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2014-11-27 01:20何昕彤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自信心中学生

何昕彤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并对几种不同类型家庭教养方式中子女的自信程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论述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自信心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在不同的家庭教育中培养子女自信心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 自信心 家庭教养方式

1 自信与家庭教养方式的阐释

1.1 自信(self-confident)的定义 ①国外学者对自信的定义。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了尊重的需要,自尊的定义和自信有相同之处,“自尊是个体由肯定的自我评价引起的自爱、自重。当代自信疗法之父纳撒尼尔-布兰登认为“自信是相信自己和尊重自己的结合”。美国心理学家Shrauger认为“自信是个人对自己能力或技能的感觉,是对自己能否及时的解决问题、适应不同环境的主观评价”。②国内学者对自信的定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有“吾心信其诚,则无坚不摧;吾心信其不成,则反掌折枝之易亦不能”的言论;车文博认为“自信是个体相信自己的精力和能力的一种自我意向”;陈帼眉认为“自信心是指个人在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力量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评估之后而产生的信心”。

综上所述,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接受挑战的勇气,敢于面对困难。

1.2 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的定义与类型 ①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对于家庭教养方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心理学家Nancy Darling和Sternberg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行为对儿童表达出来的情感以及态度的集合体”。深受家庭系统理论、生态学、社会学习理论影响的鲍姆林德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定义包含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以及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我国学者对家庭教养方式有不同的观点。曾琦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抚养、教育子女时所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它包含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两部分内容”。台湾学者吴新华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则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他把“家庭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对于子女的抚养、教育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所体现出的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和他们的人格特点”。②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美国女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是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学者。她系统地研究了儿童发展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家庭教养特征的不同,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权威性三种类型。鲍姆林德通过研究发现,一般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其言行往往由管束、亲子沟通、养育、成熟要求管理四个方面。而不同父母在这四方面的表现存在差异。其中,管束指的是父母给孩子制定的行为规范以及违规处理办法;亲子沟通指父母与儿童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养育指父母对儿童付出的关心与爱护;成熟要求是指父母对孩子期望。此外,马丁(Martin)和马克比(Maccoby)在鲍姆林德研究的基础之上,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四种基本类型。

综上所述,家庭教养方式就是父母教养孩子所采取的独特的方式。

1.3 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现状 有的学者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尊量表(SES),对初中生进行了自信心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验,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自信心与来自其父母的不同教养方式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或显著的负相关。王丽,傅金芝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信心发展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信心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2 不同类型家庭教养方式中子女的自信程度分析

2.1 权威型 ①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的表现。采用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认可孩子的独特性,尊重和理解孩子,给予孩子充足的关心与爱护,鼓励孩子纠正自身的错误,发展自己的能力,给予孩子适当的成长挑战,指导他们发现奉献的意义,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成长,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②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中学生自信的表现。这种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中学生,由于和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受到父母的尊重,能够和父母及时的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得孩子获得一种安全感和被认可感,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相处融洽,遇到问题能够及时的和父母、老师沟通,有积极的进取心,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有较强的独立能力。这样的孩子是充满自信的,他们的自信源于父母的支持与鼓励,尊重与关爱。

2.2 溺爱型 ①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的表现。采用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积极为其提供充裕的物质条件,过分顺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脾气和一时冲动,但从不考虑孩子的实际需要。②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中学生自信的表现。这种教养方式下的中学生失去了正常的成长环境,他们一直生活在自己永远是对的世界中,不懂得尊重别人,也没有学会迁就别人,难以独立自主的去处理事情。他们一旦遇到挫折便会一蹶不振,无从适应。在溺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身心健康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自信心,情绪波动较大,当其面临的学校环境与其家庭环境出现较大差异时,他们就会因缺乏信心而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

2.3 专制型 ①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表现。采取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通常采用简单粗暴,急于求成,以势压人的态度,过分严厉的对待子女。这种教养方式目前不是很普遍,但确实存在。这类家长一般认为教育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打,一打解千结,不打不成“才”,父母不断地指导和监督孩子,无穷无尽的指使和提醒孩子,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对孩子的爱好兴趣不予以支持。②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中学生自信的表现。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中学生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性格倔强的孩子,常表现出顽强的抵抗意识,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野蛮、粗暴、不讲理;性格懦弱的孩子,则会产生恐惧心理,畏畏缩缩,胆小怕事;机灵一点的孩子则用撒谎、欺骗的手段来对付父母的训斥,进而避免受到父母的打骂,这样的学生一般都变得虚伪,不诚实。这种教育方式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产生自卑、胆小、孤僻、撒谎等异常性格,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4 忽视型 ①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的表现。采取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采取不闻不问、忽视的态度。父母通常由于工作忙、时间少,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行为不加约束,顺其自然发展。②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中学生自信的表现。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这种教养方式培养下出的中学生自信心会受到很大的打击,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己的存在就是多余的,没有归属感,没有认同感,缺乏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由于父母的长期忽视,使得孩子的思想、行为、道德等都缺乏规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偏离正常的成长方向,放任自我,消沉堕落。

3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中培养子女的自信心的方法

3.1 权威型——做好孩子的好榜样 孩子最开始的自信来源于父母,父母不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朋友,更是其学习的榜样。因此,父母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为孩子树立科学正确的思想道德观,明确是非观念。

3.2 溺爱型——让孩子独立去体验生活 父母不应该让孩子永远站在他们的身后,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父母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与自由,引导和鼓励其独立体验生活,用一种冷静、沉着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训练孩子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3 专制型——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不应该粗暴专制的对待孩子,有知识有修养的父母都应该知道,粗暴专制的态度对待孩子,对孩子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父母应打破唯我独尊的封建家长制观念,营造和谐家庭关系,尊重和爱护子女,积极地正面引导,减少限制与惩罚。

3.4 忽视型——给予孩子鼓励与肯定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多一些积极的肯定,从正面引导孩子向家长期望的目标发展。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对于其优点与长处,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父母可以结合孩子的特点,找到一种最为有效的鼓励方法,以有效提升其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张文新,林崇德.中学生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J].心理科学,1998,21(6):489-493.

[2]钱铭怡,肖广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6):553-555.

[3]黄曼娜.中学生自信心的特点及其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猜你喜欢
家庭教养方式自信心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认知风格、家庭教养方式与图形推理能力的关系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