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养分现状与培肥建议

2014-11-28 20:54杨用钊张杰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4年2期
关键词:速效高标准级别

杨用钊 张杰

摘要:为提升淮安市高标准农田的地力,对全市高标准农田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市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以中等、较丰富、较缺级别为主,土壤养分总体水平不高,并且近6 a来增幅缓慢;不同类型土壤的养分差异较大。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地力;有机质;全氮

中图分类号:S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2-0022-03

高标准农田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农业生产田块,是基本农田建设的方向。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产出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和研究一直把基本农田地力提升作为研究重点,对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缺乏深入研究,重建设轻培肥、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高标准农田地力水平不高,综合产出能力没有达到最大化。为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地力,调查研究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状况,为培肥高标准农田土壤提供数据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耕地基本情况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平原腹地,地处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地势平坦,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其西南部有部分丘陵岗地,地势较高。全市总面积1.01 km2,耕地面积40万hm2,土壤类型以水稻土、潮土和黄棕壤为主,种植方式主要为稻麦轮作;高标准农田面积19万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7.8%。

1.2 调查与分级方法

2006年,在充分考虑高标准农田的土壤类型、分布、地形等情况后,确定40个高标准农田监测点,调查了解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根据土壤类型、分布、地形等情况,在高标准农田和常规农田分别随机取样560个、740个,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并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将土壤养分含量分为六级,各级养分含量分级指标见表1。

1.3 养分测定方法

土样风干后过0.25 mm筛,测定有机质含量;土样风干后过2.00 mm筛,测定全氮和有效态养分含量。

有机质用重铬酸钾容量—外加热法测定;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测定;全氮用定氮法测定;速效钾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有效磷采用碳酸氢钠钼锑抗比色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养分分级情况

高标准农田与常规农田土壤养分各级别的面积比例见表2。

2.1.1 有机质各级别面积比例 常规农田土壤有机质以中等、较缺、较丰富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5.44%,35.87%和13.76%,有机质丰富级别面积仅2.04%;高标准农田土壤有机质以中等、较丰富、中等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53.39%,20.41%和19.79%,有机质丰富级别面积比例为4.22%,极缺级别未见分布。与常规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丰富、较丰富和中等级别面积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2.1.2 全氮各级别面积比例 常规农田土壤全氮以中等、较丰富、较缺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1.76%,35.87%和13.76%,丰富极别面积比例为6.32%;高标准农田土壤全氮以中等、较丰富、丰富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4.68%,29.02%和13.37%。与常规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丰富、较丰富和中等级别面积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丰富、较丰富面积比例增加较多,较缺、缺级别面积比例下降明显。

2.1.3 有效磷各级别面积比例 常规农田土壤有效磷以中等、较缺、较丰富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0.21%,33.24%和14.50%;高标准农田土壤有效磷以中等、较缺、较丰富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3.94%,25.97%和19.57%,中等、较丰富级面积比例比常规农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极缺级别未见分布。

2.1.4 速效钾各级别面积比例 常规农田土壤速效钾以中等、较缺、较丰富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29.62%,27.26%和21.45%,丰富、缺、极缺级别面积比例为13.56%,6.69%和1.42%;高标准农田土壤速效钾以中等、较丰富、较缺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0.42%,30.51%和14.06%,丰富极别面积比例增至13.69%,增幅不大,缺级别面积比例下降至1.32%,极缺级别未见分布。

2.1.5 土壤养分总体状况 从总体来看,与常规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丰富、较丰富、中等级别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缺、较缺、极缺面积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未见极缺级别分布。但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中等级别面积比例仍居各级别首位,有效磷中等和较缺级别面积比例占到69.91%,表明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总体水平不高,提升空间较大。

2.2 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及曲线分别见表3和图1。

由表1可知: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土壤养分大幅度增加,有机质由14.26 g/kg增加到2013年的23.86 g/kg,增加了9.6 g/kg,增幅为67.32%;全氮由0.89 g/kg增加到2013年的1.39 g/kg,增加了0.5 g/kg,增幅为56.318%;有效磷由5.83 mg/kg增加到2013年的14.48 mg/kg,增加了8.65 mg/kg,增幅为148.37%;速效钾由128 mg/kg增加到2013年的135 mg/kg,增加了7 mg/kg,增幅为5.47%。

由图1可见,虽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高标准农田土壤的养分增幅较大,但自2006年以来,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变化较稳定,增幅较小。传统的土壤培肥模式出现发展瓶颈,边际收益率下降,制约了高标准农田地力的进一步提升。

