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芳 何福宁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生择业观教育的现状,针对高职院校择业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从价值导向、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为高职院校增强择业观教育的实效性,帮助高职生顺利就业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参考。
关键词:高职生 择业观教育 实效性
当前,在我国经济缓慢平稳下行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能否将党的这一就业新政融入到高职生择业观教育中,帮助他们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高职生能否成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一、高职生择业观教育的现状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对高职生进行择业观教育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狠抓政治导向一元化教育,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特别是及时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入思政理论课课堂,教育和引导高职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中,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层面价值观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观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观统一起来,并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精神导向,为人民服务与乐于奉献的社会精神导向及勤奋敬业、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导向融为一体,使其成为择业观教育的主旋律。
可见,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择业观教育始终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2.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主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
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近年来,高职院校认真实施了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职生实用法律知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及校本教学,对将要毕业的高职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择业观教育。把“以技能服务人民、以知识奉献社会”的教育、坚持走与实践相结合及与企业相结合的成才道路教育作为择业观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板报、专题报告、毕业沙龙、QQ群、网页专栏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增强教育力度,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树立服务西部地区和人民的敬业奉献精神。
3.以“四个增强”教育为高职生的择业动力
高职生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这不仅要有政府的政策扶持,而且还要有自身的竞争实力。对高职生的择业观教育应做到“四个增强”。
一是增强决策能力。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高职生就业适应改革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当下,高职生绝大多数都是有目标、有计划地实施择业策略,并能独自做出决断的。他们深知,择业目标不应局限于一个,而应制定多个目标,要确定主攻方向,然后有步骤、分阶段地去实施目标。
二是增强竞争意识。通过择业观教育,高职毕业生在择业中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就业推荐,而是主动走出学校,到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寻求用人信息。多数毕业生还通过网络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发布到网上,表明自己的求职意向,供用人单位挑选。
三是增强职业生涯的计划性。通过择业观教育,高职毕业生面对择业的屡次失败不再像以前那样怨天尤人,萎靡不振,而是增强职业生涯的计划性,以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四是增强自主创业意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精神出台后,高职院校在择业观教育中不断地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使高职生对自主创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这为高职生的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创业意识。
二、高职生择业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对高职生择业观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使高职生应对各种就业压力时获得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择业心理准备,但对高职生的择业观教育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1.教育内容的正面性与现实社会负面性之间的矛盾
无论是入学专题教育还是课程教育,或是毕业前的集中离校教育,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择业观教育,往往是强化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事业与金钱待遇、事业与工作条件等关系。
然而,现实中的各种负面性思想却又深深地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高职生的择业观,他们的心态受到了现实阴暗面的冲击,冲淡了在校时所接受的正面教育效果。比如,有的高职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与学校择业观教育中重国家、集体利益,顾全大局的正面教育不相吻合,而是择业倾向功利化、务实化,他们过分追求自我表现,一味地追求高待遇、优环境、无风险的好单位,这显然与学校的正面教育背道而驰。
2.教育形式的单一性与学生现实就业过程的复杂性的矛盾
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择业观教育往往是单一进行就业政策、法规及如何成功就业等教育。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是认同的。
他们认为当今社会就业创业的氛围是好的,就业中出现的负面问题,甚至靠关系落实好单位的腐败现象毕竟是少数,而且是暂时的现象,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还是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然而,当一些在校表现一般,甚至沉迷网络,经常考试挂科的学生采用了非正常的手段,找到了比他们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好的单位后,不少高职生对这些学生的行为很不理解。表现出疑惑、鄙视,最后是羡慕的复杂性心理,有的毕业生还趋同采用了非正常手段,给自己造成了思想上、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巨大压力。
3.教育方法的普遍性与忽视学生个体性的矛盾
当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纷纷出台了适合自己当地实际的就业政策,甚至是不同的高职院校也制定了不同的就业规章制度。因此,在择业观教育中,往往是讲解政策的多,宣传也比较到位,就业指导服务也比较周到。
但是,这些教育方法针对的都是高职生群体的,解决的都是高职生择业观中普遍性的问题。而没有就某个专业、某些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方法,高职择业观教育忽视了个体性,致使高职生个体就业问题不断增多。
4.教育行为的短期性与择业观形成的长期性的矛盾
高职院校的择业观教育,从行为上看表现为短期性,与择业观形成的长期性存在矛盾。
一是择业观教育往往只是上十几节就业指导课、开几场座谈会、请几个有成就感的校友作报告、做几次政策宣传,即算完成教育任务,这种短期性的教育行为,收效甚微。
二是不少高职院校的择业观教育侧重于学生毕业前夕短时间内的“针对性”教育,忽视了高职生择业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性、累积性这一规律。
三、高职生择业观教育的对策
针对高职生择业观教育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导高职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把握当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随时接受国家和社会的挑选。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规范高职生的择业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引导他们担负社会责任,做到自我约束、明辨是非,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等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针对高职生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崇尚个性与自由的特点,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使他们排除一切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和干扰。
