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豆芽”是桩“冤案”

2014-11-27 19:18云无心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腺嘌呤草稿苄基

云无心

11月6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豆芽(草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在这份草稿中,明确规定了6-苄基腺嘌呤、赤霉素、4-氯苯氧乙酸钠和乙烯的残留量标准。这也意味着:这几种“生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合法用于豆芽生产中!

消费者可能对这几种“化学物质”不熟悉,但或许都听说过“毒豆芽”。所谓的“毒豆芽”,通常就是指使用“无根素”“膨大素”长出来的豆芽,媒体在报道时称“黑窝点丧心病狂”“使用了这些化学物质的毒豆芽”会如何危害健康等等。而所谓的“无根素”“膨大素”,就是上面列出的那些植物生长调节剂!

也就是说,按照这份国家标准(虽然它还只是征求意见的草稿,从科学角度,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规定完全合理),那些“毒豆芽”只是不合理法规的牺牲品。

虽然,在国标不允许使用它们的时候,使用了的确是违法的。但是,违法是管理问题,而是否有毒是科学问题。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将来,使用了这些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豆芽,都不会有害健康,也根本不是“毒食”。实际上,它们在世界各国、多种农产品中广泛使用。它们的毒性很低,而使用本身有“自限性”——也就是说低浓度使用能达到目标,而“滥用”不仅没有意义反而可能有反作用,所以实际上可以视作“无毒”。世界上很多国家甚至没有制定“残留量”标准,日本虽然制定了残留量标准,限量也比中国这份标准中的设定要宽松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份国标草稿中的限量,可能是“世界最严的标准”。

这么一些无毒无害、能让豆芽长得更多更好的农用产品,之所以成为媒体报道中“毒食”的原因,主要是监管混乱的结果。豆芽是大豆发芽而得——如果按照大豆制品来算,它似乎可以算作“加工食品”,用于加工食品的化学试剂也就该是“食品添加剂”。最初的豆芽就是这么管理的。但是后来,大概又觉得这么划分有点怪异,大豆长芽更符合农业生产的特征。于是,就把6-苄基腺嘌呤和赤霉素“踢出”了食品添加剂名单,但农业部门又没有把它们接过去,于是,再使用它们就是非法的了。但它们在豆芽生产中已经用了很长时间,效果的确很好,许多豆芽生产者也就接着使用,从而成为了制造“毒食”的“黑心窝点”。

人类农业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改进人工干预手段,使得农产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长得更多、更快、更好的历史。生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使用,是一种安全性高、效果优越的干预手段。比如杀虫剂,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毒性,于是它们的使用也就往往有更多的规范。而植物生长调节剂,低毒和使用剂量的自限性,使得它们很难达到“危害健康”的残留量。可以说,它们的使用,是农业技术的进步——实际上,6-苄基腺嘌呤和赤霉素用于豆芽生长,当初的确是作为技术创新获得了省级星火科技二等奖。只是因为监管的混乱,它们才变成了“非法添加剂”,然后经过媒体渲染变成了“毒食”之源。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遗憾。

这一份新的国家标准如果最终定版施行,不仅有利于食品业发展,也可说是为所谓“毒食”重新正名。

猜你喜欢
腺嘌呤草稿苄基
腺嘌呤聚酰亚胺/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热解动力学特性
The Inventor of Basketball
生命无草稿
跟踪导练(四)3
不能多写一个字
脱去含氮芳香杂环中N-取代苄基的一种新方法
新型CCR5拮抗剂:N-[1-{5-溴-2-[(4-氯苄基)氧基]苄基}-4-哌啶基]-N-乙基吡啶甲酰胺的合成
欧盟禁止在化妆品成份中使用3-亚苄基樟脑
木醋液与6-苄基腺嘌呤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研究
N-(1-(5-溴-2-((4-氯苄基)氧基)苄基)哌啶-4-基)-3-氯-N-乙基苯甲酰胺的合成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