2.3 主要土壤类型养分变化情况

主要土壤类型养分变化情况见表4和图2。

由表4和图2可知:水稻土、潮土、黄棕壤的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7.44,22.24,21.85 g/kg;全氮含量分别为1.45 g/kg,1.38 g/kg,1.32 g/kg;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5.56 mg/kg,13.94 mg/kg,14.04 mg/kg;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65 mg/kg,122 mg/kg,114 mg/kg;pH分别为5.93,7.82,7.12;水稻土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值均高于潮土和黄棕壤,但其pH值仅为5.93,酸化明显,在农业生产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3 结论与建议

1) 与常规农田比较,高标准农田的土壤养分丰富、较丰富、中等级别面积比例增加,耕地地力有一定提升,但土壤养分以中等、较丰富、较缺级别为主,总体水平不高,提升空间较大。农田养分平衡是判断土壤养分水平发展趋向的根本依据,在地力提升过程中,应按照“稳高、扩中、提低”的思路平衡培肥,加大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提升力度,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的粮食综合生产潜力。

2)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比较,全市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有较大幅度提高,但近年来增幅缓慢,呈徘徊不前的趋势。常规单一土壤培肥模式难以适应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的需要,应加大高标准农田区域耕地质量监测、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推广及秸秆还田等土壤综合培肥力度,提升高标准农田地力。

3) 高标准农田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状况不同,水稻土土壤养分高于潮土和黄棕壤,但土壤pH值呈酸性,明显低于潮土和黄棕壤。不同土壤类型应采用不同的耕地地力提升技术模式,水稻土应重点推广碳氮调控防酸化施肥技术,平衡施肥,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地力;潮土、黄棕壤应重点推广增钾减氮、保土培肥施肥技术,扩大养分库容,提升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

摘要:为提升淮安市高标准农田的地力,对全市高标准农田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市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以中等、较丰富、较缺级别为主,土壤养分总体水平不高,并且近6 a来增幅缓慢;不同类型土壤的养分差异较大。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地力;有机质;全氮

中图分类号:S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2-0022-03

高标准农田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农业生产田块,是基本农田建设的方向。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产出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和研究一直把基本农田地力提升作为研究重点,对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缺乏深入研究,重建设轻培肥、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高标准农田地力水平不高,综合产出能力没有达到最大化。为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地力,调查研究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状况,为培肥高标准农田土壤提供数据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耕地基本情况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平原腹地,地处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地势平坦,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其西南部有部分丘陵岗地,地势较高。全市总面积1.01 km2,耕地面积40万hm2,土壤类型以水稻土、潮土和黄棕壤为主,种植方式主要为稻麦轮作;高标准农田面积19万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7.8%。

1.2 调查与分级方法

2006年,在充分考虑高标准农田的土壤类型、分布、地形等情况后,确定40个高标准农田监测点,调查了解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根据土壤类型、分布、地形等情况,在高标准农田和常规农田分别随机取样560个、740个,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并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将土壤养分含量分为六级,各级养分含量分级指标见表1。

1.3 养分测定方法

土样风干后过0.25 mm筛,测定有机质含量;土样风干后过2.00 mm筛,测定全氮和有效态养分含量。

有机质用重铬酸钾容量—外加热法测定;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测定;全氮用定氮法测定;速效钾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有效磷采用碳酸氢钠钼锑抗比色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养分分级情况

高标准农田与常规农田土壤养分各级别的面积比例见表2。

2.1.1 有机质各级别面积比例 常规农田土壤有机质以中等、较缺、较丰富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5.44%,35.87%和13.76%,有机质丰富级别面积仅2.04%;高标准农田土壤有机质以中等、较丰富、中等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53.39%,20.41%和19.79%,有机质丰富级别面积比例为4.22%,极缺级别未见分布。与常规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丰富、较丰富和中等级别面积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2.1.2 全氮各级别面积比例 常规农田土壤全氮以中等、较丰富、较缺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1.76%,35.87%和13.76%,丰富极别面积比例为6.32%;高标准农田土壤全氮以中等、较丰富、丰富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4.68%,29.02%和13.37%。与常规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丰富、较丰富和中等级别面积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丰富、较丰富面积比例增加较多,较缺、缺级别面积比例下降明显。

2.1.3 有效磷各级别面积比例 常规农田土壤有效磷以中等、较缺、较丰富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0.21%,33.24%和14.50%;高标准农田土壤有效磷以中等、较缺、较丰富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3.94%,25.97%和19.57%,中等、较丰富级面积比例比常规农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极缺级别未见分布。

2.1.4 速效钾各级别面积比例 常规农田土壤速效钾以中等、较缺、较丰富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29.62%,27.26%和21.45%,丰富、缺、极缺级别面积比例为13.56%,6.69%和1.42%;高标准农田土壤速效钾以中等、较丰富、较缺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0.42%,30.51%和14.06%,丰富极别面积比例增至13.69%,增幅不大,缺级别面积比例下降至1.32%,极缺级别未见分布。

