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海强
[提要] 根据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分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通过改革现有课程设置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和推进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等措施,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庞大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新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6日
一、前言
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认为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根据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不可能继续依靠规模和低成本来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而应该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这就对作为社会中具有高素质、拥有较高技术和业务水平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根据《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文件精神,要求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但同时也是重要机遇。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构建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双赢。本文就是基于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现状的分析,并结合各方面需求,全方位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创新驱动发展。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在病榻上向温家宝进言,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所以冒不出杰出人才。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近些年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直接导致经济社会驱动力不足。
(一)教育课程设置没能体现培养目标,学生缺乏创造性的基础
1、理论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缺乏综合知识运用能力。首先,很多高校在常规课程修订中,常常是因人设课调课,难以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在实践中。各高校对类似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基本趋同化,办学特色难以有效体现;其次,理论课程中必修课所占比重较高,而选修课比重过低,甚至大多学校的选修课其实也是必修课,并且课程分布过分集中于本学科专业,导致学生知识面比较窄,缺乏综合知识及综合运用能力,难以形成创造性思维。
2、实践课程安排困难,实践与理论很难结合。现有的很多实践课程开设效果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第一,由于实践课程课时少,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无法实现培养目标;第二,较难找到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使得很多学校的学生采用分散实习,甚至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实习;第三,有些实践课程所需硬件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学校对硬件投入有限,而各院校之间缺乏沟通,不能实现资源共享,这导致一方面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另一方面又缺乏实习基地和试验设备,在如今高校扩招的宏观背景下,每个学生利用的资源较少,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不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无法提高
1、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效果不到位,创新能力没得到有效提高。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很多高校纷纷成立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举行各种创新活动,组建科技团队,通过教师指导科研项目训练,适当弥补了理论教学上的不足。但是,在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环节,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对创新项目的认识和了解,项目题目大多都是由教师代替选的,在后继的研究环节也没有兴趣,即使在获得立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也只是为了完成课题而做了一些论文等,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提高。
2、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无法刺激学习创新的兴趣。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高校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总体上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即使有教师运用了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其他教学方式,但由于受到教室环境所限导致开展的范围较小,无法刺激学习创新的兴趣,收效甚微。
3、考试方式单一刻板,无法与培养目标匹配。我国著名学者钱伟长教授谈到他长期坚持的一条学习原则:对所有知识不要死记硬背,除了学习外语之外,什么也不要背。而目前很多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采取闭卷考试,甚至建设闭卷试题库。长期以来,这种考试模式使学生功利性很强,不管教师在课堂怎么努力地改善教学方法和授课内容,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管低头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反而对教师上课讲的实践应用知识并不领情。这种单一刻板的考核方式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实在无法匹配。
4、教师缺乏专业培训,无法提供创新保障。一方面现有教师自身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和能力,无法适应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而有些学校考虑到教师培训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成本问题,导致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制度没有及时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即使一些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面做了很多工作,但高校没有一个较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能给予这方面的肯定,无法激励教师提供创新保障。
5、缺乏资金支持,无法维持创新创业项目运营。一方面因为创新创业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导致表现出风险性较高的特点,所以不能够吸引足够的校内和校外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确实缺乏创新创业经验,进而加大了项目失败的概率,就更难取得投资者的信任,所以使得很多项目无法正常运营,最后无疾而终。
(三)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不足。精神层面的认可会使以后的行为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困难、取得成果。但由于高校缺乏引导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学生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认识,从课题申请、立项一直到结题,整个过程表现并不积极,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就放弃,或者直接依靠导师或学校解决善后。事实上有些高校为了完成课题检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都是由导师自己完成的。这些问题都是源于学校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三、建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站在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对代表国家未来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大学生建立适合的培养机制,面对新形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
