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外压力对油井管柱稳定性影响问题的再讨论

2014-11-27 03:01韩志勇
石油钻探技术 2014年4期
关键词:管柱油井梯度

韩志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李子丰教授在文献[1]中通过论证和推导,得出的结论可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针对传统理论,认为Woods模型“与井下管柱情况不符”,“传统的油井管柱稳定拉力或虚构拉力的计算公式是错误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内外压力对油井管柱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论文得出“内外压力对悬挂油井管柱的稳定性没有影响;内外压力本身对两端固定油井管柱的稳定性没有影响;两端固定后内外压力的变化对油井管柱的稳定性有影响”。2013年,文献[1]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又发表在国外的一家网络杂志上[3]。文献[1]的研究结论受到某些学者的高度评价并经过网络媒体的大力宣传[4],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其结论是否正确学术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有必要对文献[1]的结论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讨论。

文献[1]第一部分结论,对传统理论的否定,文献[2]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认为,文献[1]对虚力、Woods模型、传统油井管柱稳定性的判别方法和判别公式的否定,都是不正确的,都是站不住脚的。

本文将对文献[1]的第二部分结论进行认真地分析和讨论。

1 关于自由悬挂管柱结论的讨论

文献[1]的结论说“内外压力对悬挂油井管柱的稳定性没有影响”。而且还强调说:“自由悬挂的管柱上,无论加多大的内压,只要材料不屈服,管柱就只会伸长和变粗,而不会屈曲。”;“同样,无论外压力如何变化,管柱也不会屈曲”。

这些结论是正确的吗?否!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事实上,对于自由悬挂管柱来说,内外压力对其稳定性是有影响的。在不同的液压环境下,这种影响是有区别的。下面举例说明。

1.1 管外为液柱压力,管内为非梯度压力

所谓非梯度压力,是指各处的压力均相等。当管内充满气体时,气体的密度可以忽略,即可看作是非梯度压力。管外为液柱压力,管内为非梯度压力的情况在钻井中是可能遇到的。如在下套管的过程中,管内没有及时灌浆,管内即为非梯度压力。关于非梯度压力,文献[5]中有详细的论述。

图1(a)所示是管外为液体压力,管内为非梯度压力的悬挂管柱;选定x坐标的原点和方向如图1(b)所示。

管柱所受外力有管柱的重力、管柱下端面上的液压力和管内外壁上的液压力。这些外力在管柱的任意断面引起的轴向内力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有效轴向力等于所有真实轴向力与虚力之和,即Fe=Fa+Fd+Fx,则:

图1 管外液柱压力管内非梯度压力Fig.1 Liquid column pressure outside the string and non-gradient pressure inside the string

式中:Fa为管柱重力引起的真实轴向力,kN;Fd为管柱下端面液压力引起的真实轴向力,kN;Fx为管内外壁上液压力引起的虚力,kN;Fe为有效轴向力,kN;Ai,Ao和A分别为管柱截面的内圆面积、外圆面积和截面积,m2;D为管柱长度,m;ρs和ρo分别为管柱钢材密度和管外液体密度,kg/L;pi为管内充满气体时的压力,kPa;g为重力加速度,m/s2。

各轴向内力沿管柱轴向的变化,如图1(b)所示。整个管柱最下端的有效轴向力等于零(最大值),井口处轴向压力最大(最小值)。整个管柱都处在不稳定状态。而且,不管内压pi多大,这个不稳定状态都不会变化。这种情况下,管柱的屈曲将从上端开始发生。鲁宾斯基在文献[7]中曾论述过这种情况,并给出了具体算例。

该算例充分证明,文献[1]关于“内外压力对悬挂油井管柱的稳定性没有影响”和“无论加多大内压”,“无论外压如何变化”,“都不会屈曲”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1.2 管内外液体密度特别高

管内外液体密度特别高,甚至比管柱钢材的密度还要高的情况在实际钻井过程中是不存在的,但在实验室可以实现。例如,在实验室把水银(其密度可达到13.595kg/L)注入管内外,就可以模拟这种液压环境。图2(a)所示为下端开口的悬挂管柱,管内外充满密度大于钢材密度的液体。该情况下,任意断面上有效轴向力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ρy为液体密度,kg/L。

