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九江++狄邦建
人民调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解决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
“娘舅”为吴语词,意即舅舅。在长江三角洲吴语区一带,人们常将那些有威望、讲公道的人称作“老娘舅”。上海市金山区政府曾拿出专项经费,将有威望的“老娘舅”聘为专职调解员,让这些最熟悉乡情民风的“老娘舅”在调解邻里矛盾纠纷中唱主角。今年54岁的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的司法所所长刘平林,也被乡亲们誉为“老娘舅”。他一年四季致力于化解矛盾、平息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唱响了一曲老区和谐平安的“四季歌”。
刘平林所在的搬经镇,地处如皋、泰兴、海安三县交界的黄桥革命老区,人口密集,有住户2.8万户,近10万人口。他自1989年从事司法行政工作25年,已累计调处各类纠纷两千多起,法律援助约700件,适时向党委提出法律建议一百多条并被采纳,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其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近年来,他先后23次获南通市以上表彰,被授予南通市“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十大平安卫士”、江苏省“杰出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2011年7月,刘平林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2013年10月,江苏省司法厅在全省1300多名司法所长中开展“群众心中优秀司法所长”评选活动,刘平林光荣当选。
前不久,笔者慕名对刘平林进行了跟踪采访。翻阅着眼前的一堆调解档案资料,笔者目不暇接,着实无法悉数记录那一场场精彩的调解场面,现以点带面介绍发生在春夏秋冬里的四个典型案例。
在春寒料峭时播种和谐
2004年初春,乍暖还寒,搬经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诞生了。时为副主任的刘平林接到一起因土地流转而引发的矛盾纠纷。这起矛盾纠纷十分棘手:其一,发生使用纠纷的100亩土地,是镇政府响应市委号召,运用土地流转模式吸引外地花木大户入村租地经营的,纠纷处理不当,会使花费近两年心血培育的百亩花木基地毁于一旦,损坏党和政府的政策形象;其二,发包租让的村民明明知道土地流转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却以花木带土移栽出售破坏土壤为由,阻挠承租人继续经营;其三,纠纷涉及的195户农户一致以保护耕地和失地农民利益为借口,组织人员群体上访,要求以现行市场产粮价格重新核定土地出让标准,胁迫土地承租人增加补偿费。更为棘手的原因还在于:发生纠纷的村组正是刘平林的老家芹界村,挑起矛盾纠纷的村民中有他的亲兄族弟、舅舅表兄,还有他的内弟。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刘平林第一次进村调处时,他大哥就沉着脸说道:“你不把大伙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却先要认定合同的合法性,你这使的是哪门子傻劲?哪有自家胳膊往外拐的?”左右邻居也毫不留情地说:“一庄人不帮一庄人,当心老家门前屋后的白果树砍光、道路挖坑、责任田收光、宅基地清光!”5个嫡亲长辈也警告刘平林:“不帮村里人讲话,当心你这个韩门姑爷从此就别想进门,就是进门了,我们也把你轰出去!”
面对重重压力加阻力,刘平林是非分明,不偏不倚,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和政策为准绳,对纠纷做出明确而公正的判断。他秉公调处,刚正不阿,既取信于承包方,又坚持公道,不徇私情,力求让庄户人满意。他在主持召开23次调处座谈会、8次综合情况听证会后,毅然决定让人民法院先期确认原合同的合法性,在维护法律尊严的前提下,让纠纷双方缩短利益差距,消除矛盾焦点,化解纠纷隔阂。
灯不点不亮。调解会上,刘平林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论理、说法、道情,与大伙儿掏心窝,说得大家口服心服,有的村民自责言行过激,有的村民主动退出上访队伍。刘平林见时机成熟,便将《调解协议书》发给大家。一位带头闹事的村民逐字逐句看了协议书后说:“我是个人利益作怪,本想带领大伙儿捞几个钱,没想到既无法律依据又要损害他人利益,万万使不得!”三天内,195户农户均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从而化解了纠纷,避免了事态恶化。村支书兴奋地对刘平林说:“在这起纠纷调解中,你使的是‘傻劲,用的是真功,依法办事,合情合理,大伙儿服你了!”
