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理念在独生子女家庭教养中的意义

2014-11-28 14:05王雅
党政干部学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

王雅

[摘 要]独生子女及家庭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主体结构存在是中国社会的独有现象。中国独生子女问题自其出现之日起就受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人口学等学科的关注,指出了独生子女一些问题。我们认为独生子女的问题首先是家庭教养问题,是父母教养理念和方式的问题。为此我们依据现代多元异质社会对人的要求,把“平民教育”理念引进独生子女的家庭教养中,对独生子女进行“平民教育”,而不是“少爷小姐”式的“贵族”教育、“人上人”的“精英”教育,片面追求智力忽略完整人格发育的应试教育。使独生子女接受“人中人”的生存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保持平等人格、平常心态,具备平治修齐的能力,做一个有知识力、有生产力、有公德心的“整个的人”。

[关键词]独生子女;“平民教育”;家庭教养;整个的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8-0072-05

独生子女及家庭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主体结构存在是中国社会的独有现象。它对中国人、中国家庭和中国社会的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据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的穆光宗教授的研究,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有五大风险。这五大风险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风险。为了把风险减小到最低,我们每个人都能做的就是把好家庭关。因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的落脚点都是家庭,第一任老师是父母,最初接受的教育是来自父母和家庭。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起着关键性的基础作用,美国教育家伯顿·L·怀特在对幼儿早年教育和追踪研究中得出:“家庭给予儿童的非正规教育,比之后正规教育制度对儿童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大。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向他提供基础稳固的启蒙教育,那么他将可能从以后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1]不仅在正规学校教育中,在所有社会生活中,幼儿早期良好的家庭教养令他终生受益。在高风险的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中国社会主体今天,我们以深深的家国忧患意识,借鉴一切优秀、有效的家庭教养经验,吸取过去二三十年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教训,依据现代多元异质社会对人的要求,确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人的本质相一致的、以实现完美的人的现实生活为目的的家庭教养理念,在现实的人的生活中对独生子女进行“平民教育”。

一、中国独生子女社会的到来

中国自1978年开始在城镇全面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后,第一批独生子女(1978年后至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人群)大约9000万,年龄在25-35岁,占总人口的7%,已经步入社会;1982年到1998年期间出生的独生子女3.2亿,占全国总人数24%,也正在不断地进入社会;二者之和已占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独生子女开始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人群;到2030年,1981-1985年出生的人口中,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通婚的比例为60%左右,到2035年,1986-1990年出生的人口中,由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通婚建立的家庭比例将高达70%以上。[2]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独生子女社会并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延续这种社会模式。因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中的一部分已经开始婚恋甚至升格为父母,虽然政策允许双独(子女)夫妇生育二个孩子,但巨额的养育成本,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自身生活质量的考虑,使这些双独生子女夫妇不仅放弃生育二个孩子的愿望,甚至一个孩子都不想生。2人之家、421家庭结构正在取代几千年的传统家庭结构,传统的父母职责和家庭功能也在商业化、社会化的不断分解侵袭中弱化。

有研究表明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使全世界进入60亿人口的速度减缓了四年,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但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除中国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鼓励生育。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大,欧美日感到了恐慌,纷纷妖魔化中国和中国人,典型的说法就是“如果中国人像美国人一样生活,人类需要几个地球”。他们赞赏中国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大力支持。如果中国人象美国人一样生活,人类确实需要几个地球。但是,为什么美国人不可以减少他们的资源消耗?美国人均消耗资源是欧洲的两倍,是中国的十倍(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消耗的部分资源供出口,中国人实际消费消耗资源更少)。其他发达国家人均消耗的资源,虽然低于美国,但是也高出中国数倍。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人口增加是不可忍受的(尽管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在不断降低,2006年已经跌破20%,并在不断加速下降,这一比例在1800年左右曾经高达40%,1900年约为25%,1949-1980年约为22%),所以他们大力支持中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对于由此导致的中国的老龄化危机和其他社会、经济问题,它们无关痛痒。现在欧洲、日本的生育率和中国基本持平,美国的生育率远远高于中国。在赞赏、支持中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承担“国际责任”的同时,欧美日都在大力鼓励国民多多生育,这是怎样的国际主义精神?那些赞赏中国计划生育“成果”的“外国友人”,实际上是精明的狐狸。狐狸为了吃到老鹰嘴里的肉,一再赞美老鹰的完美歌喉,老鹰受到奉承,得意地唱起国际歌来,结果嘴里的肉掉到地上,狐狸趁机把肉叼走美餐一顿。