图2 液体密度特别大的情况Fig.2 Case with extremely high density of liquid

该特例对于正常油井工程来说,虽没有实际意义,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悬挂管柱来说,内外液压力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是始终存在的。从管柱的稳定状态到不稳定状态,其间有个变化过程。随着液体密度的增大,有效轴向力随之减小,但只要还大于零,管柱就仍然处在稳定状态。当液体密度继续增大,有效轴向力继续减小,直至有效轴向力等于零,这就是临界点。如果液体密度再继续增大,有效轴向力将会小于零,整个管柱将处于不稳定状态。可见,管柱的稳定性随液体密度(也就是液体压力)的变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所以,文献[1]所说的“内外压力对悬挂油井管柱的稳定性没有影响”,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1.3 正常钻井条件下

在正常钻井条件下,管内外充满液体,管外密度稍大于管内密度,而且都小于钢材密度。这是最常见的自由悬挂管柱,如图3(a)所示。

图3 正常钻井条件下的液柱压力Fig.3 Liquid column pressure in normal drilling conditions

管柱所受外力有管柱的重力、管柱下端面上的液压力和管内外壁上的液压力。这些外力在管柱任意断面引起的轴向内力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ρi为管内液体密度,kg/L。

在正常钻井条件下,ρo和ρi总是远远小于ρs。所以这个浮力系数总是大于零的。也就是说,管柱上任意断面的有效轴向力不会小于零。所以,正常钻井条件下,内外压力是不会导致自由悬挂管柱失稳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内外压力对自由悬挂管柱的稳定性没有影响”。参看图3(b),当存在内外液压力时,管柱的有效轴向力等于Fe;而当不存在内外液压力时,管柱的有效轴向力则与Fa相等;显然,Fe<Fa。在内外液压力作用下,有效轴向力变小了,就等于管柱的稳定性下降了。稳定性下降了,就是受到影响了,只不过还没有降至使管柱失稳的程度。“是否失稳”与“是否有影响”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即使在正常钻井条件下,文献[1]的结论也是不正确的。

1.4 管内外都是非梯度压力

管内外都不存在液体压力,都是充满气体压力。这种情况在实际钻井中是很难遇到的,即使在气体钻井工况下,也很难看作是完全的非梯度压力。管内外都是非梯度压力情况下的轴向内力计算公式为:

由式(13)可见,有效轴向力不受内外压力的影响。所以,对于悬挂管柱来说,只有在管内外没有液体压力即非梯度压力的情况下(见图4),才可以说“内外压力对悬挂油井管柱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图4 管内外都是非梯度压力Fig.4 Non-gradient pressure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tring

在液体中的管柱也可能受到非梯度压力,但不是自由悬挂管柱,而是处于水平状态的管柱。如图5所示,两端开口的自由管柱以水平状态处在液体中。这种情况下,沿管柱轴向的液体压力是没有梯度的。管柱重力与轴向垂直,所以在轴向引起的真实轴向力Fa=0。由于沿管柱轴向的压力梯度为零,两端面液压力引起的真实轴向力Fd=-ADgρy。管柱内外壁上液压力引起的虚力Fx=ADgρy。则管柱任意断面上的有效轴向力Fe=Fa+Fd+Fx=0。所以,这种情况下,无论液体压力多大,管柱都不会发生失稳屈曲。

根据上述4种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1)管内外压力可分为梯度压力和非梯度压力。梯度压力包括沿管柱轴向的液柱压力,循环流动压力等。气体压力可看作非梯度压力,水平状态管柱沿轴向的液体压力也属于非梯度压力。

图5 处于水平状态的管柱Fig.5 String in horizontal status

2)对于自由悬挂管柱来说,管内外液体压力(液柱压力)对其稳定性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随着液体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液体密度小于钢材密度时,管内外压力不可能引起管柱失稳。当液体密度大于钢材密度时,管柱将处于失稳状态。

3)管外为液体压力、管内为非梯度压力的自由悬挂管柱,在管外液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虽然远小于钢材密度)时,也会出现失稳屈曲。

4)非梯度压力对自由悬挂管柱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5)文献[1]关于自由悬挂管柱的结论,仅仅对非梯度压力是正确的。当管外或管内外为液体压力时,文献[1]的结论是错误的。