从高职生入学之日起就要不间断地对他们进行择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把握人生的正确方向,明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角色定位,不虚度大学的美好时光,并实现阶段性的学业目标;引导高职生用发展的观点指导自己的择业观,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到落后地区与基层就业的重要性。
2.以教学为载体,构建高职生择业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对高职生择业观教育应以教学为载体,构建包括政治理论教育、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健康咨询、政策法规引导四个方面择业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1)政治理论教育。即对高职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使他们懂得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分不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2)职业生涯指导。对高职生开展职业生涯指导,一是帮助他们确定志向,只有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二是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估和分析环境,使他们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技能等,然后根据这些要素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设定职业目标,制订行动计划。
(3)心理健康咨询。高职院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帮助高职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求职择业的重要意义;掌握科学有效的择业方法,对择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各种心理困惑,提高抗压抗挫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评价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4)政策法规引导。高职生对就业政策和法规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事关他们的就业目标的实现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高职生择业观教育就必须进行政策法规教育。只有掌握就业政策和法规,才能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放矢,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去联系单位,而不至于走非正常的渠道就业,破坏公平竞争的就业原则。同时,高职生只有掌握了就业政策和法规,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违约现象,最终顺利就业。
3.以“四个结合”为内容,创新高职生择业观教育的方法
高职院校要保证高职生择业观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创新教育方法,从“四个结合”入手。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高职生的择业观教育应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引导他们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不要受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
同时,要教育和鼓励学生注意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企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和学习一线员工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好作风、好品格,提高自身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程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高职生的择业观教育不应仅限于毕业阶段,而应坚持全程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
全程教育即从高职生入学开始,就要把择业观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课、就业指导课及专业课的教学中,甚至要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各项实践中,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集中教育一般安排在毕业前进行。因为,高职生临近毕业,难免产生就业焦虑,此时如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请有成就感的校友作就业心路历程报告,就能帮助他们消除择业偏差,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高职生进行择业观教育,应坚持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普遍教育是通过教学、讲座等形式进行的,是解决大多数学生中存在共性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然而,高职生择业观通常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个体性,因此,在对高职生进行择业观教育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专业、学制、家庭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甚至采取“一对一”的谈话方式,推心置腹地以理论事、以事论理地进行开导,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4)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高职生要在纷繁复杂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善于解决择业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自我教育。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自身接受教育并付诸行动才能起作用。
因此,对高职生的择业观教育,必须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让高职生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教育环境中认识职业,不断调整自己的择业观,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潮中。
4.以正确的理论为导向,优化高职生择业观教育环境
当下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现实中发生的各种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矛盾,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准确把握择业观教育所处的特殊环境,善于并充分利用各种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使其与择业观教育活动相适应,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1)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在对高职生择业观教育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确立科学的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学生到基层、到一线去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要优化高职生就业的人才市场环境。人才市场环境的优化应从几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二是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三是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四是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
(3)要优化择业观教育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高职院校应将择业观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抓紧抓好,把择业观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中,并作为“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同时,家庭对高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帮助他们选择职业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都要注重优化,以达到树立科学的择业观目的。
(4)要优化择业观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网络环境是社会舆论环境中最快捷的高职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主要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应开辟网上就业信息专栏,对不良的就业信息要及时清理;对党和政府出台的就业创业政策要及时上传给学生阅读,通过优化择业观教育的舆论环境,提高学生择业和就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o/2004-10-14/20583924770s.shtml.中央国务院发布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4.
[2]邵永同.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择业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作者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