从独生子女政策的强制实行到现在一些人的主动生一个甚至不生,说明人们观念的更新,是人的进一步解放,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我们不否认其中可能存在的进步成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其中严重的问题。无论从人类进化的历史看,还是从一些人引以为傲的——在近百年内经历了性解放、离婚潮而今重回家庭、鼓励生育——西方社会来看,人类自身的繁衍、父母的职责和家庭的功能可能与过去的时代有所不同,但这种不同只是形式的变化,而不是质的差别。人类在多元、变动的世界中最稳定、最安全的庇护所过去是家庭,现在是家庭,将来还是家庭。家庭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承载着诸多的基本功能,繁衍后代使族类延续;教养后代使之符合族类的要求,维持族类合理的秩序。人的进化、人性的解放都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父母最初的启蒙和终生的引导。正是在家庭中,在父母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人懂得了爱、懂得了基本的行为规范、懂得了自己的身份和与身份相对应的责任与义务,把这些人之初的须知教给孩子是古今中外的父母和家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遗憾的是,当代中国的一些父母,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有意无意中淡化、曲解了父母的职责和家庭的功能,造成了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严重失重,导致了独生子女亚道德①、亚心理健康状态,适应社会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国家的竞争力,因为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竞争。

一些实证性研究表明中国现有独生子女整体综合素质与他国多子女,且受到良好均衡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常被大家列举的中日少年夏令营中中日孩子和父母的不同表现,令我们深思的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更应该反思的是父母的问题,是父母、家庭在孩子教养上的问题,是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手段问题,是社会的价值理念问题。该到我们整个民族对此警醒的时候了,该到我们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重新确立教育目标、转变教育方式的时候了,该到我们每对父母检省自己、调整自己对独生子女的教养心态、教养方法的时候了。

二、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在家庭教养上的失重

在以多子多福为追求的中国社会,二三十年前被迫出生的独生子女的出生本身就承受了太多的家国的无奈,而未等这种无奈发出一声叹息,就被改革开放的大潮卷进了冲突多变、光怪陆离的地球村,当然一同卷进的还有他们的父母——未来得及好好看一眼刚刚抱在怀里的孩子,好好体会为人父母的喜悦——那些历经“文革”、“上山下乡”、“停课闹革命”的一代人,又一次被动地、在自己尚弄不清潮流风向的情况下被转型社会卷进了漩涡之中。不同的是这次他们不再是一个人,看着怀里的孩子,他们本能的反应是保护好孩子,不要让孩子受到伤害,不要让孩子再受贫穷,不要让孩子再受磨难,哪怕是牺牲自己,也要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给孩子营造一个安乐富裕的家园;接连不断的文凭热、外语热、出国潮的冲击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迫使这些父母去追求知识、追求成功,进而把自己的理想、梦想加幻想寄托到独生子女身上,一心一意把子女培养成出人头地的人才,不惜一切代价送孩子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以期将来考上重点大学,父母态度非常明确,孩子只要把学习学好了,其余所有的事都不用管,父母全包了。在这些父母近乎忘我的精心培养下,这一代独生子女在童年时期成为“小皇帝”,青年时期成为“精神缺钙”的一代,刚刚参加工作就成了年轻的“负翁”、“月光族”,进入婚恋阶段又创生了“闪婚族”。与这些族类相关的是娇骄自大、自我中心、缺少宽容、不知感恩、尚奢耻俭、任性无责任感等负面道德评语。就连那些含辛茹苦的父母也常常感叹这些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啊!他们不知道孩子今天的不懂事正是他们昨天教育的结果,忘记了他们是怎样教育子女的。

