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刚
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③。(胡三省注:《谥法》:“昭德有老曰昭,圣闻周达曰昭。”④)
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①,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國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 ②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③
昭侯有弊袴,命藏之。侍者曰:“君亦不仁者矣。不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吾闻明主爱一嚬一笑,嚬有为嚬,笑有为笑。今袴岂特嚬笑哉!吾必待有功者。”〔胡三省注:言袴虽弊,其直(值)犹重,固不止于嚬笑也。然人主之嚬笑,所关甚大,昭侯姑以此为言耳。④〕
(选自《资治通鉴》卷二)
【评论】
战国变法,以魏文侯用李克、楚悼王用吴起、秦孝公用商鞅和韩昭侯用申不害最为有名。吴起在楚国,注重军事实力培养,削弱贵族利益,以养战斗之士。申不害辅佐韩昭侯长达十五年,君臣默契,国治兵强。但是,他们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有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做出实实在在的改革。吴起抓兵,对外扩张;申不害抓权,具有很深的权谋家的特征。商鞅从法制建设入手,实实在在地抓经济。我们从《商君书》和《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可以看出,商鞅的改革,以法令的完整性、严肃性、可操作性为特征。不仅有原则,有行动,更重要的是有很细致的法令条文,使之能落地,能贯彻。尤其是涉及农业生产、田间管理等具体内容,其周密与完备,令人叹为观止!
最可惜的是魏国。魏文侯用李克(李悝)等变法,国家强盛。为什么后来就衰落了呢?我想原因有三,首先是人才的流失,吴起是其一,商鞅是其二,张仪是其三,这些重要人才都流失了,孙膑、范雎曾来到魏国,也被逼迫离开魏国。
其次,魏文侯的改革未能很好地承继下去。魏武侯在改革上改革已经是吃父亲的老本,魏武侯更注重军事行为,虽然赖父祖的余烈,尚可得手,但是,完全不可持续,人才流失,加剧了其困境。
其三,魏惠王扩张战略失误。魏惠王用庞涓,攻赵伐韩,被齐国击破。魏国本四战之地,没有秦国雄踞关中、进攻退守的地理优势。与四邻为敌,只会削弱国力。反观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对于战争的态度很谨慎。司马错智取巴蜀而不宜先东击韩国和周室的高见,被秦惠王所采纳,就体现了秦国早期发展中的这一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