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伯迁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典型的生存发展问题。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全世界人们的重视。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已经把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湖北省为响应国家的号召,不断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但是由于湖北省自身存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乏力、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本文将结合当前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制定出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实施对策。
关键词:湖北省;低碳经济;优劣势;战略思路与对策
0 引言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先进文明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引进新能源、提升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来促进节能减排,而实现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能源创新以及制度与观念创新。湖北省正式将低碳经济列为重点扶持的经济发展项目是在2009年,以《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标志,象征着在指导思想、方针政策、核心任务、基本原则等方面对湖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制度规范和战略性部署[1]。本文立足于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提出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对策。
1 当前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偏南,处于长江中游地带。长江、汉江跨省而过水网密布,又称"千湖之省"。湖北省东临安徽,东南靠湖南和江西,北接河南,西接重庆,三面环山,中部为江汉平原,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省会武汉市是我国中部横纵东西南北的"九省通衢",水、路、空交通地理位置优越。湖北省又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核心地区,科教文化力量居全国首列。湖北省在区域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
(2)高素质人才资源丰富。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计划的核心和支点,科教文化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湖北省拥有两所985工程大学,七所211工程大学,省部属重点大学8所,本科院校32所。此外,各类独立院校和专职专科院校星罗棋布,数不胜数。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为例,全市大学生的总数达到118.33万,居全国第一[2]。由此可见,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居于全国首列。此外湖北省拥有多项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3)旅游资源丰富。湖北省自然景区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比如黄鹤楼、鸡公山遗址、楚纪南故墙、八岭山古墓群等,且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称号,以水资源为主的自然景区也非常丰富,比如长江三峡、三峡、古龙溪、情人泉、木兰湖、道观河等。湖北省以水资源为承载的旅游产品成为旅游事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点,湖北省充分发挥自身河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开拓"水上游"旅游线路,将长江、汉江、月湖、木兰湖等大型旅游产品包含在内,极大地促进了本区旅游业的发展
(4)低碳经济初具规模。湖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以荆州区为例,荆州区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和本地企业园区,突出本地的资源优势,逐渐形成了以下三大低碳经济产业园区:一是拍马纸业产业园区;二是农副产业加工产业园区;三是新型建材产业园区。湖北省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产业正逐步发展,并为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能源、材料和技术的坚实基础。
(二)劣势
(1)能源消费结构欠合理。目前,要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天然气、电力为主,其中不可再生能源占据绝大部分,而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用比例偏低,湖北省的能源总体消费结构呈现明显不合理的状态,尤其是对原油和原煤的依赖性较大。但是,不可再生能源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稀少,人们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而原煤在利用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碳排放量,是其他能源的碳排放的2倍左右。由此可见,湖北省由于自身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较为严重。
(2)产业结构不完善。湖北省的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为17.5:49.4:33.1,呈现"第二产业领先,第三产业壮大,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的格局[3]。但是与我国其他省份相比,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行全面的产业结构优化。湖北省第一产业发展虽然较为稳定,但是农业经济中仍然保留传统粗放的作业方式,生产效率较低;第二产业中以机械制造、石油化工以及包装造纸等为发展重点,但是新兴科学技术产业较为落后,全工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第三产业中主要以物流运输和批发零售为主,而新型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
(3)综合创新能力欠缺。湖北省虽然拥有科教实力第一的资源优势,但是湖北省整体综合创新实力相对落后,尤其是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湖北省许多企业产品尚且处于"模仿'阶段,没有突出自己的创新竞争力,在产品开发、技术研发等方面很少,没有自主品牌。此外,一些企业依然沿用陈旧设备,产品技术更新之后,导致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长期劣势的地位。
(4)环境污染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汽车成为家庭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2011年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大气环境污染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湖北省机动车正以倍数增长的趋势不断增多,车流量较大,汽车排出的污染物严重危害大气环境,直接影响到人体生命健康。加之湖北省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废水、废气、废渣等大量污染物的排放严重损坏了地资源、水资源,并呈现污染面广、污染物复杂、防治难度大的趋势。
2 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1)全面有序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低碳经济是一种处于探索期的经济发展方式,无可照搬照抄的现成模式。因此,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时,要详细调研湖北省的具体情况,从企业--产业--园区--城市的层次来考虑,全面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4]。政府要激励那些有意愿、有条件的企业、园区或城市申请低碳经济试点,独立自主开展有地方特色、园区特色和企业特色的低碳经济模式,在全面试点的推动下,带动全省其他城市、产业园区以及企业加入到低碳经济队伍中来,从而促进全省低碳经济的全面有序的发展。低碳经济试点重点放于汽车、钢铁以及有色金属产业领域,从促进这些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的产业向低排放、低污染的方向发展。此外,优先扶持现代林业以及农副产业加工等行业,为造林碳汇工程积累经验。对于试点城市而言,应该以武汉、十堰、襄樊、宜昌等为主要试点城市,发挥该类城市在不同产业方面的带头作用,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有序开展。
(2)加大新能源产业的投入
以太阳能、水能、核能、生物能等为主的系能源将是未来能源消费结构的主流,在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湖北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加大对系能源产业的投入力度,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太阳能、水能、核能、生物能等技术产业,积极鼓励企业能源创新和技术创新,不通用能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作为市场核心竞争力。湖北省处于长江中段,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核电的最优位置。目前,湖北省已经建成十堰、浠水、阳新三地核电站,并在鄂东、鄂西山区建立风能发电站。同时,托丰富的水产资源建立了森林木本生物质能电产业。
(3)重点发展低碳型服务行业
湖北省的低碳经济还应该重点发展低碳型服务产业,低碳型服务产业主要分为低碳型生产产业以及生活性服务产业。低碳型生产产业以重点发展碳汇交易等低碳金融交易服务为主,是产权交易的一种新型模式,低碳型生产性服务产业还包括工程设计产业。而生活性服务产业主要是指旅游业,湖北省的自然景区和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为发展低碳性旅游业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
3 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对策
(1)树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理念
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生产意识和生活习惯,加大绿色环保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以湖北省基本省情为依托,开展低碳经济发展方略大会,拓展民众交流渠道,利用网络渠道,提高公众参与度。
(2)强化政府对低碳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
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政府要承担宏观调控职能,积极协调各个城市和产业之间的发展,加快系能源产业和低碳服务产业的进步和完善,将低碳经济纳入全省产业经济发展的蓝图中,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强化节能产品的认证服务,引导社会消费方向,并未"绿色低碳产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最后,变更以往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评标准,建立以低碳经济为主的考评体系和政绩激励制度。
(3)积极引进低碳技术和新型人才
企业要积极引进低碳环保技术,政府要鼓励企业更新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支持高等院校的新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湖北省各大院校要根据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思路,积极开展低碳经济教育培训,增设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引进国外各个专业先进的技术型人才,以人才战略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市场输送高尖端技术型人才。
4 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增长和能源日益短缺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十一五"以来,湖北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最大限度地利用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资源,弥补劣势地位,全面有序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加大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力度,重点发展低碳型服务产业,比如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湖北省需要积极树立全民"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经济发展理念,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和政绩激励制度,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人才,这样有效促进湖北省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传清.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对策研究[J].省情与战略,2010,(2):33-35.
[2]段红霞. 中国的碳排放、减排潜力及低碳发展政策科学对社会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2):15-19.
[3]冯碧梅.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3): 42-45.
[4]丁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3):27-28.
备注:武汉工程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基金号CX201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