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凌 郭峘
摘 要:文章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特征出发,对其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其创新主体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创新网络对环境的甄别能力、协调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的共同治理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网络;演进过程
中图分类号:F27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2-0162-02
作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产学研合作创新在1992年开展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创新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升高,且合作层次也在逐步提高。合作创新主体之间互动频率的增加,使得产学研合作创新各方能够更有效利用共有资源实现深入合作、合理互补,伴随这一过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也已由单一的线性创新模式转向复杂的网络创新模式。自此,产学研创新网络的发展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中较多集中在探讨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成因、形成要素与形成条件,但就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发展阶段和演进过程的成果较少,并且从创新能力培养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创新绩效这一方法也不多见。创新能力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因此,本文拟运用系统理论的知识和方法,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能力培养相联系,通过讨论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进过程来增强创新能力形成的认知、梳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素、提升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价值创造力。
1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征
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等主体构成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这些主体之间以网络组织的形式全面联合,从事着科学研究、开发、产业化等活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各主体具备以下特征。
1.1 动态网状结构
合作创新主体与内外网络成员间形成不同的网络关系,在价值共同创造机制约束下相互关联,各合作创新主体与网络中其他主体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网络关系。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在形成、演化、发展是与合作内外环境不断交换、使用资源的过程,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网络组织为获得需要的资源,会根据资源获取成本适时调整交换方式。
1.2 学习能力增强
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中各主体除具有接受和传递知识的基本功能外,还体现出对知识加工、赋义等活性,同时各主体为完成任务应实现知识、技术与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为产学研合作创新各主体的需求服务,并增强他们的知识转移意愿、效率和宽度,通过提升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1.3 合作与创新
相互依赖和价值的共同创造,使得合作创新网络各主体具有较强的合作性,并在自身利益为驱动力下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知识、信息与技能的共享,促进网络内知识的双向流动,各主体的联结,从整体上提高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的知识转化能力,增强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
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进过程
不同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构架了不同的网络组织结构,决定了合作创新主体在网络中的彼此关系以及相互合作的基本路径与形式。从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看,合作创新网络演变过程包含从磨合期开始,经历了协调期、规范期,再到发展期。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合作创新主体需要充分认知自身知识优势与其他合作伙伴的需求,并在不断冲突、矛盾中加深彼此认识以及对彼此知识需求的理解,关系逐渐融洽,知识的传递从关注自身收货而逐渐转向关注与之合作的其他创新主体的知识获取有效性。随着合作创新主体间网络关系的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传递速度增快、合作互动频率增加、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当然,也有部分学者通过调研某些具体案例发现,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起创新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单部门单链合作阶段,这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发展的初级阶段,该模式只适宜于较简单的科研任务,难以完成复杂系统的研发;②跨部门单链合作阶段,科研管理部门与企业合作方共同形成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研究中心,该阶段对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服务难度提出了较高要求,但从本质上看这种跨部门单链的合作模式的创新行为仍然受制于单个企业的需求;③复合部门多链合作阶段,针对一个产业的若干关键技术领域由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组建研究中心进行共同开发,在这一创新网络中各方贡献自己的优势力量,通过充分讨论达成共识,最大限度地促进产学研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3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创新能力培养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通过各主体网络关系的重构产生新的价值创造体系,各主体在这一体系下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也增强了对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因此,如何提升合作创新主体对技术、知识的处理能力成为了培养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创新能力的关键,其能力的培养应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增强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
合作的外部环境存在着不确定性与动态性等特征,这就要求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有较高的适应力,在合作创新过程中一些发展较慢或不适宜当前合作创新网络的主体将被淘汰,通过不断自动调整结网方式与加强各主体的适应能力可以有效地增强网络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当然,这对创新主体的退出通道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建立一个弹性且富有激励的机制,能够对退出主体创新能力实施持续辅导。
3.2 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对环境的甄别能力
环境甄别能力指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通过自我调节达到有效规避不利因素,增强决策能力,那么在培养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的环境甄别能力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例如构建合作创新主体创新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环境评价及时开展环境干预等。
3.3 建立协调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的共同治理机制
由于各主体所处的网络环境不同,都有各自的利益、目标,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容易造成资源难以共享、无法优势互补的局面,因此需要构建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的环境反应能力、甄别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进行协调的共同治理机制,强化各主体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喻科.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性及动态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研管理,2011,(2).
[2] 蔡文娟.社会资本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联接机制及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07,(1).
[3] 马永生.网络组织:企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J].财经研究,2000,(12).
[4] 喻科.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进过程及其主体知识传递模式探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