2.1.5 土壤养分总体状况 从总体来看,与常规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丰富、较丰富、中等级别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缺、较缺、极缺面积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未见极缺级别分布。但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中等级别面积比例仍居各级别首位,有效磷中等和较缺级别面积比例占到69.91%,表明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总体水平不高,提升空间较大。

2.2 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及曲线分别见表3和图1。

由表1可知: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土壤养分大幅度增加,有机质由14.26 g/kg增加到2013年的23.86 g/kg,增加了9.6 g/kg,增幅为67.32%;全氮由0.89 g/kg增加到2013年的1.39 g/kg,增加了0.5 g/kg,增幅为56.318%;有效磷由5.83 mg/kg增加到2013年的14.48 mg/kg,增加了8.65 mg/kg,增幅为148.37%;速效钾由128 mg/kg增加到2013年的135 mg/kg,增加了7 mg/kg,增幅为5.47%。

由图1可见,虽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高标准农田土壤的养分增幅较大,但自2006年以来,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变化较稳定,增幅较小。传统的土壤培肥模式出现发展瓶颈,边际收益率下降,制约了高标准农田地力的进一步提升。

2.3 主要土壤类型养分变化情况

主要土壤类型养分变化情况见表4和图2。

由表4和图2可知:水稻土、潮土、黄棕壤的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7.44,22.24,21.85 g/kg;全氮含量分别为1.45 g/kg,1.38 g/kg,1.32 g/kg;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5.56 mg/kg,13.94 mg/kg,14.04 mg/kg;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65 mg/kg,122 mg/kg,114 mg/kg;pH分别为5.93,7.82,7.12;水稻土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值均高于潮土和黄棕壤,但其pH值仅为5.93,酸化明显,在农业生产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3 结论与建议

1) 与常规农田比较,高标准农田的土壤养分丰富、较丰富、中等级别面积比例增加,耕地地力有一定提升,但土壤养分以中等、较丰富、较缺级别为主,总体水平不高,提升空间较大。农田养分平衡是判断土壤养分水平发展趋向的根本依据,在地力提升过程中,应按照“稳高、扩中、提低”的思路平衡培肥,加大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提升力度,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的粮食综合生产潜力。

2)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比较,全市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有较大幅度提高,但近年来增幅缓慢,呈徘徊不前的趋势。常规单一土壤培肥模式难以适应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的需要,应加大高标准农田区域耕地质量监测、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推广及秸秆还田等土壤综合培肥力度,提升高标准农田地力。

3) 高标准农田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状况不同,水稻土土壤养分高于潮土和黄棕壤,但土壤pH值呈酸性,明显低于潮土和黄棕壤。不同土壤类型应采用不同的耕地地力提升技术模式,水稻土应重点推广碳氮调控防酸化施肥技术,平衡施肥,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地力;潮土、黄棕壤应重点推广增钾减氮、保土培肥施肥技术,扩大养分库容,提升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

摘要:为提升淮安市高标准农田的地力,对全市高标准农田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市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以中等、较丰富、较缺级别为主,土壤养分总体水平不高,并且近6 a来增幅缓慢;不同类型土壤的养分差异较大。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地力;有机质;全氮

中图分类号:S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2-0022-03

高标准农田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农业生产田块,是基本农田建设的方向。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产出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和研究一直把基本农田地力提升作为研究重点,对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缺乏深入研究,重建设轻培肥、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高标准农田地力水平不高,综合产出能力没有达到最大化。为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地力,调查研究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状况,为培肥高标准农田土壤提供数据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耕地基本情况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平原腹地,地处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地势平坦,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其西南部有部分丘陵岗地,地势较高。全市总面积1.01 km2,耕地面积40万hm2,土壤类型以水稻土、潮土和黄棕壤为主,种植方式主要为稻麦轮作;高标准农田面积19万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7.8%。

1.2 调查与分级方法

2006年,在充分考虑高标准农田的土壤类型、分布、地形等情况后,确定40个高标准农田监测点,调查了解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根据土壤类型、分布、地形等情况,在高标准农田和常规农田分别随机取样560个、740个,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并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将土壤养分含量分为六级,各级养分含量分级指标见表1。

1.3 养分测定方法

土样风干后过0.25 mm筛,测定有机质含量;土样风干后过2.00 mm筛,测定全氮和有效态养分含量。

有机质用重铬酸钾容量—外加热法测定;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测定;全氮用定氮法测定;速效钾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有效磷采用碳酸氢钠钼锑抗比色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养分分级情况