1、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创新所需的知识往往涉及到“超纲”内容,传统的教学受于学时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无法完善创新的知识体系,为此需要开设一些面向全校跨越各专业的实践创新类特色课程,每门课都给予相应的一定学分,组成系列课程体系,正确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选课时,学生可以根据网上对课程的介绍和选课咨询会上了解的情况报名选课。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实现模块化,每门课程都列出相关的创新训练项目,在开课之初集中讲授相关的前导课之后,学生只要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某项课题即可视为完成教学要求,使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与主动性完成课业。另外,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着眼点,还可以通过请一些某前沿领域的专家和成功的企业家开设一些学科前沿讲座和实践经验畅谈讲座,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角。
2、调整课程结构。根据创新创业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整合现有基础课程,并通过横向扩展,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多元化教育结构体系的建成,具体表现为以下方式:
第一,整合专业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很多学科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内容近似,可以基于内容引领,在不受课程名称限制的情况下,经过反复论证整合相关课程,减少总体学分数,将多余的学分预留给选修课环节。
第二,构建选修课程模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选修课程模块,每一个模块都体现一个培养目标和学校特色。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跨专业、跨领域选择选修模块,并督促学生对模块中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以使自己能够掌握比较完备的知识用于创新创业。
第三,增设多元化实践环节,并将实践考核纳入学分管理。对于有外部社会资源的院校,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参加企业和社会活动。在外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鼓励学生采取分散策略进行社会实践。学生可以结合自身需要,匹配外在条件,通过双休日实习、暑期勤工俭学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同时,构建平台实现各高校实践资源的共享,合理安排各高校实验室和设备对外校的开放使用时间。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
1、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推行多种教学方式。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习惯于全盘接受而很少思考和怀疑,学生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但是,知识不等同于能力、素质和创造力。知识存在着过时和忘记的问题,而能力、素质和创造力是更稳定、更长久的。美国物理学家劳厄说过一句名言:“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剩下什么呢?主要是由学到的知识转化过来的能力和素质。高校的教学方式不应该继承中小学的灌输模式,而应该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发主动的学习。大学生已经成人并面临将要进入社会去工作,将要独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工作之前的大学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高校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并选择与教学内容匹配的授课地点,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启发引导学生去解决课堂以外的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学习效率,实现教育目的。
2、根据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目标开发使用各种考试方式。高校应该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开发出多种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方式,如除了闭卷之外,还可以采用开卷、非命题论文、案例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发明创造等各种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思考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可以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考前突击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注重加强自身创新技能的培养。
3、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制度,以加强现有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和能力,再有,可以适当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等参与这方面的教学,这对学生可能会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针对教师在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所做的很多工作,应该建立一个较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给予肯定,进而激励教师,为创新教育提供保障。另外,对有创新创业期望的学生推进“导师制”,建立一支业务水平精湛、勇于奉献的指导团队,以创新创业教师为主导,邀请校外技术人才、企业家和投资人加盟,并吸纳优秀研究生作为导师的助手。以开放式咨询、见面会、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形成长期支持计划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4、建立多种筹资渠道获得项目支持资金。一方面高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划拨一定比例的创新创业基金用以扶持项目前期启动;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融资平台,与企业、风险投资家和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及时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的引导开发,以及帮助进行市场应用推广,从而获得双赢。
(三)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高校应该倡导创新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树立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与创新追求相统一的价值观,树立敢于突破、追求卓越的自信心,树立协调合作、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认可为适当比例的学分,并通过建立文化传播平台,经常举办系列创新创业教育讲坛、创新成果及优秀创新个人事迹展览,对创新创业事迹予以公开表扬和肯定,并进行大力推广,发挥榜样的导向和牵引作用,帮助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通过互帮互助使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四)推进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发展应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进步需求为最高追求目标,切忌闭门造车。鼓励大学生追随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关注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关心经济社会运行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找准创新切入点。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院校可以参与帮助寻找适当的合资合作伙伴组建以创新创业为目的团队,最终形成知识产权、工艺技术等创新成果;可以参与转让过程将其推向市场,或者可以帮助联络企业参与生产环节,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成立企业,自己直接生产以实现价值,以创新促进创业,形成以创业牵引拉动创新的成功模式,实现大学生由教育资源消费者向社会价值创造者的转变。
四、结论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到了要进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这就要求必须要改变高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把单纯的灌输知识转变为让知识文化走进学生的思想,启发学生的深层思维,启动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潜能,促使他们运用思考力和创造力将知识的力量尽情发挥,以帮助改善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经济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景莉.教育部“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0.4.23.
[2]徐静.面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3.4.
[3]王伞等.大学生科技创新高端引领与实践范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