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范啟 金华
摘要:总结野生刺龙芽的驯化栽培历程及驯化措施,探讨其人工栽培(含促成栽培)技术要点,从种子催芽、温室-露地产业化育苗两方面,详细介绍刺龙芽温室无土育苗关键技术环节,为人工繁育刺龙芽种苗提供技术借鉴。
关键词:无土育苗技术;刺龙芽;温室;种子催芽;人工栽培
中图分类号:S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2-0003-03
刺龙芽为五加科楤木属多年生灌木,是珍稀山野菜,不仅营养成分较高,而且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近年来,山野菜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依靠采摘自然生长的山野菜已无法满足需求,且使野生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人工繁育刺龙芽种苗,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下有规划的发展楤木经济林,使其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山野菜生产基地,进而形成山野菜产业化链条,使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发展刺龙芽经济林,首先要解决的是种苗问题。刺龙芽的种苗繁育有种子和根段两种方式。根段繁殖受资源的限制,繁殖效率较低,破坏资源较大,不适合楤木业化开发。而刺龙芽温室产业化无土育苗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1 刺龙芽驯化栽培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刺龙芽作为珍稀野菜被大量采食及出口。90年代初,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东部地区野生的刺龙芽被大量砍伐,用以保护地反季栽培,严重破坏了其储存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为保护野生资源,在90年代中期相继采用刺龙芽种子进行人工繁殖。
刺龙芽种子属于生理性深休眠种子类型,如果不采取措施打破休眠,发芽率很低。将种子进行层积处理,其发芽率可达30%~40%,但春季露地播种的出苗率仅为5%~8%。90年代末,针对上述情况,相继开发了刺龙芽人工催芽新方法,使发芽率达到60%~65%,但其基本原理仍未脱离种子层积处理方法,春季露地播种的出苗率仍只有12%~15%。由于出苗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种子资源浪费及春季露地播种出苗率低的问题一直存在。而人工催芽可解决刺龙芽种子发芽率及出苗率低造成的资源浪费及资源短缺问题,改善春季露地播种出苗少、成苗质量低、木质化程度差的局面。
2 刺龙芽驯化栽培措施
驯化是指从野生环境向人工栽培环境适应过程中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特殊措施与手段,以达到成功栽培的目的。长期生长在野生状态下的植物已经完全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土壤以及生态位环境,并在此环境下形成了固定的生长发育特性;一旦进入人工栽培状态,往往会出现不适应或不符合栽培要求的某些性状,如种子不发芽或发芽率很低、植物各器官生长不平衡甚至失调、抗逆性降低、品质明显改变、植株死亡等。不经过一定(或较长)时期的驯化或采用一些特殊的驯化措施,难以完全满足人工栽培要求。
野菜驯化过程就是野菜与栽培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根据野菜特性采用适宜的“引导措施”以及现代技术,是缩短驯化过程、保证栽培成功的基本途径。
2.1 两头在山人工繁苗
