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品 华梅
摘要:本文对东方服饰形象色彩搭配美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基于服饰生理学视角下的学理分析,在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求强烈反差和求和谐、接近两种东方特有的服饰形象搭配审美价值形成机制,对以东方人为主要对象的服饰设计和展演活动都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东方 服饰形象 色彩 搭配
东方传统服饰素以色彩鲜艳著称,比如苗绣色彩的多样协调之美、白族服饰色彩的高明度之美以及塔吉克族女性服饰的高纯度之美等,都具有不可取代的色彩美感。东方服饰形象的色彩搭配美与东方服饰品的色彩美感有联系又有区别,后者是服饰色彩本身带给审美主体的视觉与心理美感,而前者则是着装者肤色及其他人体固有色与服饰色彩的搭配关系。本文对东方服饰的着装者肤色、发色等固有色进行了描述,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总结出在东方人选择服饰颜色以尽量与其肤色相得益彰的探索中,这种服饰形象的形式美感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得以实现:一是求强烈反差以实现对比美,二是求和谐、接近以实现调和美。以此为东方服饰设计美学体系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一、东方着装者的固有色描述
人类的肤色是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在早期智人向世界各大陆或岛屿的扩展过程中,由于有的地区日照强、有的地区日照时间短,出于自我保护等生理性和气候性原因。智人群体的肤色开始分化。尽管今天全球各人种的区别标志主要是肤色。但肤色差别的出现时间是如此之短,以至根本无法与人类的历史相比。
按照一般公认的理论,今天世界上存在三大人种,欧罗巴人种皮肤为白色、蒙古人种皮肤为黄色、尼格罗人种皮肤则为黑色。其中。蒙古人种约占全球人口的41%。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和美洲,东方着装者主要是蒙古人种。如果将三大人种的肤色区别再扩充和划分详细一点的话,可以分为五种,即红(北美印第安人)、黄(蒙古人)、白(欧罗巴人)、棕(中东阿拉伯人)和黑(尼格罗人)。由于血统混杂以后表现在肤色上的混血生理现象比较明显且特殊。所以很难将肤色按人种划分得一清二楚。关于肤色划分的另一种理论是,除了黑、黄、白三大人种以外,澳洲土著人、巴布亚人和布依克因人为褐种人;美洲人和大洋洲人为红种人;阿卡人为黑褐种人;爱斯基摩人为黄褐种人;阿伊努人和韦达人为白褐种人等。当然。尽管这种划分方法比较详细、具体。但仍然无法概括出全人类的肤色种类。
这是因为,灵长类高级动物肤色的划分是一个由自然环境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决定的复杂认知问题,远不像对纯粹的绘画颜料的划分一般容易。所谓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绝不等同于颜料中的乳白、正黄与乌黑。肤色中的白、黄、黑只能说明是一种反映在皮肤差异中的色彩倾向。就全球各种肤色相比较而言,侧重或说偏向于白、黄、黑等。因为,实际上白色人种的皮肤色是偏于浅粉红色的白;黄则是偏淡褐色的黄;黑有两种倾向,一是偏向于深褐色,二是偏向于青莲与褐色的混合。即冷褐色。可以这样说,人们无意识地将某些具有特征的身体表象上的色彩标记或倾向,与各种色彩相互结合,从而得出某种印象,后来索性成为人种的代称。混血儿在皮肤上呈现的色彩也不同于调色板上的调色结果,如黑白混血儿的肤色不是灰的,而是红棕的;黄白混血儿的肤色也不是浅黄。有的是白,有的是黄。混血儿的肤色大多是浓淡程度不同的各种褐色,其原因就在于白种人和黑种人的肤色本来就不是纯白和纯黑,而是总有些黄或褐的渐变倾向。
二、东方服饰色与东方人肤色的对比美
对于服色与肤色的对比如何产生美。在东方服饰文化圈内部,这一审美观也随地域变化有明显不同,更因性别、等级而有所不同。两性中的男性以及不同等级中的体力劳动者对于肤色问题关注不多。所以中上阶层女性的肤色审美观就成为长期占主流地位的肤色审美观,而这种观念总的来说是倾向于白。中国、日本、朝鲜的古代、近现代女性对白肤色的强烈追求,促进了东方化妆材料与化妆术的发达。那么这种以白为美的审美观是基于何种心理与视觉基础?尽管白色在很多文化中被赋予了纯洁的意义,但没有证据将这一文化内涵与东方女性对白肤色的追求联系起来。目前来看。有比较可靠证据的原因有这样两个:首先。东方女性中天生肤色较白者的肤色也绝达不到标准白色的地步,因此只能说是相对而言。而肤色白往往是不在日光下从事体力劳动的结果,这使得较白肤色成为较高社会地位的象征。