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利
摘要:在分析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介绍此项技术的实施要点及应采取的推广方式,以玉米人工栽培技术为对照,计算此项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为实现玉米生产节本增效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机械化栽培;玉米;机械播种;经济效益;推广
中图分类号:S23;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7-0075-02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粮食产量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随着农业科学技术应用高潮的到来,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这种新型的机械化模式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的优势
目前农村大部分地区实行分户播种,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有相当一部分耕作、撒种作业由人工完成,翻地深度小于20 cm,前茬作物根茬清除不净,整地质量极差。繁重的三铲三趟更是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人工撒种既浪费种子又下种不均,无法保证亩株数。落后的作业方式导致玉米产量一直上不去。多年来由于采用人工播种施肥,玉米的产量一直停滞不前,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种田积极性。
玉米增产机械化栽培技术采用机械手段,改变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是集机整地、机播种、机施肥、免中耕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机械化技术,具有培肥地力、蓄水保墒、创造最佳土壤耕层、保证种子良好发育、保全苗齐苗壮苗、发挥化肥肥效、促进产量提高等优点,是目前提高玉米产量的最有效措施。
2 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实施要点
多年的实践证明,良种、化肥、农业机械化是玉米增产诸多因素中的3个主要因素。其中,只有机械化才能充分发挥良种和化肥的增产作用。
2.1 机械翻地起垄
人工马犁具整地的耕深平均为15 cm,形成一个坚硬的犁底层,加之多年不施用农家肥,造成地力下降、土壤板结、微生物活性下降,从而导致土壤的水气协调能力和抗虫抗病性能下降。用此方法播种的玉米,经不起旱涝及其它灾害侵袭,减产和产量不稳的情况时有发生。
机械深耕能打破旧犁浅耕形成的犁底层,疏松土壤,加深耕作层,把地表的杂草、作物残体和根秸埋到土壤底层,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把农家肥均匀地混合到耕层中,扩大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范围,有利于改善耕层的水、肥、气、热条件。据测定,深耕后的耕层土壤容量由1.4~1.5 g/cm2减少到1.0 g/cm2,孔隙度增加10%左右,水分增加2%~3%,地温提高1.0%~1.5%,有益微生物增加1.1倍,速效磷增加0.5倍,作物根系的生长领域扩大。
另外,实施根茬机械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可使耕层疏松、表层土壤细碎封闭,能够接纳更多的雨水及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春播保全苗。同时, 根茬机械粉碎直接还田技术还可避免在搂茬时搂出土壤和化肥,具有保土保肥的作用,且能够消灭部分浅层土壤中越冬的害虫。机械起垄作业规范,效率是人畜作业的10倍左右。
2.2 机械播种施肥
人工撒播种施肥,难以做到开沟深浅一致和追肥深度适宜。而机械播种不仅开沟深浅一致,而且种子能够定量均匀地播在湿而平的种床上,覆土薄厚均匀。同时,其还能使湿土回位后再覆表土,避免夹干,保墒性能好。
机械播种效率高、抢农时,能适时播种。在干旱情况下,机械播种更能发挥稳产的作用。首先,在播种机开沟器前加装推干土器,把干土推向两侧再进行开沟播种,可大大改善土壤墒情;然后,深开沟、浅覆土、重镇压,适当加深开沟深度,使种子落入墒情较好的土层深部。采用一次性机械深施肥技术,可实现化肥定量、均匀深施,能够避免种肥同床引起的烧种现象,减少肥料损失,提高肥效,充分发挥化肥的增产作用。另外,与传统的“垅面撒”、“大犁盖”和刨坑施肥方法相比,机械一次性深施肥技术不但能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化肥蒸发损失,而且可使氮肥利用率提高8~14个百分点,增加玉米产量5%~10%。马犁具人工撒播种的用种量为4.0 kg/667 m2,播种后撒施的肥料和中期表施的肥料总量为35 kg/667 m2。而采用播种机进行精少量播种时,可以随种深施肥,化肥深度6~10 cm,种肥距离3~5 cm,每穴播1~3粒,双粒率为70%,用种量为2.5 kg/667 m2,是人畜作业工效的11倍。
2.3 免中耕作业
传统的种植方式是在玉米播种中期进行三铲三趟,既费时又费力。免中耕技术使精少量播种、一次性化肥深施和除草剂喷洒三项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减轻了劳动强度,且省工省时。
3 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效益分析
玉米增产机械化模式栽培效益明显。据测算,采用人畜作业播种玉米时,从整地到播种的费用为48元/667 m2。而玉米增产机械化模式栽培技术模式的播种费用仅为29元/667 m2,比人畜作业节省费用19元/667 m2,且节省种子1.5 kg/667 m2(约为18元/667 m2),节省购买化肥费用10元/667 m2,节省中耕工时费6元/667 m2,四项总计节省费用53元/667 m2。另外,与人畜作业撒播玉米相比,机械播种可增加苗数250~300株/667 m2,正常年景至少可增产25 kg/667 m2。
4 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推广要点
4.1 农机与农业结合
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除成立领导小组外,还要广泛吸收乡、镇的技术人才,实现农机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
4.2 采用统种分管形式
采用同一村连片种植,统一整地、起垄、播种、施肥,分开管理的办法,以方便机械作业,提高机械作业效率。
4.3 广泛开展示试示范
推广课题的开展严防“一刀切”,避免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强行推广,而是应在机械作业条件较好、影响力较大、广大农民认可的村设立试验推广点,采用对照田的形式让农民随时观察玉米长势,确认此项新技术的优越性。
4.4 鼓励扶持养机户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家各户分散经营,每户分到的土地不多,种植玉米的面积很小,加之机具的使用季节性强,因此不可能每家每户都购买相关机具。在此情况下,应扶持养机大户对农户实行有偿服务。同时,有关部门应对养机户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5 结语
玉米增产机械化模式栽培技术,对改变我国农业种植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此项技术全面推广应用难度较大,需要广大农机工作者刻苦钻研、认真推广,尽快提高农业播种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正佑,肖洁,吴建军.毕节山区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2013(4):15-16.