在盛夏烈日中培育理解
2005年8月,赤日炎炎。家住搬经镇万富村28组的朱兰珍与邻里李瑞国发生纠纷,村委会多次调解无效。朱兰珍气呼呼地跑到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反映情况。经刘平林耐心劝导和做工作,朱兰珍才渐渐消了气,她请刘平林与李瑞国先期协调后再考虑解决方案。哪知一周后,朱兰珍再次赶到调处中心补充反映情况时,误听说刘平林到北京开会去了。情急之下,她将家里的情况用长途电话通报给远在美国的哥哥之后,即带着矿泉水、馒头片、地图、气筒、被子,骑上自行车,踏上了去北京上访的漫漫之路。她沿着204国道日行100余里,头顶烈日,夜宿桥洞,历时9昼夜才赶到北京。
就在朱兰珍悄然离开住所期间,刘平林每天上班总觉得不对劲,好像缺了点什么,他打电话与万富村村委会联系寻找朱兰珍,得到的信息是朱兰珍不知去向。两天后,刘平林忽然接到朱兰珍哥哥“要将妹妹的情况贴上互联网”的相关信件,才知道朱兰珍进京上访了。当晚,他即驱车赶往北京。
当刘平林风尘仆仆赶到北京时,朱兰珍已经在农业部的大门前排队等待接访。京城遇到刘平林,朱兰珍像找到救星:“大哥,我骑车来北京,为的就是来找你,我一定要讨个公道。今天遇到了,我啥也不说,跟你回去!”
“谢谢妹子信任!”刘平林握着朱兰珍的手说:“现在是法制社会,要相信法律,相信政府啊!”
从京城回来后,刘平林即对这起纠纷进行了复查:原来2003年8月,朱兰珍因堆草与邻居李瑞国发生争执,而将一块0.27亩的银杏地抛荒。李瑞国则在其抛荒地附近建起水泥预制场。该预制场有土地承包合同、有用地许可证、有工商营业执照,其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刘平林发现,其实,李瑞国的合法经营对朱兰珍的生产生活并没有多大影响,双方怄气成分居多。而朱兰珍认的“死理”是,他家预制场影响我家通行。“邻居好,赛金宝”,通过刘平林艰难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协议。此后不久,村委会出面,从李瑞国预制场东首修筑一条2米宽的路,供朱兰珍去田间作业用。这起沉积多年的矛盾纠纷终于化干戈为玉帛。
在绵绵秋雨里打造平安
2009年初秋的一天,阴雨绵绵。搬经镇肖马村村民肖天银带着两岁的儿子在公路边等公交汽车,突然儿子顺着公路边的石头阶梯爬上了铁路。肖天银见势不妙,当即飞速爬上去抱孩子。说时迟,那时快,一列货车飞驰而来,那致命的一撞,不但撞没了他的儿子,还撞散了他的婚姻,撞毁了他的家庭。妻子不能原谅他,走了;奶奶悲痛欲绝,一周后离开了人间;一起生活的叔叔也因伤心过度去世。肖天银的家连死三人,离散一人,自己则受了重伤!
