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保敬
(河北省城乡建设学校 河北·石家庄)
河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规划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表”和“路线图”,吹响了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无疑是河北省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习近平在对河北省阜平县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时就曾明确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河北省要实现提前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以研究“短板”为重点,探寻“补齐”之策,促进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奋起直追、加快发展,实现后发同至。
第一,变理念,加强对农村建小康的组织领导。全省都要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先把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三规合一”的全域规划搞起来,形成一个县一本规划、一个蓝图,持之以恒地加以落实。要树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理念。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农村资源,活化生产要素,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内在活力,把农业这个“大金矿”真正炼成“金元宝”。要树立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理念。抓住有利时机,加强项目推介和精准招商,每个市县都要谋划和建设国别农业产业园、境外合作产业园;各地都要有重点地打造一批百年老店,培育一批名牌产品,特别是把河北独有的一些老字号传承好、发展好,让河北更多的农副产品走出河北、走出国门。要树立老传统与新办法相结合的理念。要继续选派大批干部进驻贫困村、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重点村,实行一个村庄一支工作队蹲点、一个部门分包,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创新农业农村工作领导方式,探索出一些新的办法来。
第二,促共识,抓住“三农”这一龙头问题不放松。“三农”工作是全党的重中之重。河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大头,做好“三农”工作更有着特殊意义。从全面建成小康看,农村始终是重点难点所在;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农村是最需要重视的薄弱环节;从农业基础地位看,越是现代化越要重视“三农”工作;从农业发展潜力看,对农业的一些传统看法正在颠覆。工业要强起来,农业也要强起来,而且完全有条件强起来。全省4,000多万农民要富起来,还要靠农业。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对农业农村工作都不能有丝毫的放松,这要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第三,换方式,围绕“强、富、美”总要求建小康。围绕“强、富、美”总要求抓好“三农”工作中的大事。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三句话,既揭示了“三农”工作与农村建小康的内在联系,又指明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大方向。河北的“三农”工作,就是要围绕这一总要求,向着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的目标去努力。农业要强,就是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技术装备层次,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比较效益,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农村要美,就是要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和生活方式,使基础设施明显改观,使村庄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使人居环境有大的改善,使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修复,努力打造保持田园风光、融入现代生活的美丽乡村,让河北大地呈现出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好景象。农民要富,就是要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农民找到稳定增收致富的路子,使农民的就业水平、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有个大的提高,逐步缩小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让广大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吃住行的条件好起来,过上更加殷实富裕的生活。总之,就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第四,转职能,强化农村建小康政策扶持。要紧紧围绕农村建小康这一根本任务,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一,认真履行政府服务“三农”职责。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大力推进涉农行政管理方式创新,把为广大农民服务的重心转移到农民自身解决不了的事情上来。要为基层乡镇配好权,全面启动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赋予乡镇履职必要的事权和财权,为更好做好“三农”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第二,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要保障农业农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有利于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破解农村地区发展瓶颈。要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保障水平;第三,打好新时期扶贫开发攻坚战。要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全面实行贫困县脱帽出列的动态管理机制,着力抓好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抓好智力扶贫,提高农民致富本领;第四,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要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入手,下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要在改善农村民生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把进城落户的农民纳入城镇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进城人员后顾之忧;第五,注重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要重视解决“空心村”问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广泛推行农村清洁能源应用,减少农村燃煤和面源污染,全面禁止秸秆焚烧。继续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的永续发展。
第五,抓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从“农业必须强、农民必须富、农村必须美”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三农”工作,确立抓“三农”工作就是抓全局、抓基础、抓长远的理念。围绕让农村土地资源活起来、资产活起来、新型市场主体活起来、劳动力资源活起来、流通活起来、金融活起来、城乡良性互动机制活起来“七个活起来”,加快农村资产确权登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资产交易,培育农业股份制合作企业,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开展农村改革试点工作。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党政推动,运用市场手段,创新发展模式,强化科技支撑,发挥金融撬动作用,狠抓规范管理,确保现代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每个县(市、区)都要力争建设几个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和农业股份制合作企业。要深入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今年确定的3,000个重点村要一步到位,在全省面上抓好改厕等6项任务,彻底消灭“连茅圈”,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太阳能分布式发电;要选派工作队驻村帮扶,抓好规划编制、资金筹措、相关人员培训和重点村班子建设;要构建政府主导、重点投放、多元参与的筹资机制,统筹规划、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建设机制,三级负责、以村为主、人人参与的管理机制,突出特色、一村一品、打造精品的发展机制,政府联系、部门结对、干部驻村的帮扶机制。要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充分运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抓扶贫,创新产业扶贫机制、财政金融扶贫机制、社会帮扶机制、贫困县考核机制。要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特别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植树造林。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全面推广“四个覆盖”,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和乡镇政权建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要提高领导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能力,各级党委、政府要适应形势变化,改进工作方法,自觉提高乡村规划能力、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能力、运用市场机制能力、依法管理能力,把“三农”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六,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农村建小康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要组建好村支部。首先要选好“领头雁”,重视培养选拔带头人,切实把思想素质好、有能力、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强的优秀分子选拔为村支书,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两带”,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贫困村班子年龄老化、知识缺乏、缺少后备干部问题。加强对农村党员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创业致富的能力、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为民办事谋利的能力,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三要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第七,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农村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农村建小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一是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点,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人饮工程、沼气池建设工程、村道建设工程、茅草房改造工程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第八,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建立培训基地,改进教育方式,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动作用;二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建立县级统筹、乡镇具体负责、行政村配合的培训组织体系。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技术等培训,使年满16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训,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人才效应,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搞好帮带,引导乡土人才创办、领办经济实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大力发展贫困村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使贫困村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在贫困村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第九,抓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村显得尤其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规手段,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使贫困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贫困村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贫困村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提高收入水平。三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第十,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尽快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大对贫困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困村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改善贫困村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加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切实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廖桂蓉.转型期中国农村区域贫困原因新探[J].农村经济,2008.8.
[2]杨安娜.我国农村贫困村贫困原因及脱贫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9.7.
[3]赵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J].河北省农村工作会议讲话,2013.
[4]樊怀玉,鲜力群.农村贫困监测实务与贫困问题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