[2] 姜心禄,李旭毅,池忠志,等.四川丘陵山地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J].耕作与栽培,2013(2):49-50.
[3] 高巍,陈志,杨敏丽.榆树市玉米机械化生产系统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4):37-41.
[4] 张伟,王军.论玉米机械化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3(11):123.
摘要:在分析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介绍此项技术的实施要点及应采取的推广方式,以玉米人工栽培技术为对照,计算此项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为实现玉米生产节本增效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机械化栽培;玉米;机械播种;经济效益;推广
中图分类号:S23;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7-0075-02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粮食产量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随着农业科学技术应用高潮的到来,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这种新型的机械化模式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的优势
目前农村大部分地区实行分户播种,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有相当一部分耕作、撒种作业由人工完成,翻地深度小于20 cm,前茬作物根茬清除不净,整地质量极差。繁重的三铲三趟更是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人工撒种既浪费种子又下种不均,无法保证亩株数。落后的作业方式导致玉米产量一直上不去。多年来由于采用人工播种施肥,玉米的产量一直停滞不前,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种田积极性。
玉米增产机械化栽培技术采用机械手段,改变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是集机整地、机播种、机施肥、免中耕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机械化技术,具有培肥地力、蓄水保墒、创造最佳土壤耕层、保证种子良好发育、保全苗齐苗壮苗、发挥化肥肥效、促进产量提高等优点,是目前提高玉米产量的最有效措施。
2 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实施要点
多年的实践证明,良种、化肥、农业机械化是玉米增产诸多因素中的3个主要因素。其中,只有机械化才能充分发挥良种和化肥的增产作用。
2.1 机械翻地起垄
人工马犁具整地的耕深平均为15 cm,形成一个坚硬的犁底层,加之多年不施用农家肥,造成地力下降、土壤板结、微生物活性下降,从而导致土壤的水气协调能力和抗虫抗病性能下降。用此方法播种的玉米,经不起旱涝及其它灾害侵袭,减产和产量不稳的情况时有发生。
机械深耕能打破旧犁浅耕形成的犁底层,疏松土壤,加深耕作层,把地表的杂草、作物残体和根秸埋到土壤底层,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把农家肥均匀地混合到耕层中,扩大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范围,有利于改善耕层的水、肥、气、热条件。据测定,深耕后的耕层土壤容量由1.4~1.5 g/cm2减少到1.0 g/cm2,孔隙度增加10%左右,水分增加2%~3%,地温提高1.0%~1.5%,有益微生物增加1.1倍,速效磷增加0.5倍,作物根系的生长领域扩大。
另外,实施根茬机械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可使耕层疏松、表层土壤细碎封闭,能够接纳更多的雨水及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春播保全苗。同时, 根茬机械粉碎直接还田技术还可避免在搂茬时搂出土壤和化肥,具有保土保肥的作用,且能够消灭部分浅层土壤中越冬的害虫。机械起垄作业规范,效率是人畜作业的10倍左右。
2.2 机械播种施肥
人工撒播种施肥,难以做到开沟深浅一致和追肥深度适宜。而机械播种不仅开沟深浅一致,而且种子能够定量均匀地播在湿而平的种床上,覆土薄厚均匀。同时,其还能使湿土回位后再覆表土,避免夹干,保墒性能好。
机械播种效率高、抢农时,能适时播种。在干旱情况下,机械播种更能发挥稳产的作用。首先,在播种机开沟器前加装推干土器,把干土推向两侧再进行开沟播种,可大大改善土壤墒情;然后,深开沟、浅覆土、重镇压,适当加深开沟深度,使种子落入墒情较好的土层深部。采用一次性机械深施肥技术,可实现化肥定量、均匀深施,能够避免种肥同床引起的烧种现象,减少肥料损失,提高肥效,充分发挥化肥的增产作用。另外,与传统的“垅面撒”、“大犁盖”和刨坑施肥方法相比,机械一次性深施肥技术不但能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化肥蒸发损失,而且可使氮肥利用率提高8~14个百分点,增加玉米产量5%~10%。马犁具人工撒播种的用种量为4.0 kg/667 m2,播种后撒施的肥料和中期表施的肥料总量为35 kg/667 m2。而采用播种机进行精少量播种时,可以随种深施肥,化肥深度6~10 cm,种肥距离3~5 cm,每穴播1~3粒,双粒率为70%,用种量为2.5 kg/667 m2,是人畜作业工效的11倍。
2.3 免中耕作业
传统的种植方式是在玉米播种中期进行三铲三趟,既费时又费力。免中耕技术使精少量播种、一次性化肥深施和除草剂喷洒三项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减轻了劳动强度,且省工省时。
