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岳文
《人物志》为什么会受到后世的推崇?
三国时期魏国学者刘劭所著《人物志》共三卷十二篇。该书一经行世,便得到广泛青睐。晚唐名相李德裕说:“余尝览《人物志》,观其索隐精微,研几玄妙,实天下奇才。”北宋学者阮逸评价甚高:“是书也,博而畅,辩而不肆,非众说之流也。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其效不为小矣。”而清末名臣曾国藩更是将《人物志》置于案头,朝夕钻研,并将心得融于《冰鉴》一书中。到了现当代,人们对这本书的关注程度及评价,丝毫不亚于古人。著名哲学家汤用彤就曾指出,从《人物志》中可以看出曹魏初期学术杂取儒名法道诸家的特点,“故甚具历史上之价值”。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赖奥克还将此书翻译成英文,取名为《人类能力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市面上注释整理《人物志》的书籍更是不下十几种。
那么,《人物志》究竟有何魅力而能受到如此推崇呢?
原来,三国时代,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与秦汉相比,这一时期的人才管理理念和模式也基本上走向稳定和成熟。像在人才选拔方面,从笼统的“贤”到具体的“德”“才”或“德才兼备”;在人才使用上,从单纯重外在才能到关注人的心理特征,从只顾选拔、任用,不重效果,转向注重业绩的考察,使对人才的了解更全面,使用更科学。
《人物志》这本书正是总结了三国时期以前人才管理的历史经验,针对三国时期发生的人才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化,系统阐述了人才本质,人才分类,鉴别与使用人才的标准、原则等问题。比如,书中首次提出运用“八观”“五视”“七缪”等方法识别人才;第一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才进行素质测评;强调选拔人才要坚持德才并重;强调君主要与人才互动,一方面执政者要善于发掘、识别、任用人才,同时,人才也要积极表现,充分发挥自已的优势。
此外,《人物志》的作者刘劭也非空谈理论的学者,他写这部书是建立在自己学识、才能、地位、專业和工作经历的基础上。因此,书中关于人才选拔、人物评价等问题都是作者从实际出发写就的。
可以说,《人物志》这部书是顺应时代的作品,书中提出的关于人才管理的理念和模式颇具实用性和普遍性,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人称其为中国人才学的第一部著作,实不为过。
刘劭为什么要编写这样一部书?
《人物志》的诞生,与汉魏时期的社会情境紧密相关。东汉后期,以举孝廉为名的察举制已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怀抱远大理想的士人在继续推崇道德节操的同时,也开始强调才能的重要性,他们试图以互相标榜提携、品评议论公卿的清议手段来重新建立东汉的统治秩序。这种风气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士人如果为清议所不许,则为人们所不齿。同时,也使人物评议逐渐成为一门学问。到了曹魏时代,选举改行九品中正制,即按人才优劣,评定为九等,按等授官。于是,如何识别、评定人才,就成了一个政治上的重要问题。加之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只是解决了名实不相符的问题,而并没有解决材与质合、能与任宜的问题,因此,人不尽其材和官废其职成为当时吏制的突出问题。刘劭作《人物志》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它以综核名实为基本出发点,针对当时人物品鉴的偏弊,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人物品鉴原理、原则和方法,使人物品鉴向理性和形而上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此外,刘劭生活的汉末三国时代,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特别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形成以后,各国的统治者为了实现各自的政治目标,无不广罗人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而如何发现和使用人才,人才如何加强自己的修养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成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人物志》这部关于人才的系统性著作的产生,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需要。
从刘劭个人角度来看,他撰写《人物志》与其受命作《都官考课法》不无关系。考课法以事为中心,立足于以事功去评价人物的优劣,是曹操唯才是举原则的延续。而这与刘劭本人的思想不同,他写《人物志》就是要阐发自己的人才理论—以人为中心,对人才进行全面评价。或许,刘劭作《都官考课法》仅仅是职务行为,《人物志》一书中没有关于考课的只言片语,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人物志》刘昞注为什么会受到广泛赞誉?