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在初为父母并被告知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做父母的机会,这个孩子是他们独一无二的孩子之时,那份对机会的珍视、对孩子的关爱决定了他们对孩子的娇贵心态。在物质上,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满足孩子;在心理上,把孩子作为唯一的寄托;在行动上,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中心,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忍拒绝,不恰当的行为不愿规导,还美其名曰:不愿让孩子受委屈,一切为了孩子。父母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娇纵溺爱,子女不养成娇骄任性的脾气怎能对得起父母?

唯我独尊不考虑其他人。在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核心家庭、421家庭中,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几乎所有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把自己家的孩子看得“金贵”无比,孩子所有的要求合理的与不合理的都给予充分的满足。在孩子眼里父母及其祖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父母与祖父母的只讲付出不求回报,养成孩子唯我独尊、心安理得的心理。在走向社会与他人交往中也容易表现为为所欲为,不顾他人感受和后果的行为。中小学生因为一点点不顺心的小事就离家出走,大学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挥霍,荒唐甚至为不曾谋面的所谓网友自杀,置生养自己20几年、年过半百的父母、已近暮年的祖父母于失子之痛中。

重智力轻心理与质量。为了孩子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孩子?在急剧转型的社会里,父母自身尚不能辨明方向,家庭教育只能随着社会潮流走,难以确立基本的家庭教养理念;商业化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早期智力开发鼓噪,把一大批父母鼓动起来,带着孩子奔跑在这样那样的特长班之间;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把大量的教学任务转嫁给家长,家庭成为学校的补习班,父母成为学校指定的辅导员,孩子的成绩不仅成为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指针,也成为检验父母家庭教育水平的标志。据上海市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但对孩子的兴趣、道德质量却“不清楚”、“不太了解”、“没有注意”。[3]在父母心里家庭教育基本上等同于智力教育,孩子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就是家庭教育的成功。

取替了孩子自己动手、自己管理自己的机会。为了不让孩子吃苦,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父母从小不让孩子动手做家务,包括整理孩子自己的玩具、书桌,清洗孩子自己的衣服。在父母的养育下,大多数独生子女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直至他们长大结婚,一旦有条件有机会仍然回父母处“蹭饭”,由父母给他们做家务。父母仍把他们当孩子娇惯侍养,父母习惯了,孩子也习惯了,都把这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他们怎么知道哪里需要感恩,哪里需要责任?

可以说,独生子女身上的问题几乎都是父母造成的,是父母的心态及相关联的家庭教养方式造成的。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在生物学意义上都是基本相同的,只是由于不同的父母采取的教养方式不同,把孩子养育成了不同的人。同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不乏谦逊有礼、创新开拓、自立自强、勤俭平实、友爱合作、孝敬父母、有责任有担当的才俊;也有骄横无理、挥霍无度、甚至胡作非为的不良青少年;实证研究表明,几乎全部的青少年犯罪都是由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养所致,而近90%以上的成年人犯罪也与孩童时的影响有关。可见父母的家庭教养对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回顾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二三十年困惑迷茫的经历,面对同样多变、多元的社会,父母们能否寻找到相对不变的、基础的一元,依此确立与时代同步的家庭教养理念,为孩子的快乐成长、全面发展、幸福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这基础的一元就是“平民”教育。

