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原乡情结与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生

2014-11-27 11:05施祥爱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3期

摘 要:原乡情结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主要文化症候,其重点关注的是当代人如今的精神状况以及生存环境。原乡情结的审美价值观、人文关怀以及创作的现实指向性等都极大影响着中国生态文学创作与生态文学批评的发生及发展。本文对原乡情结与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生进行相应的探讨,以加深人们对原乡情结和生态文学批评的认识,促进原乡情结与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研究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原乡情结;中国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批评

中国生态文学批评还处在发展的初创阶段,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构建还不完善。目前,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创作及生态文学批评的进行都面临着世界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加剧的问题,体现在生态文学创作中的人文反思就是“原乡”,也就是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家园的共同追求。原乡情结是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和生态文学批评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是构建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理解中国生态文学内涵及价值的关键。

一、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阶段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和西方生态文学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浅绿”、“深绿”两个发展的阶段。浅绿阶段,在本阶段中,知青作家是生态文学创作的主体,他们不仅对自然的和谐、纯净进行展现,表现对美好自然环境的眷恋及渴慕,如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赵园《地之子》、林海音《城南旧事》、张曼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1]。而且还对大自然的严酷、冷峻给予展示,表现人类为了生存而对自然进行不懈抗争的精神面貌,代表作如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竹林《生活之路》等。这一阶段的作品主要是以人为本来对自然问题进行探讨,整体呈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态观念与社会批判、历史及文化反思等思想混杂的局面。

深绿阶段,此阶段的生态文学创作和生态文学批评由纪实文学和小说逐步扩展到了戏剧和诗歌等,作家队伍也得到了扩大,如阿城、张炜和郭雪波等都是这一阶段的比较突出的代表人物,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也都得到了较大提高,表明中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文学批评开始逐步繁荣起来。此阶段作家的创作突破了浅绿阶段的创作局限,在描写自然及人类对自然抗争的基础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境况也进行了深度的描写以反思,进而展示人类最根本的原乡情结。

二、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文学批评中的家园意识

故乡以及家园是文人墨客比较喜欢的创作题材之一,我们所说的故乡、家园等一般情况下是将物质所处以及精神追求归为一体。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所栖居的自然不仅是生存环境和生存背景,还是人类个体家园情态的一种情感泛化、情感升华,表现在生态文学创作中的隐性层面就是言志及抒情,就是表达作者对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社会异化、个体异化的愤懑情绪,显性层面就是对生态环境、景、物的描写,就是对周围环境、氛围的直观感知[2]。相比世俗的人们,文学创作家更执着于对现世生活的改造与完善,延伸到生态文学批评中就是人文关怀和忧患意识的加强。

家园意识是人类所共有的,而原乡情结是家园意识中最根本、最深层次的部分,也就是说,原乡情结实际上是人类对自身栖身的家园抱有的一种眷恋、复杂以及深沉的情感归属。原乡情结涵盖了人类对自身栖居地的情感认知,是对自身所处家园的一种自我表现,此外,原乡情结还意味着人们由于离乡的原因而通过对家乡的回望,以呈现漂泊游子内心深处所萌发的对家园的精神还乡。在当代生态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们或多或少都会在作品中体现自身的家园意识,在完成生态文学批评时,也会运用到原乡情结对作品的最终价值进行评定,对家园图景构建的蓝图进行举证,对生存的意义进行彰显,而原乡情结的运用也就是对家园意识的有效使用和理解。

三、中国生态文学的人文传统

中国生态文学的创作中体现着一种生命等值以及生死齐物的生态人文传统,这种人文传统来源于人类的生存哲学,主要是指受现代因素和人类为主的思想观念影响的生存意识及原乡情结[3]。在后现代化及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生态文学批评主要的作用就是唤起人们心灵最深处的、潜在的家园意识,并通过对新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书写,以展示现代性社会及个体的异化,深化“绿色”对物质生活和人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意义,重塑人的荣光。或者可以这样说,进行生态文学创作和生态文学批评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关注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的问题,对生态人文性缺失的反省才是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生态文学创作的主旨是唤起人们的还乡意识,使人们重拾对自然环境的关注。生态文学批评则通过对相关文学作品价值的进一步认识,与生态文学创作结合起来,共同实现由“浅绿”到“深绿”的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只有对人类生存的家园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将之贯彻到生态文学创作及生态文学批评中,才能使原乡情结的价值得以实现,吸引更多的同路者参与到生态文学创作及生态文学批评中,促进生态文学创作及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杰泓.原乡情结与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生[J].中国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2):158-162.

[2]帅震.林海音小说中的原乡情结[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25(2):63-65.

[3]龙其林.生态语境下的文化与文学传播—西方生态文化思潮与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生[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43-48.

作者简介:施祥爱(1964.11-),太原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