对刺龙牙采取“两头在山,加速繁苗”的措施,即从山上采收种子,利用现代育苗设施与技术快速培育秧苗,然后再回到山上定植。这样既能满足扩大面积的需要,又不会出现环境不适障碍。种子发芽与幼苗生育时期既是对环境比较敏感的阶段,又是比较容易改变适应性的阶段。利用这一阶段的特点来培育秧苗、扩大繁殖,能缩短野菜驯化进程。
2.2 就地栽培加速驯化
一般来说,将野菜从自然森林生态环境直接转移到菜园或者温室栽培的难度较大,即使栽培成功,也会在某些方面出现生长或生理障碍。在野菜驯化中,除因建立资源圃以及研究需要必须引种到试验地外,尽可能就地栽培,以加速驯化。在就地栽培条件下,虽然野菜的环境也会有所改变,但和直接移到菜田或温室栽培相比,变化小得多。在驯化过程中,不要一味地强调“野菜适应环境”,也要采取“环境适应野菜”的措施,加速其驯化速度。在野菜产区(产地)研究、发展野菜产业化生产是野菜驯化的捷径。
2.3 驯化选育同步进行
野菜长期生长、繁育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生态位存在差异,因此分化出一些不同的生态类型,有的表现为植物学性状存在差异(如火刺龙牙、棉刺龙牙),有的表现为抗逆性有差异。在野菜驯化过程中,这些差异表现的比较充分,为定向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与条件。定向选择的品种抗病性高,在驯化栽培中的适应性强,驯化速度速,为保人工栽培成功奠定了基础。
2.4 大小环境结合运用
利用温室进行野菜的反季节栽培,对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栽培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将长期在自然生态条件下生长的野菜转入温室栽培,多数野菜一时难以适应,突出表现为植株衰弱、抗逆性下降、生理障碍甚至死亡。为解决温室生产与野菜驯化的矛盾,采用大小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栽培,即在露地适宜环境下(如山上、林下露地)栽培,温室促成收获。目前,刺龙芽山上栽培、温室软化等都获得了较好的栽培效果。
2.5 控水控肥强化锻炼
保持野菜的“野性”及“野味”是野菜驯化栽培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为达到此目的,必须关注栽培技术中的肥水问题。控水控肥可以适当控制野菜的生长量和生长速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野菜的抗逆性,并使其保留原有品质,加快驯化进程。
3 刺龙芽人工栽培(含促成栽培)技术要点
3.1 生产有机绿色食品
必须实行有机、绿色生产,否则野菜将失去洁净、无污染的优越性。
3.2 保持野菜品质
栽培技术的应用以保证野菜品质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产量。如果产品的“野味”及“营养”得不到保证,栽培就应视为失败。
3.3 降低生产成本
野菜栽培要求的条件不高,不需要大量的投资,生产成本较低。准备加工用的野菜更应尽量减少原料生产成本。
3.4 工厂化育苗
野菜栽培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多季节栽培,所以种苗的生产与供给非常重要。根据实际需要,可将野菜的种苗生产纳入蔬菜种苗产业化生产计划之中。
4 刺龙芽温室无土育苗技术
4.1 种子催芽
4.1.1 温度调控 从发芽温度试验来看,变温比恒温更有利于刺龙芽种子萌发。刺龙芽种胚后熟后,种皮致密、通透性差,影响种子萌发。变温处理是通过温度的变化,使刺龙芽种子内促进萌发物质的激活,加快种胚后熟,从而促进萌发。与适温比较,低温处理可以获得更好的发芽效果。
4.1.2 药剂处理 药剂浓度越高,对种子打破休眠的作用越弱,催芽效果越差。赤霉素处理的最佳浓度是100 mg/kg。低温(3~5 ℃)打破刺龙芽种子休眠的效果最好,可使种子始发日期提前3~4 d;与层积处理后催芽相比,催芽周期缩短半个月。用100 mg/kg赤霉素处理后,在低温(3~5 ℃)下放置30 d,再经恒温30 ℃催芽,刺龙芽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为45%和85%。
