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万
(河南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 河南郑州 450046)
(一)量的准则(QuantityMaxim)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中的一条,包括以下两条次准则:
a)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以上两条可以概括为“足量准则”和“不超量准则”,根据这两条次准则,说话人和听话人可以传递和推导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合作原则提出后,受到广泛关注,有不少学者对其提出修正和补充,影响最大的是列文森(Levinson)提出的被称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三原则”,这三个原则分别是数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其数量原则源自格赖斯量的准则中的第一次准则,其信息原则源自格赖斯量的准则中的第二次准则。“列文森三原则,尤其是量原则和信息原则所涉及的因素要比格赖斯合作原则的量、质、关系、方式四个准则所涉及的因素具体、确定,增强了合作原则的解释力。”[1](P87)从以上的关系可以看出,量的准则所包含的内容在会话含义理论发展过程中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其内容并没有删减,列文森等学者是在格赖斯的基础上对量的准则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并结合合作原则中的其他内容重新概括了会话中所遵守的原则。单从量的准则就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更为精密、细致。理论在不断发展,而格赖斯最初所提出的“足量”和“不超量”的核心思想一直都蕴含在其中,由此可知这条原则的重要性,“列文森对数量原则谈的比较多,因为他认为数量原则是最重要的。”[2](P173)因此我们应该着重探讨量的准则对会话含义的影响,鉴于该理论的上述发展历程,本文以“量的准则”的提法来展开讨论,这里所说的“量的准则”不仅包括最初的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中的有关内容,也包括后来的列文森“三原则”中更为详细的数量原则和信息原则。
(二)句子的意义有多种,现代语义学对句子意义研究一般有三个角度:形式语义学、会话含义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本文的讨论主要涉及形式语义学和会话含义理论中的相关内容,形式语义学在今天基本上成了现代理论语义学的别称,而会话含义理论则成了语用学的中心话题。[3](P11)逻辑学中命题的真值条件是形式语义学中确定句子意义的主要依据;会话含义理论则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量的准则对自然语言交往中人们对句子意义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格赖斯将会话隐涵分为一般和特殊两类,前者的推导不需要特定的语境,后者则必须依靠特定语境。[4](P26-35)如:
(1)我有三个孩子。其一般隐涵义是
(2)我只有三个孩子。
而(1)的特殊隐涵义可能是“我的负担很重,经济比较困难”等等。列文森也将推导的隐涵义明确地分为两类:一般隐涵义和特殊隐涵义,他又把前者叫做“例隐涵义”,后者叫做“型隐涵义”,前一种含义不随语境的改变而改变,是根据使用者对语言惯常用法的一般期待而得出来的,后一种含义要依靠特定的上下文来确定[5](P243-251)。这与格赖斯对会话含义的分类完全相同。本文所说的句子的语用意义指的是格赖斯、列文森所说的会话隐涵中的一般会话隐涵(或一般隐涵义),这是一种相对固定、不需更多的背景来参考的句子的意义。
(一)形式语义学将逻辑学中的真值条件理论运用到自然语言意义的研究当中,认为句子的意义就是句子所表达命题的真值条件,知道了命题的真值条件就理解了句子的意义。如:
(3)我班有的学生是团员。