高标准农田与常规农田土壤养分各级别的面积比例见表2。

2.1.1 有机质各级别面积比例 常规农田土壤有机质以中等、较缺、较丰富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5.44%,35.87%和13.76%,有机质丰富级别面积仅2.04%;高标准农田土壤有机质以中等、较丰富、中等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53.39%,20.41%和19.79%,有机质丰富级别面积比例为4.22%,极缺级别未见分布。与常规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丰富、较丰富和中等级别面积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2.1.2 全氮各级别面积比例 常规农田土壤全氮以中等、较丰富、较缺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1.76%,35.87%和13.76%,丰富极别面积比例为6.32%;高标准农田土壤全氮以中等、较丰富、丰富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4.68%,29.02%和13.37%。与常规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丰富、较丰富和中等级别面积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丰富、较丰富面积比例增加较多,较缺、缺级别面积比例下降明显。

2.1.3 有效磷各级别面积比例 常规农田土壤有效磷以中等、较缺、较丰富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0.21%,33.24%和14.50%;高标准农田土壤有效磷以中等、较缺、较丰富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3.94%,25.97%和19.57%,中等、较丰富级面积比例比常规农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极缺级别未见分布。

2.1.4 速效钾各级别面积比例 常规农田土壤速效钾以中等、较缺、较丰富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29.62%,27.26%和21.45%,丰富、缺、极缺级别面积比例为13.56%,6.69%和1.42%;高标准农田土壤速效钾以中等、较丰富、较缺级别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40.42%,30.51%和14.06%,丰富极别面积比例增至13.69%,增幅不大,缺级别面积比例下降至1.32%,极缺级别未见分布。

2.1.5 土壤养分总体状况 从总体来看,与常规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丰富、较丰富、中等级别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缺、较缺、极缺面积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未见极缺级别分布。但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中等级别面积比例仍居各级别首位,有效磷中等和较缺级别面积比例占到69.91%,表明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总体水平不高,提升空间较大。

2.2 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及曲线分别见表3和图1。

由表1可知: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土壤养分大幅度增加,有机质由14.26 g/kg增加到2013年的23.86 g/kg,增加了9.6 g/kg,增幅为67.32%;全氮由0.89 g/kg增加到2013年的1.39 g/kg,增加了0.5 g/kg,增幅为56.318%;有效磷由5.83 mg/kg增加到2013年的14.48 mg/kg,增加了8.65 mg/kg,增幅为148.37%;速效钾由128 mg/kg增加到2013年的135 mg/kg,增加了7 mg/kg,增幅为5.47%。

由图1可见,虽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高标准农田土壤的养分增幅较大,但自2006年以来,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变化较稳定,增幅较小。传统的土壤培肥模式出现发展瓶颈,边际收益率下降,制约了高标准农田地力的进一步提升。

2.3 主要土壤类型养分变化情况

主要土壤类型养分变化情况见表4和图2。

由表4和图2可知:水稻土、潮土、黄棕壤的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7.44,22.24,21.85 g/kg;全氮含量分别为1.45 g/kg,1.38 g/kg,1.32 g/kg;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5.56 mg/kg,13.94 mg/kg,14.04 mg/kg;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65 mg/kg,122 mg/kg,114 mg/kg;pH分别为5.93,7.82,7.12;水稻土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值均高于潮土和黄棕壤,但其pH值仅为5.93,酸化明显,在农业生产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3 结论与建议

1) 与常规农田比较,高标准农田的土壤养分丰富、较丰富、中等级别面积比例增加,耕地地力有一定提升,但土壤养分以中等、较丰富、较缺级别为主,总体水平不高,提升空间较大。农田养分平衡是判断土壤养分水平发展趋向的根本依据,在地力提升过程中,应按照“稳高、扩中、提低”的思路平衡培肥,加大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提升力度,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的粮食综合生产潜力。

2)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比较,全市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有较大幅度提高,但近年来增幅缓慢,呈徘徊不前的趋势。常规单一土壤培肥模式难以适应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的需要,应加大高标准农田区域耕地质量监测、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推广及秸秆还田等土壤综合培肥力度,提升高标准农田地力。

3) 高标准农田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状况不同,水稻土土壤养分高于潮土和黄棕壤,但土壤pH值呈酸性,明显低于潮土和黄棕壤。不同土壤类型应采用不同的耕地地力提升技术模式,水稻土应重点推广碳氮调控防酸化施肥技术,平衡施肥,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地力;潮土、黄棕壤应重点推广增钾减氮、保土培肥施肥技术,扩大养分库容,提升高标准农田土壤养分。

猜你喜欢
速效高标准级别
多崇尚些“精神级别”
如何合理使用速效救心丸?
建设高标准农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022年我省将建成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
寿县主要耕作区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
山西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复工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级别分明
高标准要求未尝不可
别把急救药当常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