2 关于两端固定管柱结论的讨论

关于两端固定管柱,文献[1]说:“内外压力本身对两端固定油井管柱的稳定性没有影响;两端固定后内外压力的变化对油井管柱的稳定性有影响”。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他把“内外压力本身”与“内外压力的变化”对立起来。

首先,从事物的一般关系来讲,如果说甲事物对乙事物有影响,那么甲事物的变量也必然对乙事物有影响;反过来说,甲事物的变量对乙事物有影响,就是承认甲事物本身对乙事物有影响。因为事物都是会变化的,事物的变化是事物本身的属性。

举例来说:核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就是说核辐射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影响。或者说,核辐射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就是承认核辐射本身对人体健康有影响。我们不可能说“核辐射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是有影响的,而核辐射本身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这样说在逻辑上是不通的。

其次,文献[1]所说的“压力本身”概念不清楚。如果“压力本身”指的是两端固定管柱内外压力变化前的pi1和po1,那么,内外压力变化之后的pi2和po2是不是也属于“压力本身”呢?因为当内外压力再次由pi2和po2变为pi3和po3时,pi2和po2显然就是变化前的内外压力了!变化前后的“压力本身”对管柱的稳定性都没有影响,那么前后“压力本身”之间的差值(即变化量)对稳定性的影响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

再次,还可以这样来分析:如果说“内外压力本身对两端固定油井管柱的稳定性没有影响”,那就相当于说:“两端固定的油井管柱内,有液压力和没有液压力,管柱的稳定性都不会变化,因为液压力对管柱的稳定性没有影响”。这就恰恰否定了第二句话——“内外压力变化对两端固定管柱的稳定性有影响”。因为“没有液压力”与“有液压力”之间,就是“压力的变化”。先说这种“变化”没有影响,接着又说这种“变化”有影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所以,文献[1]的结论是自相矛盾的,是不正确的。

文献[1]为什么会得出这个错误结论呢?问题出在文献[1]中公式的推导过程。

对比文献[1]关于自由悬挂管柱(图6(a))和两端固定管柱(图6(b))稳定性的论述可见,自由悬挂管柱的管端有压力,而两端固定管柱的管端没有压力,但在计算“等效轴向力”时,都按没有压力来处理,都等于下端的“真实轴向拉力”。关于两端固定管柱的稳定性,是从自由悬挂管柱的稳定性“类比”过来的。所以得出了与自由悬挂管柱相同的结论。

图6 文献[1]推导公式用图Fig.6 Figure used in Reference[1]to derive the formula

前述部分已经证明了文献[1]关于自由悬挂管柱稳定性的结论是错误的,所以,从该结论类比过来的结论也当然是错误的。可是,在计算两端固定管柱内外压力变化时的“等效轴向力”时,文献[1]又按照下端面上有液压力来计算,于是得出了自相矛盾的结论。

3 如何评价文献[1]推导的公式?

文献[1]在否定传统理论之后,根据自己的所谓“真实模型”,经过理论推导给出了一个判别管柱稳定性的公式(详见文献[1]中的式(6)):

根据该式,文献[1]得出管内外压力的变化对两端固定油井管柱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内压增加降低管柱的稳定性,外压增加提高管柱的稳定性。”应该说,这个规律是正确的,但这并非文献[1]的新发现,传统理论早就得出了相关规律[7,9-10]。得出正确的规律,并不能证明文献[1]中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也不能证明该公式就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3.1 公式推导有严重错误

文献[1]推导公式所用的模型见图6。文献[2]曾指出,文献[1]的推导过程中有重大漏洞,在计算图6(a)和图6(b)2个模型的等效轴向力时都没有考虑下端面上的液压力。可是,很奇怪,在推导两端固定管柱内外压力变化时的“等效轴向力”计算公式时,明明下端面上没有液压力,文献[1]却在下端面上无中生有地加上了液压力。

对于图6(b)和图6(c)的两端固定管柱,文献[1]使用与自由悬挂管柱轴向应力相同的计算公式,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两端固定管柱的下端已经被水泥石固死,管内外的液压力不可能作用上去。文献[1]的做法表明,他认为管柱下端封固之后,仍然有管内外液压力的作用。这是无中生有的严重错误。

