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謇
现象:在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教师通常会对学生提出上课要求以及课堂行为规则,如体育课着装、队列队形、课堂纪律等,并会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剖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良好的规则意识以形成健康的人格。体育课通常在室外进行,活动空间广阔,干扰因素较多,学生犯错几率较大,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组织纪律必将遭到破坏,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制定多种规则,并严格执行,培养学生纪律意识和服从规则的意识,来保障课堂的顺利进行。
现象:在实心球掷远练习中,教师统一发令,但有一位学生没有听教师发令,投完就直接去捡球,差一点就被旁边同学的球砸到。教师立即停止练习:“刚才某某同学由于自己的疏忽,差一点就被球砸到。实心球投掷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要把安全放第一位,一定要听从号令,不仅保护自己,更是保护他人。”
剖析:学生对体育课是非常喜欢的,课堂上也会显得异常兴奋,但是学生对安全知识认识不足、思想上容易麻痹大意,同时又缺乏对运动损伤、运动防护的基本概念,这是发生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体育教师高度重视,并适时的与学生交流、讲解运动安全知识,引导他们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根据上述现象,教师以此为典型,指导学生在比赛中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只有安全意识得到提高,才能避免一些损伤事故发生。
现象:在合作跑比赛中,要求学生10人一组搭肩并排跑动,到达终点前不得断开。A组学生,个人速度很快,光顾着自己冲在前面,结果与其他同学断开了,而B组学生整体速度不是很快,却稳定的跑到了终点,赢得了比赛。
剖析:目前,学生中大多数为独生子女,部分学生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倾向,不善与他人合作,而集体比赛需要团队成员的协作与配合。上述现象中,B组学生以集体利益为先,取得了比赛胜利。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思考A组学生失败的原因,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个人与集体力量的关系,自觉融入集体,为集体荣誉付出努力,并在过程中学会与同伴沟通交流,体验合作的喜悦和友谊,从而促进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的形成。
现象:在二年级体育课上组织了一次400米跑的比赛,学生一开始跑的很快,但过了200米后,渐渐有些跑不动了,有的学生甚至在走了,这时,教师和周围学生立即给他们鼓励:“加油啊,马上就到终点啦!”“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最终,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坚持完成了比赛。
剖析: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体验,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体育教学中,比赛法的应用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现象中,教师采用400米比赛,这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耐力素质的考验,在学生出现耐力极点的时候,通过师生的鼓励、加油,引导学生努力克服极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因此,在课堂中准确把握住体育项目特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
现象:在一次200米比赛中,教师分组时将校田径队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分在了一组,有些学生就开始抱怨起来:“老师,跟小张一起比,他随便跑都能赢我们,多没意思啊。”教师解释道:“我们不能因为跑不过而认输,要勇于向他挑战,争取缩小与小张的差距。”
剖析:拼搏精神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父母的全面保护,拼搏意识淡薄。短跑是学生喜欢的竞赛项目,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心理,通过比赛的刺激,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要及时鼓舞那些短跑能力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压力面前不退缩,给予他们明确可行的目标,提升其自信心,促进拼搏精神的形成。现象中,部分学生看到小张是校田径队的,产生了畏惧和退缩心理,教师抓住时机,鼓舞学生勇于挑战,在提升奔跑能力的同时,激励学生的拼搏精神。
现象:在一次“同心协力”比赛中,A组学生在比赛中发挥不理想,但又害怕输掉比赛,于是在其他组比赛时,对其故意捣乱,赛后,教师给予了批评教育:“比赛成绩固然重要,良好的体育风尚更可贵,尊重对手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否则,再好的成绩也是枉然。”
剖析:道德风尚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俗话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比赛中的道德风尚体现了对比赛及对手的尊重,甚至超越了比赛的胜负。但在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在比赛的环境下,竞争意识强烈,学生往往会因为比赛成绩而忽视了比赛道德风尚。在上述现象中,A组学生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对对手进行故意干扰、捣乱,这是极其不理智的行为,教师借机进行批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尊重比赛和道德风尚的重要性,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