摘要:新时期,经济繁荣与经济增长仍然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这是黑龙江省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产业机构的深入分析,寻找经济增长动力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所在。黑龙江省应该坚持产业优势原则,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技术创新原则,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中国梦;产业贡献率
新时期,“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全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经济繁荣和经济增长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黑龙江省作为中国边疆省份,正力争打造中国东北经济增长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必然与其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成长模式。从现代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各种资源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动员及其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效果。[1](P.95)同时,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产业结构转变。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是依靠具有高于平均增长率的新兴产业来支撑的,而新兴产业出现的主要原因则是技术的创新。[2]因此,黑龙江省若想实现“中国梦”、实现经济增长和繁荣,就需要审视自身产业结构的情况。
一、从产业结构视角看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现状
从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结构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12.2%上升到2012年的15.4%;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幅度比较明显,由2000年的55.0%下降到2012年的44.1%,以平均每年下降1.82%;第三产业则从2000年的32.9%上升到2012年的40.5%。从整体上看,从2001年到2012年黑龙江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产值增速的情况来看,从2001年到2012年期间可比价格GDP平均年增速为11.4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速为6.83%,第二产业年均增速为12.36%,第三产业年均增速为11.52%,第一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总体上要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基本保持相同。从三次产业贡献率的角度来分析来看,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最小,多数年份的贡献率低于10%。第二产业贡献的比重最大,大多数年份在50%以上,但却逐年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已经由2000年的74.6%的贡献率下降到2012年的50.1%,而与之相反的是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虽然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是多数年份都保持在30%以上的贡献率, 2011年之后,贡献率在40%以上,2012年的贡献率是42.3%。[2]如果将以上的贡献率折算成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点数,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第一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拉动的点数较小,第二产业虽然总体上拉动点数变小,但是仍然是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拉动最明显的产业,第三产业虽然贡献率上有所上升,但是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仍然低于第二产业,但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如图1。所以,我们从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和拉动程度来看,第二产业是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最小。
二、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产业结构视角
通过以上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第二产业是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在近年来增长速度加快,逐步提升在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于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经济增长推动力作用并不明显。按照当前对各国经济结构的研究结果发现,目前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经济动力缺乏,优化的产业结构一定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这样一个次序,所以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黑龙江省存在巨大的调整空间,经济增长动力潜力大。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布局出现如此的现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第一,国家的定位。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在全国的定位主要是粮食主产区、生态功能保护区以及工业生产基地。所以黑龙江省的农林牧渔发展迅速,大工业成绩斐然。但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受重视程度不够。但相对于服务业来说,农业所带来的经济附加值偏低,所带来的经济动力水平偏低;工业产品又因为其工业水平逐步落后,变成了黑龙江省发展的“鸡肋”。但由于国家定位的原因,黑龙江省不能放弃目前的产业布局,特别是农业的这种定位,所以,这也就导致黑龙江省经济增长较南方发达省份具有较大差距。
第二,历史的演进。建国以来,黑龙江省经历了由“十大军工”、“三大动力”,到装备、能源、石化、食品四大主导产业的确立,再到十大重点产业的兴起,黑龙江省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工业体系主要是偏大、偏重、偏全。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一深层次矛盾始终在困扰、制约着龙江发展。经济总量也因此由改革开放前的全国第8位,下降到2009年的第16位。这种历史长期演变的结果导致黑龙江省的包袱越来越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加之长期已经形成的集团利益固化,最终导致一种难以摆脱的“路径依赖”。
第三,创新的匮乏。在国家定位与历史演进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布局的固化模式,造成经济增长动力匮乏。如果想要打破这种固化的藩篱就必须寻找创新之路。但是,黑龙江省与发达地区比较而言,长期存在技术创新基础薄弱、技术创新资金不足、技术创新人才匮乏、产学研结合不够等突出问题。这使得黑龙江省难以深入调整目前的产业结构布局,经济动力难以得到有效的释放,经济增长缓慢也就成了必然。
三、黑龙江省调整产业结构布局的建议
黑龙江省经济繁荣与增长需要深度调节业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布局,重点应该主要以下两个方面:
(一)坚持产业优势原则,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黑龙江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第二产业是黑龙江省以往和目前的主要经济增长动力,第三产业将会是未来的增长动力,第一产业对黑龙江省省经济增长促进力不明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第一产业的发展。而且,根据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布局,黑龙江省也不能放弃第一产业的发展。
黑龙江省拥有最具竞争力的第一产业发展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体功能区的作用是不能改变的,担负着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所以,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该坚持产业优势原则,继续保持黑龙江省在第一产业方面的优势。但我们应该思考利用新的方式去发挥第一产业业已形成的优势,把单纯的农业生产变成农业加工业、农业服务业,把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发展粮食深加工、农业旅游、绿色有机农业等。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已有的第一产业优势,也可以通过三次产业的结合,为黑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提供强劲动力支撑。
同时,根据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需要,切实大力发展最具潜力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在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财税优惠等方面应该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服务经济量增质升,构建一个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基础支撑、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目标、消费性和公共服务业为基本服务的现代化服务产业体系。
(二)坚持技术创新原则,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家促进经济增长、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是加快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前提条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将促进技术进一步创新。所以,坚持技术创新,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全面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高起点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在坚持技术创新原则的同时,黑龙江省还应注重其他政策与技术创新的配合,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是要注重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领域、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全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处于种子期、萌芽期、曙光期的战略新兴产业,要根据所处时期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逐步发挥出其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进一步带动经济更好更快增长。[3](P.6)二是要注重与金融合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与金融的合作已经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自主创新企业的重要手段。更好地发挥金融的引导支持作用,实施科技和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在市场机制难以完全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时,政府应该通过融资平台建设,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对称,引导企业寻找正确的融资渠道。同时,应该鼓励商业银行特别是龙江银行和哈尔滨银行这样具有城市商业银行性质的银行加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曹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1996,(6).
[2]数据来源:2013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3]那丹丹.黑龙江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