3 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效益分析
玉米增产机械化模式栽培效益明显。据测算,采用人畜作业播种玉米时,从整地到播种的费用为48元/667 m2。而玉米增产机械化模式栽培技术模式的播种费用仅为29元/667 m2,比人畜作业节省费用19元/667 m2,且节省种子1.5 kg/667 m2(约为18元/667 m2),节省购买化肥费用10元/667 m2,节省中耕工时费6元/667 m2,四项总计节省费用53元/667 m2。另外,与人畜作业撒播玉米相比,机械播种可增加苗数250~300株/667 m2,正常年景至少可增产25 kg/667 m2。
4 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推广要点
4.1 农机与农业结合
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除成立领导小组外,还要广泛吸收乡、镇的技术人才,实现农机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
4.2 采用统种分管形式
采用同一村连片种植,统一整地、起垄、播种、施肥,分开管理的办法,以方便机械作业,提高机械作业效率。
4.3 广泛开展示试示范
推广课题的开展严防“一刀切”,避免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强行推广,而是应在机械作业条件较好、影响力较大、广大农民认可的村设立试验推广点,采用对照田的形式让农民随时观察玉米长势,确认此项新技术的优越性。
4.4 鼓励扶持养机户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家各户分散经营,每户分到的土地不多,种植玉米的面积很小,加之机具的使用季节性强,因此不可能每家每户都购买相关机具。在此情况下,应扶持养机大户对农户实行有偿服务。同时,有关部门应对养机户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5 结语
玉米增产机械化模式栽培技术,对改变我国农业种植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此项技术全面推广应用难度较大,需要广大农机工作者刻苦钻研、认真推广,尽快提高农业播种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正佑,肖洁,吴建军.毕节山区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2013(4):15-16.
[2] 姜心禄,李旭毅,池忠志,等.四川丘陵山地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J].耕作与栽培,2013(2):49-50.
[3] 高巍,陈志,杨敏丽.榆树市玉米机械化生产系统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4):37-41.
[4] 张伟,王军.论玉米机械化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3(11):123.
摘要:在分析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介绍此项技术的实施要点及应采取的推广方式,以玉米人工栽培技术为对照,计算此项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为实现玉米生产节本增效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机械化栽培;玉米;机械播种;经济效益;推广
中图分类号:S23;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7-0075-02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粮食产量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随着农业科学技术应用高潮的到来,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这种新型的机械化模式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的优势
目前农村大部分地区实行分户播种,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有相当一部分耕作、撒种作业由人工完成,翻地深度小于20 cm,前茬作物根茬清除不净,整地质量极差。繁重的三铲三趟更是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人工撒种既浪费种子又下种不均,无法保证亩株数。落后的作业方式导致玉米产量一直上不去。多年来由于采用人工播种施肥,玉米的产量一直停滞不前,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种田积极性。
玉米增产机械化栽培技术采用机械手段,改变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是集机整地、机播种、机施肥、免中耕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机械化技术,具有培肥地力、蓄水保墒、创造最佳土壤耕层、保证种子良好发育、保全苗齐苗壮苗、发挥化肥肥效、促进产量提高等优点,是目前提高玉米产量的最有效措施。
2 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实施要点
多年的实践证明,良种、化肥、农业机械化是玉米增产诸多因素中的3个主要因素。其中,只有机械化才能充分发挥良种和化肥的增产作用。
2.1 机械翻地起垄
人工马犁具整地的耕深平均为15 cm,形成一个坚硬的犁底层,加之多年不施用农家肥,造成地力下降、土壤板结、微生物活性下降,从而导致土壤的水气协调能力和抗虫抗病性能下降。用此方法播种的玉米,经不起旱涝及其它灾害侵袭,减产和产量不稳的情况时有发生。