然而,当伤愈出院的肖天银去找铁路部门讨说法时,铁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铁路部门没有责任。肖天银抗辩无效,又去法院起诉。法院答复,这事不属地方法院管辖。肖天银又气又恨,一肚子苦水不知该向哪儿诉。他写下了长达千字的遗书,发誓要与列车同归于尽。他精心设计了三套撬铁轨、炸列车的愚昧方案。险情一触即发……
11月22日晚8点,刘平林在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值班时,从网络平台上及时发现肖马村发出的预警信号。他深感事态严重,一方面部署村干部密切注视肖天银的动向,一方面带人赶赴现场。当刘平林赶到铁道边时,肖天银腰间绑着雷管,仰面朝天,号啕大哭,他等待列车到来……刘平林当机立断,将他请到镇调处中心接待室做工作,并派人24小时守护着。与此同时,刘平林与村干部一起为肖天银解决家庭困难,并请来心理医生为他进行心理矫治。半个月后,肖天银的情绪有所转化。“唉,落得这个地步,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谁能帮我呀?”“兄弟,我帮你!你放心,我一定帮你讨个说法!”刘平林一诺千金。
为了解决这起疑难纠纷,刘平林自费三次去南京铁路法院,与法院领导交涉,述说情理法;5次去上海铁路局,与新长铁路段领导面对面交流,据理力争。最终,他以真挚的情感及渊博的法律知识说服了上海铁路局,感动了南京铁路法院,从而为肖天银争得了18万元的赔偿金。如今,肖天银已走出阴影,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肖马村的铁道两旁又荡漾起和谐的春风。
在冰天雪地间平息风波
2011年腊月二十八日夜,正当人们沉浸在除旧迎新的喜庆祥和气氛之中,远在内蒙古满洲里市施工的如皋振华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传回一个不幸的消息:受派去当地银行存工程款的搬经镇职工余德奎遭遇抢劫,被害身亡,40万元工程款不翼而飞,施工的13名建筑工人被当地公安部门羁押,请求搬经镇党委政府派员护送受害者家属及公司负责人前去处理善后事宜。如皋与内蒙古相距近3000公里,且已到年关,既要安抚受害者家属,将其平安地送到目的地,又要控制数百名建筑工人因急待付款过年而随时可能发生的过激言行,更要在异地调处这起重大疑难纠纷,谁去最合适?受镇党委政府委托,刘平林义不容辞地率领9人踏上远去的征途。他们冒着摄氏零下30多度的低温,踏着厚厚的积雪,忍着饥饿(春节期间大多餐饮店不开门),终于在正月初三赶到内蒙古满洲里市。
到达目的地后,死者家属跪在雪地上,哭得死去活来;建筑公司老板急得直跺脚,要求快速追捕凶犯;数百名建筑工人涌向当地政府大院,要求兑现工程款;13名被羁押人员要求无罪释放……一大堆矛盾推到刘平林面前。更为困难的是,当地公安部门对如皋地方政府派出的调处工作组迟迟不予理睬。怎么办?善于攻坚克难的刘平林急中生智,鼓足勇气,径直找到了当地公安局长及政委,向他们详细推介了江苏南通在全国首创的大调解机制和“公调对接”(公安部门与地方社会矛盾调处中心联合办案,共同接待和调处社会矛盾纠纷)模式。两位领导越听越感兴趣,当他们在公安部信息网上搜索到南通“公调对接”相关信息资料后,当即邀请刘平林参加案情侦查分析与矛盾善后调处工作。
在案情侦查分析会上,刘平林敏锐地提出:如果受害者是在送款途中被害,则同在一起打工留守人员有重大嫌疑;如果受害者是因为银行电脑出故障不得已将现款背回途中被害,则排除打工的留守人员有作案嫌疑;而这起案件事实正是后一种情形。此观点一经提出,即引起当地侦查部门重视,当场答复无条件释放13名羁押人员。当天,在拘留所已被关押4个昼夜的农民工兄弟被宣布无罪释放。
紧接着,劝说建筑公司老板支付赔偿金,安抚死者家属,便成了刘平林待攻克的另一个难题。他邀请当地公安机关派员参与调解。调解现场,刘平林在极力安抚受害者家属的同时,就赔偿问题与建筑公司董事长展开了一轮又一轮协商。董事长坚持说,巨款被劫,建筑公司也是受害者,应等罪犯绳之以法后,由罪犯向死者家属支付赔偿金。刘平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终于使受害者家属与建筑公司达成近22万元赔付协议。紧接着,刘平林又督促建筑商向建筑工人支付了工资款。“神,太神了!”亲临“公调对接”调解现场的当地公安人员对刘平林神奇的调解功夫赞不绝口。
在家人的焦虑等待中,在镇党委政府的热切期待中,刘平林一行于新年正月初八回到家乡。刘平林在相隔近3000公里之遥的内蒙古满洲里与江苏如皋之间,成功地运用“公调对接”模式调处了一起复杂疑难纠纷,彰显了南通大调解机制在人民调解中的赫赫神威。
(责编 孙礼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