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浩 施建礼 赵祚德
(海军潜艇学院 青岛 266071)
鱼雷自导作用距离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海水的声吸收作用对自导距离有着重要影响。在理想水文条件中,声传播损失主要由波阵面的扩展而引起的几何衰减,介质粘滞、热传导及其他弛豫过程引起的吸收损失,海水中泥沙、气泡、浮游生物等悬浮粒子以及介质不均匀性引起的散射损失三部分组成。通过改变声吸收系数可以改变声信号的传播损失,进而改变鱼雷的自导作用距离。
引起声强在介质中的衰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扩展损失、吸收损失和散射[1~3]。理想介质中,沿矢径r方向传播的球面波TL可表示为
在介质中,由于吸收和散射引起的传播损失经常同时出现,当平面波传播微元距离dx后,声强降低为dI,dI应和声强I和dx成正比。声吸收引起的传播损失等于吸收系数乘上传播距离,在声球面扩散模型中,总的传播损失为
只考虑均匀介质中的经典吸收时,吸收有两种原因引起:α=αη+αk。αη为介质切变粘滞的声吸收系数;αk为介质的热传导声吸收系数。实际中吸收数值远大于经典吸收系数αη+αk,它们之间差值为超吸收。由于超吸收主要与海水中盐离子的弛豫频率有关,经验公式中衰减与声波频率的平方成正比,此文中不对超吸收因素作深入描述。
对于声自导鱼雷,自导作用距离是影响其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自导作用距离越大,鱼雷的捕获概率越高。并且相关文献已经仿真证明了自导作用距离对鱼雷捕获概率的影响[4~5]。
目标运动到命中点时,由于运动要素存在误差,将会散布在命中点一定范围内。同样,由于鱼雷运动也存在一定的散布,其自导半径边缘也会散布在命中点附近。在命中点做垂直于目标和鱼雷相对移动线的垂线PP′轴,鱼雷扇面边缘点(相当于鱼雷)的散布在PP′轴上呈正态分布,用概率误差可表示为
同样,目标在轴上的散布为:
将PT(X)和Pm(X)两个正态分布进行综合相当于对两者概率误差进行综合,有
这样可以把扇面边缘上的点看做没有散布,只是目标具有概率误差为Es的散布。把扇面与目标接触点左右两侧的扇面投影到PP′轴上,得到S1、S2即为相对搜索宽度。显然只要目标出现在S1、S2遮盖的范围内,自导扇面就能发现目标。因此自导鱼雷水平面内的捕获概率就是目标出现在[S1,S2]中的概率,即有
其中ρ=0.47694。
该式即为求解自导鱼雷是平面内捕获概率的基本关系式[6~7]。垂直面内捕获概率计算公式与水平面内相似,但由于自导鱼雷垂直面内搜索宽度很宽,鱼雷和目标在垂直面上散布误差有限,因此鱼雷在垂直面内捕获概率一般为100%。在许多要求不是很严格的地方,考核自导鱼雷捕获概率往往只需计算水平面的捕获概率即可,这样的处理结果与实际情况差别不大[8]。
在声源级、检测阈等参量不变的条件下,鱼雷自导系统的作用半径与传播损失有关,传播过程中损失越大,则鱼雷自导的作用距离越短。假设只改变海水声吸收系数,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若使自导系统能检测到信号,则根据声纳方程可知传播过程中声信号的衰减应保持不变。
经实验测量,海水中声吸收系数为0.13dB/km[9~10]。仿真过程中α取值由0.13dB/km~10.13dB/km,模拟通过添加盐类、混浊物等因素增大声吸收系数;在α=0.13dB/km条件下,自导作用距离为r1,在声吸收系数为α2的条件下,其自导作用半径应满足
由鱼雷捕捉目标概率公式知其捕捉概率受自导半径影响,自导半径变化对目标捕捉概率情况如图1所示。
由前文论述知,仿真声吸收系数对捕捉概率影响应保持传播损失不变,假设α1为0.13,改变声吸收系数α2取值由0.13dB/km~10.13dB/km,初始自导作用距离分别为r=1km,r=2km,r=3km,则随着吸声系数α2的变化,衰减损失的变化为图2所示。
图1 捕捉概率随自导半径变化关系
图2 自导距离衰减损失随声吸收系数和初始自导距离变化关系
由图1可知,自导半径在500m~1300m范围内对目标捕捉概率影响较大,超出该范围后影响较小。由图2可知,由于声吸收系数的改变,鱼雷自导作用距离衰减随声吸收增大而不断增大,在3dB/km处衰减速度相对降低。且自导半径越大,衰减损失越大。
影响鱼雷捕捉目标概率的因素有很多,作战中鱼雷的实际自导距离和捕捉效果根本无法获得。本文通过仿真声吸收系数对声自导鱼雷作用距离影响,得到的结论对实际作战有有一定意义,尤其是对水下平台的防御有着较大参考价值,当作战平台受敌来袭声自导鱼雷攻击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改变局部地区海水声吸收系数,降低其自导半径,从而达到“隐身”效果[11]。虽然文中部分数据是通过相关实验获得,但是仿真过程仍存在假定的参数,文中结论还需试验进一步验证。
[1]刘伯胜,雷家煜.水声学原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68-72.
[2]张振华.自导作用距离误差对声自导鱼雷捕获概率的影响[J].潜艇学术研究,2012(30):33-36.
[3]丁文强,李本江,邹侃.声自导鱼雷蛇形弹道搜索模型及捕获概率计算方法分析[J].潜艇学术研究,2009(2):49-56.
[4]迟凤阳.混浊水介质声吸收实验测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
[5]Arnot W,Bass H,Raspet R.General formulation of thermo acoustics for stacks having arbitrarily shaped pore cross sections[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91,90(6):3228-3237.
[6]Biot M Theory of propagation of elastic waves in a fluid-saturated porous solid,Ⅰ:low-frequency range[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55,28(2):168-178.
[7]Biot M Theory of propagation of elastic waves in a fluid-saturated porous solid,Ⅱ:higher frequency range[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55,28(2):179-191.
[8]Helmholtz H.Lehre von den Tonempfindungen[M].Berlin:Vieweg Verlag,1877.
[9]Hovem J,Ingram G.Viscous attenuation of sound in saturated sand[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10]Wang X I,Lu T J.Optimized acoustic properties of cellular solids[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99,106(2):756-765.
[11]Lu T J,Hess A,Ashby M F.Sound absorption in metallic foam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999,85(11):7528-7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