讨论这个句子的意义要从该命题为真的条件入手。按照命题逻辑的观点,这是一个特称肯定命题,这个命题的真假取决于“我班学生”(S)和“团员”(P)两概念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下(3)是真的,一种是S和P是真包含于关系,另一种是S和P是交叉关系,也就是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
(4)我班所有学生都是团员。
(5)我班只有一些学生是团员。
那么按照形式语义学的观点,句子(3)的意义可能是(4),也可能是(5),即(6)。
(6)我班有的学生不是团员。
注意这里用的是“可能”,(3)不等于(4),也不等于(5)〔即(6)〕。又如下面这个句子:
(7)如果天气不好,比赛就取消。
该句表示的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充分条件关系成立的真值条件如下:
p→q真真真p q真假假假真真假假真
按照上图所示,(7)在三种情况下为真,具体是:
(8)天气不好,比赛取消了。
(9)天气好,比赛取消了。
(10)天气好,比赛没取消。
也就是说形式语义学认为(7)的意义有三种,分别是(8)、(9)和(10)。
(二)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句子意义
日常交际中句子的意义,已经不再是单纯从真值条件来理解。语言是使用中的语言,在语用中另有一些规则在影响着人们对语义的理解,语言的使用环境对理解语言意义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能超过语言本身。按照会话含义理论的观点,(3)句的一般隐涵义是(5),其特殊隐涵义根据具体语境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如“我班有资格参选优秀班集体”(假定参选条件为必须有团员),而此时实际情况可能是(5),也可能是(4),实际上人们将其理解为(4)需要更多的背景去铺垫,这种理解的可能性较小,沈家煊对这种情况有详细的讨论[6](P65)。
对于句子(7),按照列文森三原则中的信息原则,即说话人的表达倾向于最小极限化,听话人的理解力求把话语信息扩大到最大极限化,人们理解其意义时,一般采用“条件完备型”的推导模式[1](P76-77),即理解为:
(11)当且仅当天气不好的条件下,比赛才取消。
(11)其实是(8)和(10)两个假言判断进行合取运算的结果,而对于(9),人们一般不认为是(7)句的意义,比如在比赛的前一天,组织者发出(7)这样的消息,人们一定会认为第二天天气好比赛会正常进行。束定芳在讨论蕴涵(→)复合命题的三种真值条件时也指出:“……,但是人们却发现b有点自相矛盾(paradoxical)这是逻辑蕴涵与自然语言中蕴涵关系的不同之处。”[3](P137)这里所说的b即充分条件关系前件假、后件真的情况,即我们所举的(9)的情况,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他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
(一)如上所述,两种理论视角下对同一句子的理解明显存在差别,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种差别造成的误解和麻烦。一个例子是姜望琪文章中引述的:一个男孩对其女朋友说“你不戴眼镜的时候很漂亮”,女孩马上接茬说:“那我戴眼镜的时候一定很丑了”[7](P9-15),男孩觉得很委屈,但女孩却坚持他就是这个意思,虽然他嘴上没有这么说。[7](P21)按照形式语义学的观点,“你不戴眼镜的时候很漂亮”的意义有两种,一种是“你只有不戴眼镜的时候很漂亮”;另一种是“你所有的时候都很漂亮”,可现实交往中听者的理解却往往只是前一种,并且否定了第二种的可能性。另一个例子是一句广告词“爱她,就带她去看雪狼湖”,有人坚持认为这句广告词的意义是“不带她去看,就是不爱”,还因此打起了官司。[8]这句广告词本身是一个条件复句,按照真值条件来理解这个句子,其意义有以下三种,分别是:
(12)爱她,带她去看了。
(13)不爱她,带她去看了。
(14)不爱他,没带她去看。
我们一般情况下不能接受(13)为该句的意义,这和将(7)理解为(9)的情况相同,(14)虽然是其一种为真的情况,也是引起官司的那种理解,但我们明显感觉到从中得出“不带她去看,就是不爱”这样的结论存在问题,那么原因何在?
