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青(河南省水利宣传中心)
“我的青春将会在这里绽放,我的热血将会在这里沸腾,我的激情将会在这里燃烧”。这是濮阳市引黄工程管理处工程师甘书凯初到引黄处时说的,难能可贵的是,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2006年到现在,甘书凯在这里耕耘了将近八个春秋。在这栉风沐雨的八年里,他以工程指挥部、闸管所为家,一直工作在水利一线,长期负责工程施工与工程管理工作;在这酷暑严寒的八年里,他忠于值守,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敢于攀登,敢于攻坚。这看似普通的八年,诠释了他不平凡的青春,在平凡的水利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甘书凯从2006年踏进水利战线起,便把人生的坐标定位在水利事业的轨迹上。他热爱工作,热爱水利事业,把自己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作为一名普通的水利员工,他热于奉献,兢兢业业。在施工中坚守在工地一线,无论炎暑与寒冬从不逃避。2010年,甘书凯参加了濮阳市第三濮清南续建配套工程施工管理,担任工程技术组的副组长,那时正值酷暑盛夏季节,主汛期来临之前,如果赶不到汛期前完工将带来严重损失,施工中他起早贪黑,只要施工队有疑难问题他都是随叫随到。
炎热的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甘书凯坚守在一线,同施工队、监理一起看仪器测量放线闭合导线点,特别是当新渠道开挖时他整天背着仪器在工地一线,与同事一起去新开挖的渠道上测量放线,他的衣服从来没干过,身上晒得起泡,多次在工地中暑,但从未请过一次假。
在一年一度的灌区施工中,甘书凯主动承担施工条件艰苦、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工程。灌区配套工程施工一般都在秋后冬季施工,灌注桩是桥梁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一旦开始灌桩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一刻都不能停。每次灌桩甘书凯都坚守在施工现场,指导工程队克服技术难题,把握施工质量;有时灌桩,他整夜坚守在工地,过了饭点,他吃点剩饭剩菜。在甘书凯管辖下的工程都是保质保量如期完成施工任务。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顾炎武的名言。在引黄处也有一句大家熟知的话就是“水利工程,责无旁贷”,这是甘书凯的座右铭。在管理段他是一名好员工,在水利工程的每一次施工中他都不愧为一员冲锋陷阵的干将。
2009年夏季的一天夜里,天下着大雨,甘书凯接到领导闸门排险的电话后豪不犹豫地就来到闸上。那是荒郊野外的一座老闸,由于年久失修,闸上启闭机房丝杠都没了,他接到通知后就到处找倒链。当时夜深了又下着雨,问了好多店都关门,他最后在一个朋友的工地找来倒链、钢丝绳、钢筋等工具迅速赶到闸上。由于该闸地处偏僻,很少启用,年久失修,闸上的丝杠都被盗了,要想使闸门启闭就得下到水里把钢丝绳穿到掉孔里,再爬到启闭机梁上把倒链固定。甘书凯豪不犹豫下水把钢丝绳固定到掉孔里,然后爬到启闭梁上把倒链固定到启闭机预留孔上,奋不顾身地完成了任务。
在工程施工中往往要面临很多问题,在2012年灌区施工中,接到上级通知在5天内放水。当时正逢施工高潮,个别标段桥梁的桩基刚浇筑完毕,等到七天后才能测桩,测过桩后才能接立柱,这样一算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如果等停了再干,需重新填筑围堰排水,将带来经济损失,耽误工期。甘书凯大胆地提出接完立柱在测桩的方案,他说:“根据我的灌桩经验,这几颗桩不会有事。”他提出用声测管跟立柱一起接,这样的大胆设想,这样的做法在工程中是没有过的。甘书凯向各位专家详细讲解了自己的方案及可行性,专家进行切磋,最后同意采用了他的方案。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赢得了工期,减少了损失。
甘书凯在水利战线默默耕耘八个春秋,他把青春、力量、智慧奉献给了濮阳市的水利事业,在广褒的濮阳市引黄工程处处留下了他奋斗的足迹。他舍小家为大家,工作没有节假日,没有黑夜白天,兢兢业业,无私奉献顾全大局,赢得了广泛好评,连年被评为水利战线先进工作者。如果你问甘书凯:“是什么信念让你对工作如此执着?是什么力量会让你无私奉献?”甘书凯会认真的回答你:“是我对中国水利事业的无比热忱。”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了复兴要圆中国梦,甘书凯为了中国多娇的江山立志也要圆梦。甘书凯说:“我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我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看到了蜿蜒有致的河流,看到了曲折回环的小溪,我为瀑布的激荡而驻足,我为细流的静谧而倾听,我为水利事业而奉献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甘书凯最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一段话:“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在这里请允许我们用甘书凯的话结束全文与大家共勉:“我要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奋斗终生,我为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感到无比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