从而为各阶层的女性所追求。其次。白色是一种高亮度的色彩,与任何色彩的搭配都不会在色相上显得不协调。而且能够与各种亮度较低的的附加色彩形成对比。如审美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所言:“白色本身却又有独特的两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种最圆满状态,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各种色彩加在一起之后得到的统一体;但另一方面,它本身又缺乏彩色,从而也是缺乏生活之多样性的表现。”所以,日本女性讲究在面部涂上厚厚的铅白粉。再抹上黛眉与红唇,追求色彩的强烈对比。古代的中国女性则选择在面部上贴花、涂色,用翠鸟羽毛的蓝绿色、金箔的金黄色、胭脂的艳红色、铅黛的墨黑色等等组成一组相互之间有联系的面饰。形成色彩。以此来装饰敷粉的面部,使之在色彩多样化中呈现对比之美。
三、东方服饰色与东方人肤色的调和美
在另一种情况中。东方着装者在选择服饰色彩的时候,并不完全追求服色与肤色强烈反差的效果。而是选择符合调和美感的着装搭配方式,即选择接近肤色的服饰颜色。比如黄种人最集中的中国人,在古代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将黄色奉为至高无上的帝王独有的颜色。这都说明东方人在处理服饰色彩与皮肤色的问题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灵活性,他们并没有采取绝对排斥一方的态度,但是又确实在寻求一种服色与肤色的调和美。
中国清代一位佚名作者,在《三洲游记》中写越南西贡服饰:“土人多面黄而黑,类闽粤产。亦有身躯短矮者,仿佛侏儒。衣以黑色为尚,束以红布,缠粗布于首。男女俱不发,垂垂如漆,盘于颈中,齿牙亦染黑,以为美观。”显然,作为东方能够服饰文化圈中纬度较低地区的居民,由于日照强。肤色自然也较黑,他们“衣以黑色为尚”在一定程度上就有与肤色相调和的用意。不过,至于以黑齿为美。这是越南人长期以来所崇尚的。因为他们认为白齿为犬齿。所以加以嘲笑。清代四川遂宁人李仙根。顺治进士,曾在康熙年间出使安南。著有《安南杂记》、《安南使事纪要》等书,为研究者留下了几百年前越南北部居民的真实服饰形象。他在《安南杂记》中进一步证实了越南人以齿黑为美的独特审美观:“惟高平一府四州,在北隅之东。俱无城廓。其人被发,以香蜡梳之。故不散。跣足,足无尘芥。以地皆净沙也。……时刻吃槟榔。惟睡梦时方停嚼耳。每用药物涂其齿。黑而有光,见人齿白者反笑之。”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诸多服饰案例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东方人对待服色与肤色等人体固有色的做法,表面上看是从审美态度着眼的服色选择,实质上反映着人在选择服饰时基于生理学基本认识的科学态度。通过这两种色彩搭配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东方传统服饰在色彩搭配上达到了至臻完美的境界。不但成为东方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现代服装设计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启迪作用。
作者简介:
刘一品,1985年生,女,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造型基础、色彩美学、设计史论教学。在国内大型美术作品展中多次获奖,作品在《美术》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并在《中国轻工教育》、《服饰导刊》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手机:18649152779,邮箱huameitj@163.com
华梅,1951年生,女,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华梅服饰文化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服饰文化学。有专著56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两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贴,天津劳模,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劳动模范、模范教师。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市政协常委四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