文献[1]理论推导中的严重错误表明,该文推导出的公式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由于推导原理是不正确的,所以其推导的公式不具有理论意义。

3.2 文献[1]判别式的使用有很大局限性

首先,文献[1]判别式仅仅适用于判别管柱最下端的稳定性。

该公式计算的仅仅是管柱最下端的“等效轴向力”,不能用于计算管柱其他断面处的“等效轴向力”,所以只能判别管柱最下端处的稳定性,不能用于判别管柱其他断面处的稳定性。

人们常见的管柱失稳屈曲,多是从管柱下端开始。只要下端稳定,全段就一定稳定。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管柱的失稳屈曲也会从上端首先出现,上述的1.1和1.2就讲述了自由悬挂管柱从上端开始出现失稳的例子。鲁宾斯基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论述过两端固定管柱从上端开始出现失稳屈曲的情况[7],不仅给出了出现这种情况的条件,而且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

所以判别管柱的稳定性,不能仅仅判别管柱下端的稳定性,还应能判别管柱任意断面处的稳定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计算管柱任意断面上的有效轴向力,但文献[1]中的公式计算不了。

其次,该判别式仅仅适用于管内外都是非梯度压力的情况。

如图6所示,文献[1]给出的油井管柱模型,管内外压力都是非梯度压力,即压力处处相等。但绝大多数油井管柱内外都是液柱压力,而液柱压力是梯度压力。梯度压力与非梯度压力对管柱稳定性的影响是有很大区别的。

传统理论可以方便地计算管柱任意断面上的有效轴向力,可以判别任意断面处的稳定性。传统理论既可用于梯度压力,也可用于非梯度压力,以及梯度压力与非梯度压力的组合。

文献[1]中公式的局限性表明,其实用价值有限,更不可能取代传统理论。

3.3 文献[1]严重错误的根源

文献[1]在公式推导中出现严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文献[1]不承认虚力的存在。是否承认虚力,这是传统理论与文献[1]之间的根本分歧。为了说明这点,对文献[1]中的式(6)(即本文中的式(14))进行分析和讨论。

式(15)等号右边的第1项是文献[1]施加在管柱下端的“真实轴向拉力”。文献[2]已经指出了该“真实轴向拉力”存在的问题。本文不再讨论。

等号右边第3项-2μ(ΔpoAo-ΔpiAi)可以这样来理解:管内外压力的增量Δpi和Δpo在管柱断面上引起径向应力和周向应力的增量Δσr和Δσt;Δσr和Δσt具有引起管柱轴向应变(该应变与材料的泊松比有关)的趋势;但由于管柱两端固定不可能出现轴向应变,于是该轴向应变趋势转换为轴向力。这个轴向力姑且称为“应变转换的轴向力”。从“应变转换轴向力”的表达式可以得出:“内压增大将增大管柱稳定性,外压增大将降低管柱的稳定性”。

第2项ΔpoAo-ΔpiAi乃是传统理论所说的虚力增量,即管内外压力增量在管柱断面上引起的虚力增量。从该虚力增量表达式可以得出:“内压增大将降低管柱的稳定性,外压增大将增大管柱的稳定性”。

由于第2项总是大于第3项,所以最后的规律仍然是:“内压增大将降低管柱的稳定性,外压增大将增大管柱的稳定性”。

显然,公式中如果没有第二项虚力增量,文献[1]将会得出完全相反的规律。既然文献[1]不承认虚力,为什么会在式(14)中出现虚力增量这一项呢?这里的秘密在于文献[1]有3点做法:其一,文献[1]在两端固定管柱的下端面上无中生有地加上内外压力,并在公式推导中计算轴向力时计算了这个内外压力的增量;其二,文献[1]仅仅计算下端面处的“等效轴向力”,而下端面处的虚力增量正好与下端面上内外压力的增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三,文献[1]定义的“等效轴向力”是外力,并非断面上的内力,在它给出平衡方程式(见文献[1]中的式(5))后,最后计算“等效轴向力”时需要移项,结果使这个液压力增量与虚力增量正好完全相等。正是这3点错误做法的巧合,才在公式中有了虚力增量这一项,才得出了“正确的变化规律”。

不承认虚力,就必然要用错误的做法推导公式。如果不用错误的做法,就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是文献[1]的处境。