三、平民教育——家庭教养的基本理念

“平民教育”在当代中国通常被简单地理解为对农民至多是对弱势群体及其子女实行的基本的学校教育和技能教育,其实“平民教育”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当完美的,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中国著名教育家晏阳初先生曾对“平民教育的意义”做过这样阐述:平民教育的信条,是“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人所蕴蓄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一个有知识力、有生产力、有公德心的“整个的人”。当年晏阳初、陶行知先生等提倡和推行的“平民教育”虽然以底层民众为对象,对底层民众进行“文字教育”、“生计教育”,但同时强调对底层民众的“公民教育”,按晏阳初所说,“公民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在根本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与团结生活。一方面要在一切社会的基础上,培养民众的团结力,公共心,使他们无论在任何团体,皆能努力为一个忠实而效率的分子;一方面要在人类普遍共有的良心上,发达国民的判断力,正义心,使他们皆有自决自信,公是公非的主张。”按陶行知先生的说法是要在能读书有技能的同时“养成健全的人格”。

笔者认为“养成健全的人格”,使人成为“整个的人”是“平民教育”的精髓,“平民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和理念,她是高贵的、完美的,对底层民众的智力与技能教育,只是“平民教育”的一部分、一个环节,“平民教育”的实质和目的是要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平等的人。“平民”不是与“贵族”相对应的概念,不是一个阶级概念,也不是我们今天社会分层意义上的阶层的概念,“平民”按晏阳初先生的解释就是“平等”的国民,他当年所设计的平教会会徽就是一个红色的“平”字,其含义,“第一发扬人格平等精神,人皆可以为尧舜。第二,要使人人受教育的机会平等。第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才能治国平天下。”[4]可见“平民教育”的理念不仅适用于底层民众,而是适用于所有的人,是所有人都应追求与践行的。

因为智力与技能可以通过短期的教育获得,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去解决,通过热心于“平民教育”的人士去推动,事实上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也确实在努力改善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一些非政府组织和热心人士也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开展适合当地情况的“平民教育”,包括“新农村”建设,而且不论是政府还是非政府开展的“平民教育”,至少在形式上都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教育。换句话说,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和非政府组织所推行的“平民教育”是完备的。而实际情况却是学校的“思想品德”基本上是虚设,因为升学考试不考;所谓的“素质教育”只是在正常的文化课教学之外增设一些艺术类、科学探索类的课程;“平民教育”侧重于弱势群体的最基本的文化教育。实事求是地说,在怎样做一个“完整的人”的方面,到目前为止学校教育至少是不踏实的,我们也知道,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在整个社会教育体制、就业体制尚未改变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学校和家长也不敢轻易放松“分数”这个命根,不敢让学生和孩子离开课本,至于学生和孩子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是学校当下能顾及到的。

事实上,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化日益加大,“平民”基本上与弱势群体和底层民众同义,是一个“暗淡”的没有亮色的标签。“平民”,是中国的平民百姓不愿承认的身份,不愿接受的现实,“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草屋里飞出金凤凰”,“穷小子摇身变富翁”是平民百姓的梦想,通过子女光宗耀祖,改变门楣是最简捷的途径,所以,这些身为平民百姓的父母总是把出人头地,做人上人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即使是底层民众——那些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农民、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也无不把自己的独生子女看得比别人高贵,包括比父母自己高贵,那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前半句暂且不论,后半句是实实在在落实到低收入家庭中的,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一切优先孩子,在家庭教养中对子女进行的是努力成为“人上人”的教育,为此不惜砸锅卖铁甚至卖血来供养子女,以图改变子女的命运,进而改变家庭的命运,摆脱“平民”的身份。至于那些自以为是“上层”的人,更是不遗余力地对子女进行所谓的“贵族”教育,高人一等的特殊化教育,前几年一个小品的台词“村长的女儿也是高干子女”,网上“雅阁女”的夸富鄙贫,原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对依法举报他的公民“咆哮”“你有什么资格起诉我?你有什么资格跟我斗?”[5]形象而真实地反映出中国所谓“上层”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说明的是,这些人们所认为的“人上人”、“贵族”基本上是指职位、财富和由之而带来的物质生活、享乐生活,几乎不含有健康人格和高贵精神的质素。

