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
针对足球的赌博,叫做赌球,那么针对科举考试的赌博叫什么呢?比赛用球,考试用笔,算赌笔吧。清朝年间,广东有种赌博的方式,就是赌科举考中者的姓氏,人称“闱姓”,又称“卜榜花”(因为参加科举考试,叫入闱,闱是科考的代称)。跟花会,白鸽票一样,都是广东大赌盘,火的时候,人人着迷。
都说,美国人好赌,见什么赌什么,看见驴子打架,也会赌一把,看哪个赢。其实,中国人之好赌,一点也不亚于美国人。凡是有胜负,而且胜负要凭猜测的玩意儿,都会引起人们的赌兴。科举考试,谁中谁不中,是件最没法预料的事儿。场内的考生撞大运,场外的观众也跟着撞大运。开始小打小闹,积小为大,就成了闱姓。闱姓之赌,赌的是参加考试得中人的姓氏。这样的赌法,才能普及,如果把宝押在某个或者某些人身上,能有多少人知道他们呢?赌博就做不大了。但是,张王李赵之类的大姓又必须排除,因为大姓人多,每考必有中者,赌这些姓没有意义。所以,只有偏僻的小姓才有赌的价值,姓氏越是偏僻,没有人知道,一旦压中,赔率才高。每次开赌,必然注明此番下注的大姓和小姓,由人自由在列出的小姓中选择。随意选择20个姓为一票,最后开盘,哪个票得中的姓氏最多,为头彩,其次为二彩、三彩,三彩以下算输。
科举是国人心目中的大事,每当发榜,举国瞩目。针对这种大事的赌博,自然容易讨好。加上这种赌博,没有赌具,而且科举本身,在人们眼中也有很神圣的意味,不像赌球一样操纵,人们会觉得比较公平。同时,某些自以为了解考生的人,觉得自己知道点内情。所以,闱姓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即便缙绅之家,也不认为这是赌博,也会买几票玩玩。其实,这种赌博,跟其他赌博形式一样,真的迷进去了,也一样可以破家的。
凡是赌博,都是庄家的事业,赌徒没有赢的。但是,人们即使明白这一点,也还是要赌。这玩意儿,正好打在人性的弱点上,被打中的,肯定就迷上了,失去理智,即使家破人亡,也不悔的。闱姓的彩金,百分之四十都归庄家,只有百分之六十才拿出来分给中彩者。在特别时刻,比如被禁查之际,这样的比例还有变动,庄家即使弄出猫腻来,下注的人也没有办法,但依旧乐此不疲。
但凡一种赌盘做大了,获利也就大。自然会吸引一些不是寻常赌徒的人来参与,他们财大气粗,参与,是要操盘的。操盘的方式,跟赌球类似,或者操纵球队球员,或者操纵裁判。操纵球员,就是操纵参加考试的人。一种方式,广东话叫做“扛鸡”,即找一些程度比较差的小姓考生,这些人事先就不被人看好,然后跟他们说好,找些程度好的枪手替代。这样的事,多半发生在秀才考试上,因为这种考试,监考比较松,枪手比较容易混进去。一种方式,广东话叫“禁蟹”。考前比较被人看好的考生,只要是小姓,就花大钱收买,让他们或者临阵缺考,或者胡乱应付,故意考砸。这样操纵之后,他们就可以针对性地投注,取得出人意料的战绩。操纵裁判,就是收买考官。这样的事,只有在秀才考试中有蛛丝马迹。光绪十一年,广东的生员考试,有特别生僻的姓氏神、羽两人考中,坊间传闻说是当时的广东学政收了闱姓的钱。最后,虽然没有查实,但其幕友还是没有完全脱了干系。学政叶大焯因此而丢了乌纱帽。反过来,如果学政真的较真起来,严肃考场纪律,不许枪手入内,把闱姓的第一种操纵渠道给堵死,那么,那些大赌户会非常不爽,想尽办法也会让你走人。这样的事,在当年的广东也是有的。
赌笔,对用笔考试的人们,无论如何都有干扰,进而对科举也构成了伤害。所以,清末一直有人主张严禁。但实际上广东的执政者却时紧时松,禁禁放放。一方面是广东赌风太盛,民情如此。一方面,一旦有事,政府从几种大赌盘那里弄钱,也方便得很。
只要人戒不了赌瘾,无论怎么赌,都是一种带着罪恶的财源。
(欧越荐自《今晚报》)
责编:天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