4.1.3 种皮软化 从发芽的效果来看,70%硫酸或1.5%的双氧水处理效果好,发芽率和发芽势高,并且发芽速度明显加快。
4.2 温室-露地产业化育苗技术
温室—露地育苗技术是指在日光温室内采用穴盘结合基质育幼苗、露地本田育成苗的两次成苗法进行繁苗。此技术使种苗的出苗率大大提高,1 a可以育两茬苗,而且可以达到当年成苗栽植标准。
4.2.1 温室育苗
1) 设施与设备。采用“辽沈一号”日光温室(跨度7 m,长97 m),室内安装固定的育苗搁架,每栋温室放2 400个穴盘。穴盘有72孔和128孔2种。育苗灌溉采用微喷方式。采用手动式定量播种器播种,播量为300~400盘/h。温室内配备温湿度电脑观测装置及排风装置。
2) 种子处理。选择不同产地刺龙牙种子,充分混合后,用清水浸泡12~24 h,捞出晾至不沾手;用河沙拌种(二者的体积比为1∶3),使河沙的含水量为50%~60%,搅拌均匀;在10 ℃左右的室内后熟15 d左右后,置于温度范围为-8~-19 ℃的库房内贮藏。
在播种前20 d,将种子取出,置于5~10 ℃的房间内缓慢解冻2 d后,转入高温催芽室(温度保持在18~28 ℃),每天翻动种子3次,以保证温度均匀、透气性良好,种子湿度保持在60%左右。播种前根据比重不同的原理,用水把种子和河沙分离开来,待种子不沾手后即可用于播种。
3) 基质配制。将筛选后的草炭和有机肥按3∶1的比例充分搅拌均匀,堆放备用。
4) 播种方法。温室内1 a需要育2批苗,因此需要使幼苗移到苗田后有足够的生长天数,以保证当年达到成苗标准。第一批播期为3月初至3月中旬,第二批播期为5月中旬至6月初。其中第一批苗从播种到移植露地需60 d,第二批苗约为50 d。播种程序为装土、压孔、机器播种、覆土、覆蛭石、喷灌浇水。3月初至5月中旬均为适宜播种期。
5) 苗期管理。根据幼苗生长发育特点,将水分管理分为3个阶段:①播种后至出苗前,约3周左右的时间。这个阶段主要使基质保持较高的水分(含水量为60%~80%),以防止基质表层干燥。②从子叶伸展到第二片真叶未出现前。这个阶段幼苗根系生长较快,而且易发生病害,在管理上要一次浇透水,尽量延长浇水间隔时间,以减少基质表面和室内空气的湿度,加大通风量,防止苗期猝倒病等病害发生。③第二片真叶出现后。随着生长量的加大和室外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浇水量和浇水次数。第一期播种的幼苗在温室生长期间的温度管理分两个阶段。一是播种后出苗前室外温度较低,应以保温为主;夜间气温保持在10 ℃以上,白天为 25℃左右;二是苗出齐后至生长的中后期,夜温应控制在15 ℃左右,昼温在25 ℃左右,白天要注意通风。第二期播种的幼苗应主要采取降温措施(外界温度较高),可采用50%密度的遮阳网遮阳,以降低室内温度;同时使用换气扇进行通风降温。在温室培育幼苗期间施用无土栽培专用肥2次,将1号肥和2号肥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在幼苗长到一叶一心和三叶期进行喷施。
4.2.2 露地移栽
1) 选地移栽。选择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施国标有机肥800 kg/667 m2,翻耙后起55 cm宽的垄,铺设滴灌管,用黑色地膜覆盖双垄。移植时先用开孔器打孔,每垄栽双行,株行距为10 cm×10 cm。打孔后滴足垵水、栽苗、封垵。栽苗2.0万~2.4万株/667 m2。
2) 田间管理。栽后10 d内,根据土壤墒情滴灌2~3次,每次滴灌2~3 h,以提高成活率。中后期应及时清除杂草。繁苗田一定要注意排水,以地里不积水为宜。
4.2.3 成苗定植
1) 定植时间。春栽和秋栽的成活率均在90%左右,可根据人力物力情况确定定植时间。选择退耕还林的坡耕地育林效益更好。
2) 定植方法。人工栽培株行距有1.0 m×1.0 m或0.5 m×1.0 m两种。坑深30 cm,长宽为40 cm×40 cm。将种苗放在坑内使根系充分伸展。在每坑回覆土中掺入1~2 kg有机肥,将距苗6~8 cm处的土踩实。秋季移栽后覆盖树叶等。成林后,在秋季对蹿根株进行适当采伐,以刺龙芽采摘方便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