《人物志》问世近二百年后,十六国时期西凉学者刘昞为这本书作了注释。北宋名臣文彦博在《人物志》题记中说:“十六国时,敦煌刘昞重其书,始作注解。”也就是说,刘昞《人物志》注是历史上最早的《人物志》注本,此后历代刊刻《人物志》,都附有刘昞的注文,在相关的序跋中也往往将刘劭和刘昞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后来各朝重版此书时,只是对《人物志》及刘昞注做文字上的校勘,未见别的注释本问世。
由此看来,刘昞的注释得到了后世广泛的认可和推重,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刘昞注解题得体。解题是古代书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时代隔阂,前人流传下来的典籍中一些篇章题目的含义难以理解,需要用当代的语言做一番解释。《人物志》十二篇的题目,诸如《九征》《体别》《流业》,孤立地看,有不知所云之感。刘昞则为十二个标题作了注解,如《九征》,刘昞解释为“人物性情,志气不同;征神见貌,形验有九”,点名了该篇是论述人物性情志气的九种特征。
其次,刘昞注注句深邃。刘昞注《人物志》采取随文作解的方法,注句为主,释词为辅,使注释与原文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从注释的内容来看,主要是解说每句话的意思,如《九征》开篇讲到:“盖人物之本,出乎性情。”刘昞解释说:“性质禀之自然,情变由于染习。是以观人察物,当寻其性质也。”这样的解释不仅是用一种较为浅近的语言来对译艰深的文字,而且表达了注释者对原文的见解。此外,刘昞注《人物志》的主要目的是为当时统治者提供一套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良策。因此,注文更侧重于他对历史及其所处时代的认识。
第三,刘昞注补史精当。讲历史离不开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人物志》一书多数情况下只讲理论,读起来较为空洞和吃力。刘昞则增补史实,延伸其思绪,使人能更好地把握书中要义。比如,“夫幼智之人,才智精达,然其在童髦,皆有端绪”一句,刘昞并没有逐字作解,而是寻其源,增补例证“仲尼戏言俎豆,邓艾指图军旅”,说明历史上确实有早智速成的人才。特别是刘昞在补充历史资料的同时,还很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后人提供借鉴,即所谓经世致用,这大大提高了《人物志》一书的实用价值。
可见,刘昞的注不仅仅是对《人物志》书中晦涩难懂字词做梳理,而是立足经世致用,并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刘昞的注文与《人物志》的原文已融为一体。《人物志》能够得到后世的认可和广泛传播,刘昞也功不可没。
《人物志》对今人的启示
《人物志》作为一部系统阐述人才理论的专著,不仅在古代产生过巨大影响,直到今天,我们仍能从中得到智慧和帮助。
首先,如何认识人才。人才观是关于认识发现人才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人物志》中所体现的人才观主要有:才德并重不可偏废;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都值得重视、认识并发现;要广纳各方面人才;应该辩证地认识人才。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今天重视和吸取的。当然,刘劭的人才观中,也有一些牵强的东西,比如用木、金、火、土、水五行比附人体骨、筋、气、肌、血,然后再把这些与仁、义、礼、智、信加以联系,说“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显然是有些穿凿附会、生拉硬扯。特别是书中将劳动人民斥为“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这完全是将劳动人民排除在可选用人才范围之外,是非常不足取的。
其次,如何发现人才。如果说如何认识人才是人才观,那么如何发现人才就是方法论。《人物志》在这方面也有不少有益总结。一方面是由表及里地发现人才。刘劭认为从人的外部表现可以发现其内在的品質。比如安逸悠闲的仪容风度可以反映平和有条理的内在精神。为此,刘劭提出了“八观”识人法: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志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此外,刘劭还指出考察人才时容易产生的七种谬误:察誉有偏颇之缪,接物有爱恶之惑,度心有小大之误,品质有早晚之疑,变类有同体之嫌,论材有申压之诡,观奇有二尤之失。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避免方法,如认识一个人不能只凭众人对他的评价,不能只凭自己的好恶去识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考察人才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能没有自己的主见,等等。这些总结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最后,如何使用人才。在《流业》一章中,刘劭认为清节家、法家、术家、臧否、文章、儒学、口辩、雄杰等都是人才。在《材能》一章中,刘劭又认为担任高级职务的是人才,担任低级职务的也是人才。可见,人才类型不同,能力大小各异,因此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使其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给国家的治理带来好处。反之,则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刘劭还举了一系列例子,如实行威慑刚猛政治的人适合讨伐叛乱,让他们治理善良的百姓,则会对百姓残暴不仁。这些论述体现了“量才适用”的原则,是今天选人用人应该借鉴的。
《人物志》选读
才能各异 量才适用
夫能出于材,材不同量。材能既殊,任政亦异。是故自任之能,清节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任,为国则矫直之政。立法之能,法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任,为国则公正之政。计策之能,术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三孤之任,为国则变化之政。人事之能,智意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佐,为国则谐合之政。行事之能,谴让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佐,为国则督责之政。权奇之能,伎俩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空之任,为国则艺事之政。司察之能,臧否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师氏之佐,为国则刻削之政。威猛之能,豪杰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将帅之任,为国则严厉之政。
(选自《材能》)
能力出于才智,才智又有大小。人的才智与能力既然有不同,其所能担任的政事也因此而不同。具备修身自好能力的人,是清正而守节之才。他在朝廷会担任总揽众事的冢宰,治理国家会实行矫正邪僻提倡正直的政治。具有建立法律制度使人遵守法律能力的人,是法家之才。他在朝廷会担任掌管刑狱的司寇,治理国家会实行公正无私的政治。具有谋划奇计妙策能力的人,是技术或专家之才。他在朝廷会担任献计献策的三孤,治理国家会实行灵活顺势的政治。具有通晓人情事理才能的人,是智谋与思虑之才。他在朝廷会担任冢宰的副手,治理国家会实行和谐融洽的政治。具有出使才能的人,是善于督责之才。他在朝廷会担任司寇的副手,治理国家会实行督察问责的政治。具有奇思妙想能力的人,是善于技巧之才。他在朝廷会担任掌管工程的司空,治理国家会实行推崇技艺的政治。具有纠察检举能力的人,是能辨善恶之才。他在朝廷会担任师氏(负责纠正朝仪得失)的副手,治理国家会实行苛刻严酷的政治。具备威武勇猛能力的人,是才智勇力出众之才。他在朝廷会担任将帅,治理国家会实行严肃刚烈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