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雾霾……越来越多的大城市病正困扰着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发展。2月26日,中央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规格之高,为历年罕见,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京津冀的整体发展并非一个新的提法,从1980年代开始,相关部门就对此进行过调查研究,规划方案几经变迁,但历经30年,成熟方案却一直未出台。这其中既有涉及范围广泛、规划难度大的技术原因,也有体制机制层面存在的重重阻力。
在过去数十年间以GDP考核为核心指标的发展模式下,各城市很难摆脱地方利益,从宏观全局的层面去考虑整个区域协同发展的问题。在原有的框架下,各城市首先是竞争关系,要考虑自身产业聚集的完整性,以及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经济增速。正因为如此,大城市,尤其是京津这样的特大城市,不仅很难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反而在虹吸效应下,源源不断地吸取周围的资源,甚至造成了环京津贫困带。
而要改变这些困局,站在更高层级,做出更合理的区域整体规划,仅仅是打破恶性循环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思考人与城市的和谐共处,以及城市与城市合理分工,协同共生的深层解决之道,才是根本。也只有如此,京津冀区域,才有望成长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拉动中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第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