所以,有必要把“平民教育”理念引进家庭教养,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养中,从小对子女进行“人中人”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平等人格、平常心态、公正宽容、善群合作等的平实磨练,把子女后代培养成具有健康人格的“整个的人”。因为,人最初是也始终是家庭中的人,家庭的教养理念和实践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到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子女后代,而是包括父母、祖父母及相关亲属乃至邻里、同学、朋友、同事,受众人数和辐射面是相当广的,充分显示出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构造健康完善的社会的功能。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对独生子女进行“平民”教养,这是父母的责任,家庭的功能,也是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组成单元所具有的综合性质所决定的。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或一个小社会,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所有方面大到世界局势、国家政策、经济指标、社会风气、小区环境,小到邻里关系、亲戚朋友往来、亲子关系;具体到家常日用衣食住行,样样在其中,是任何学校和单位所不具备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要过社会人的生活,家庭是他的第一站,是为他更好地进入社会生活的培训地。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甚至包括专业教育(孩子未来专业与职业的选择多与幼儿期、青少年的兴趣有关,这种兴趣是在家庭教养中产生的)。但重点不是专业教育而是全面教育,关键是“健全的人格”、“完整的人”的教育。这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具有“健全的人格”的人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平等意识;才能理性地对待各种问题,具有平常心;才能确立起负责任的态度,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具有人类普遍共有的良心和正义心。

这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父母作为教养者自身的素质与教养理念问题。大家熟知的说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潜在的观念是父母也是天然的老师,特别是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阶段,经验在人的生活中占绝对指导性地位,家庭结构普遍稳定,人的现实生活就是父母带领子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劳作;年节农闲走亲访友是主要的社交活动;在劳作与交往中,教育子女孝悌忠信、勤俭耐劳的品德;子女长大之后男婚女嫁,算父母完成所有职责。代代父母言传身教,形成近百千年的基本不变的家风、家教,家庭的教育功能和父母的教师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现代社会的多元变动,在不断地颠覆着人们的固有观念,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最明显的是人的家庭生活方式。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核心家庭、421家庭的出现,父母与子女在家庭实际地位的转换,家庭分离重组作为普遍社会现象的出现。父母们对这些变化或反应不灵敏,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在子女教养上跟不上时代步伐;或父母本身就是家庭分离重组的制造者,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时,给子女制造着不幸的生活;当然,也有把握时代脉搏、洞察人的生活的父母,在观念和行动上为子女提供着良好的教育。但从总体上看,中国父母作为子女天然教师的身份和地位正在遭到质疑和挑战。

在一些城市中已经有要开办父母学校,对父母进行培训的提法,只是因各种原因至今尚无一家父母学校。我们认为父母学校作为对父母的培训学校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也不能寄希望于经过父母学校的培训,每个父母都会成为合格的父母,更不能认为所有未经过培训的父母都不可能成为合格的父母。何况即使真正建立了父母培训学校,也要不断尝试、改进、完善,为何做父母的不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在社会大学、家庭课堂中与子女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呢?笔者认为,做一个“完整的人”的人“平民教育”的理念,同样适合于独生子女的父母,要对子女进行“健全的人格”的教养,父母自身要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具备平等人格、平常心态的父母才有可能教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要把孩子教养成“整个的人”,父母自身要先“养成健全的人格”。中国有句俗语:“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叫做学习型社会,请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作为一个“整个的人”吧!

参考文献:

[1]马斯格雷夫.稳定与变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2002,(5).

[3]杨荣昌 曲占钦.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J].南都学刊哲社版,1996,(2).

[4]晏阳初全集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http://news.sohu.com/20070601/n250337556.shtml.

责任编辑 张小莉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青春,永不独行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意愿
近三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与分析
独生子女问题国内研究评述
注意独生子女的“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