在计算自由悬挂管柱的“等效轴向力”时,明明管柱下端面上有液压力,文献[1]却故意视而不见,不予计算。在计算两端固定管柱的“等效轴向力”时,明明管柱下端面上没有液压力,文献[1]却故意无中生有地加上这个液压力。文献[1]这种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4 结 论

1)非梯度压力对自由悬挂管柱的稳定性没有影响。液柱压力对自由悬挂管柱的稳定性是有影响的。当液体密度小于管材密度时,管柱不会出现失稳屈曲。当液体密度大于管材密度时,管柱处于失稳状态,屈曲将首先从上端开始。当管内为非梯度压力,管外为液体压力时,自由悬挂管柱也有可能失稳屈曲。文献[1]关于内外压力对自由悬挂管柱没有影响的结论,仅仅适用于非梯度压力条件,而对液体压力以及液体压力与非梯度压力组合的情况,都是不正确的。

2)文献[1]关于“内外压力本身对两端固定管柱的稳定性没有影响,内外压力的变化对两端固定管柱的稳定性有影响”的结论,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管内外压力及其增量都对两端固定管柱的稳定性有影响。

3)文献[1]给出的判别管柱稳定性的公式,在推导过程中有严重错误,而且仅仅适用于非梯度压力条件,只能判别管柱最下端处的稳定性。所以该公式不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更不能取代传统理论中管柱稳定性的判别公式。

4)文献[1]对自由悬挂管柱下端面上的液压力视而不见,当作没有压力;而对两端固定管柱下端没有液压力,却无中生有地看作有压力。出现这些错误的根源在于它不承认虚力的存在。文献[1]如果不犯这些错误,就必然要承认虚力,否则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错误结论。

[1]李子丰.内外压力对油井管柱等效轴向力及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1):65-67.Li Zifeng.Influe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essures on equivlent axis force and stability of pipe string in oil wells[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Natural Science,2011,35(1):65-67.

[2]韩志勇.关于内外压力对油井管柱轴向力和稳定性影响问题的讨论[J].石油钻探技术,2013,41(6):12-18.Han Zhiyong.Discussion on effec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essure on axial force and stability of pipe string in oil wells[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3,41(6):12-18.

[3]Li Zifeng.Using the fictitious force to judge the stability of pipe string is wrong[J/OL].The Open Petroleum Engineering Journal,2013,6:57-60.[2014-04-15].http:∥www.benthamscience/open/topej/articles/V006/57TOPEJ.pdf.

[4]潘峰.创新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理论体系研究[N].中国科学报,2014-01-01(21).Pan Feng.Research of innovational theoretical system of tubular string mechanics in oil and gas wells[N].China Science,2014-01-01(21).

[5]韩志勇.液压环境下的油井管柱力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202-210.Han Zhiyong.Mechanics of tubular string in oil wells subjected hydraulic pressure[M].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2011:202-210.

[6]韩志勇.垂直井眼内钻柱轴向力的计算及强度校核问题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1995,23(增刊1):8-13.Han Zhiyong.Study on axial force calculation and strength check of drill string in vertical holes[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1995,23(supplement 1):8-13.

[7]Lubinski A.Influence of tension and compression on straightness and buckling of tubular goods in oil wells[J].Trans ASME,1951,31(4):31-56.

[8]Handleman,M G.Bucking under locally hydrostatic pressure[J].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1946,13(8):A198-A200.

[9]Woods H B.Contribution to discussion of the paper by Klinkenberg A[J]∥Klinkenberg A.The neutral zones in drill pipe and casing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relation to bucking and collapse.Drilling & Production Practice,1951:76-79.

[10]Chesney A J,Jr,Garcia J.Load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tubular strings[C]∥Paper No.69-PET-15presented at the ASME Petroleum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Tulsa,Okla,1969:21-25.

猜你喜欢
管柱油井梯度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水垂比对管柱摩阻和扭矩的影响实验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基于Workbench的加热炉管柱结构优化
一类扭积形式的梯度近Ricci孤立子
新型油井水泥消泡剂的研制
一种油井水泥用抗分散絮凝剂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受井眼约束带接头管柱的纵横弯曲分析
地温梯度判定地热异常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