机械深耕能打破旧犁浅耕形成的犁底层,疏松土壤,加深耕作层,把地表的杂草、作物残体和根秸埋到土壤底层,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把农家肥均匀地混合到耕层中,扩大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范围,有利于改善耕层的水、肥、气、热条件。据测定,深耕后的耕层土壤容量由1.4~1.5 g/cm2减少到1.0 g/cm2,孔隙度增加10%左右,水分增加2%~3%,地温提高1.0%~1.5%,有益微生物增加1.1倍,速效磷增加0.5倍,作物根系的生长领域扩大。
另外,实施根茬机械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可使耕层疏松、表层土壤细碎封闭,能够接纳更多的雨水及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春播保全苗。同时, 根茬机械粉碎直接还田技术还可避免在搂茬时搂出土壤和化肥,具有保土保肥的作用,且能够消灭部分浅层土壤中越冬的害虫。机械起垄作业规范,效率是人畜作业的10倍左右。
2.2 机械播种施肥
人工撒播种施肥,难以做到开沟深浅一致和追肥深度适宜。而机械播种不仅开沟深浅一致,而且种子能够定量均匀地播在湿而平的种床上,覆土薄厚均匀。同时,其还能使湿土回位后再覆表土,避免夹干,保墒性能好。
机械播种效率高、抢农时,能适时播种。在干旱情况下,机械播种更能发挥稳产的作用。首先,在播种机开沟器前加装推干土器,把干土推向两侧再进行开沟播种,可大大改善土壤墒情;然后,深开沟、浅覆土、重镇压,适当加深开沟深度,使种子落入墒情较好的土层深部。采用一次性机械深施肥技术,可实现化肥定量、均匀深施,能够避免种肥同床引起的烧种现象,减少肥料损失,提高肥效,充分发挥化肥的增产作用。另外,与传统的“垅面撒”、“大犁盖”和刨坑施肥方法相比,机械一次性深施肥技术不但能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化肥蒸发损失,而且可使氮肥利用率提高8~14个百分点,增加玉米产量5%~10%。马犁具人工撒播种的用种量为4.0 kg/667 m2,播种后撒施的肥料和中期表施的肥料总量为35 kg/667 m2。而采用播种机进行精少量播种时,可以随种深施肥,化肥深度6~10 cm,种肥距离3~5 cm,每穴播1~3粒,双粒率为70%,用种量为2.5 kg/667 m2,是人畜作业工效的11倍。
2.3 免中耕作业
传统的种植方式是在玉米播种中期进行三铲三趟,既费时又费力。免中耕技术使精少量播种、一次性化肥深施和除草剂喷洒三项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减轻了劳动强度,且省工省时。
3 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效益分析
玉米增产机械化模式栽培效益明显。据测算,采用人畜作业播种玉米时,从整地到播种的费用为48元/667 m2。而玉米增产机械化模式栽培技术模式的播种费用仅为29元/667 m2,比人畜作业节省费用19元/667 m2,且节省种子1.5 kg/667 m2(约为18元/667 m2),节省购买化肥费用10元/667 m2,节省中耕工时费6元/667 m2,四项总计节省费用53元/667 m2。另外,与人畜作业撒播玉米相比,机械播种可增加苗数250~300株/667 m2,正常年景至少可增产25 kg/667 m2。
4 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推广要点
4.1 农机与农业结合
玉米机械化栽培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除成立领导小组外,还要广泛吸收乡、镇的技术人才,实现农机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
4.2 采用统种分管形式
采用同一村连片种植,统一整地、起垄、播种、施肥,分开管理的办法,以方便机械作业,提高机械作业效率。
4.3 广泛开展示试示范
推广课题的开展严防“一刀切”,避免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强行推广,而是应在机械作业条件较好、影响力较大、广大农民认可的村设立试验推广点,采用对照田的形式让农民随时观察玉米长势,确认此项新技术的优越性。
4.4 鼓励扶持养机户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家各户分散经营,每户分到的土地不多,种植玉米的面积很小,加之机具的使用季节性强,因此不可能每家每户都购买相关机具。在此情况下,应扶持养机大户对农户实行有偿服务。同时,有关部门应对养机户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5 结语
玉米增产机械化模式栽培技术,对改变我国农业种植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此项技术全面推广应用难度较大,需要广大农机工作者刻苦钻研、认真推广,尽快提高农业播种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正佑,肖洁,吴建军.毕节山区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2013(4):15-16.
[2] 姜心禄,李旭毅,池忠志,等.四川丘陵山地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J].耕作与栽培,2013(2):49-50.
[3] 高巍,陈志,杨敏丽.榆树市玉米机械化生产系统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4):37-41.
[4] 张伟,王军.论玉米机械化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3(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