在逻辑学习中,对于直言命题、假言命题的真值条件问题,人们通常对(3)的真值条件中有(4),(7)的真值条件中有(9)表示难以理解,总觉得(3)(7)中不包含(4)(9)这样的情况,但又无法推翻形式逻辑公式推导出的结果,于是常常心存疑惑。以下我们通过量的原则来加以解释。
(二)造成人们对句子语用意义的理解和形式语义学中界定不同的原因是日常语言交往中所遵守的合作原则,主要是量的准则。根据“足量准则”,说出(3)时,表达了“我班只有一些学生是团员”的意思,因为说话人是在不超量的前提下尽量传递最充足的信息;根据“不超量准则”,说出(3)表达了“我班一些学生是共青团员”的意思,因为在我国,“团员”一般指“共青团员”,说话人在足量的前提下不想说出过多的话,根据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可以推出的内容,就尽量少说。沈家煊指出,“足量”是第一性的,“不超量”是第二性的,认为量的准则主要是讲“足量准则”[6](P63)。根据这一观点,我们来观察前文的句子,(3)和(4)相比,(4)的信息强度要大于(3),当实际情况是(4),而说话人说(3),信息量不足,违反了“足量准则”;反之则信息超量,违反“不超量准则”,所以(3)在语用中传递了(5)的意思,这样也就排除了(4)的可能性,(4)为假,这也就是我们听到(3)就会想到(6)的原因。
同样,在“你不戴眼镜的时候很漂亮”这个句子中,听话人认为说话人是遵守“足量准则”的,即说出了自己所知的最大信息量,即“你只有不戴眼镜的时候很漂亮”,因为如果认为情况是“你所有的时候都很漂亮”而说成“你不戴眼镜的时候很漂亮”,就没有传递充足量的信息,违反“足量准则”。例句(3)、(4)和姜望琪文章中举的例子都涉及到一种数量等级关系,分别是:
〈全部,有的〉
〈所有的时候,不戴眼镜的时候〉
括号中的各项按照数量的多少或程度的强弱、范围的大小来排列,可以有更多项,当一句话中说出括号中后边一项的内容,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前边一项内容的存在,这就是使得包含这些范围限制词的句子产生一般隐涵义的深层原因。
(三)然而在句子(7)中,显然没有上述的表示数量等级关系的词语,但其同样存在着一个数量等级关系,只不过更加隐蔽一些,我们假定a、b、c分别表示如下内容:
a——(天气不好,或者场地占用,或者运动员另有任务)
b——(天气不好,或者场地占用)
c——(天气不好)
显然a、b、c相比,信息量逐步减少,可以用描述〈全部,有的〉这种关系的形式将其表示为:
当说出后一项时,则意味着否定了前一项存在的可能性,说出c时,则意味着否定了b、a的有关内容,就是说排除了因为天气不好之外的原因取消比赛的可能性。将b、a的内容代入(7)句的框架,得出如下两句:
(15)如果(天气不好,或者场地占用),就取消比赛。
(16)如果(天气不好,或者场地占用,或者运动员另有任务),就取消比赛。
这还不是真正的自然语言的表达形式,生活中的说法应该分别是:
(17)如果天气不好,就取消比赛;如果场地占用,也取消比赛。
(18)如果天气不好,就取消比赛;如果场地占用,也取消比赛;如果运动员另有任务,还取消比赛。
而(9)所说的情况是“比赛取消了,天气好”,那么造成“比赛取消”显然是另有原因,或者“场地占用”,或者“运动员另有任务”,也可能是其它的什么原因。但不管是哪一种原因,都是当说出(7)句时按照量的准则已经排除的原因,即“天气不好”已经是信息的“足量”陈述,形式语义学中所支持的(9)这条含义正是利用这些在语言实际使用中已经排除的因素而得出结论,因此人们才会感到它有些矛盾,可以说是量的准则导致产生这种感觉的。和以上论述相类似,对于那句引起官司的广告词,我们一般不作(13)那种理解。而对于(14)所示的理解,虽和真值条件相符,但我们又明显感到其中有问题,按照常理,应该是“如果爱她并且有钱并且有时间……,就带她去看”,没带她去看,可能是这几个条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或全部不具备,并不能单纯得出不爱她的结论。那种得出“不带她去看,就是不爱”含义的理解,是建立在认为广告词中的“爱她”已经陈述了最充足信息(说话方知道的所有条件)的基础上的,而广告词的发布者显然并未遵守这条基本准则,可见这里也是量的准则在影响着人们对其的理解。了解了这些,逻辑学习中对直言命题、假言命题真值条件理解中的疑惑也就自然会解开了。
形式语义学按照真值条件研究句子的意义,排除了语言使用中复杂的背景信息和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得出的是以逻辑关系为基础的语义。现实生活中理解的语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话含义理论中“量的准则”的作用至关重要,无论是表达直言命题的单句还是表达假言命题的复句,其一般隐涵意义均是由“量的准则”及其衍生规则的直接决定的,前者表现比较明显,后者表现则比较隐蔽。这种影响也造成了逻辑学习中经常会产生的一些困惑。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沈家煊.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2).
[5]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
[6]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7]姜望琪.语言学的前沿领域——语用学[J].福建外语,2001(4).
[8]鲁燕.你看,《雪狼湖》广告词惹的官司[N].郑州晚报,2005-9-2(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