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体,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朗读
简单地说,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分析的能力,并且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它能锻炼学生的审美和想象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末,落实到每个环节。
孟子说:“临事而惧,好谋天成“,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任何一节课,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去掉一些表演性的没有实际作用的环节,把这些时间还给朗读。只有这样,才能为有效朗读挤出足够合理的时间。
总之,语文教师不可小视朗读,不可让朗读在教学中可有可无。
二、教师要关注学生朗读的参与热情
每次在检查预习的时候,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读书的激情很高,但由于不可能全部请到,有时便流露出很扫兴的样子;而请到的同学,也很少能一口气流利地读完。
那时,我心里就想:如何让学生始终对读书保持这种热情的火苗?又如何切实的提高每一位同学读书的质量呢?
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时我就让全班开着“火车”逐句朗读,合格的要求是百分百的正确,十二分的流利!
有学生问:“老师,如果读错了怎么办呢?”
“呵呵,如果读错了,只好站着喽!”学生不禁瞪大了眼睛。
老师又补充了一句:“当然,后面的同学可以伸出你热情的援助之手,起来再读这句话,如果能合格,那么读错的同学也就得救了!”
学生又喜形于色了。开始读书了,那些读对的同学颇有成就感,读错的同学无须多言,也会自惭形秽,开始暗暗努力了! 初读时频频出错的句子,往往也是课文中比较难读的句子。于是,老师就组织大家再读,这么一来就能轻松过招,很好地巩固了读书的效果。
一段时间过后,同学们读书的热情更为高涨了。读书是自我挑战,读书是互助救人,学生能不喜欢吗?我呢,也为他们的进步深感欣喜:课上一分钟,课前花了十分钟也不止;在课堂上的练读,也大大地提高了效率,不用我去督促这个提醒那个了,岂不省心?
接着,我又提高了要求,练习同桌共读,逐句“开火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后,再展开到小组朗读,内容也可以扩展到一个小节甚至全文了。如此这般地夯实基础,还可以更为迅捷地展开阅读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朗读中加入互助的游戏,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使学生找到朗读的快乐;“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从中,学生定会领悟朗读的意义。
三、朗读要有梯度和层次性
笔者认为,朗读的有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说明了朗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多个层面上,在教学中避免朗读训练只出现在品读感悟这个环节上。这三个要求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不要矫枉过正,从而出現“满堂读”。
四、加大教师范读的比重
每篇课文都是教师先给大家范读,而学生则是一边看着书,一边听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读。当我们自己读时,不由得就学起了老师刚才的语气语调和神态。因此,教师的范读可以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五、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教师的指导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求学生尽量要用普通话来朗读。
(二)深入理解作品,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作品的感情色彩。
(三)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比如呼吸、发音、停顿、语速等。在指导过程中,学生一遍读不好没关系,只要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多一些期待、多一些赞许,相信他们一定能读好。
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特别是好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还可以再现文章的现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受到高尚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教育。在正确、流利读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文章字字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李大钊敬仰和深切怀念的感情。那些字里行间深蕴的情感将溢于言表,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进而从悲痛中获得力量,立志做一个像李大钊那样的人。
再比如:讲课前,先让学生朗读,应由学生自由读,想读几遍,就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的时间,浮光掠影地读一两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读懂。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要做到声音响亮,不误读一字,不加字,不减字,不倒字;三读得流利,要做到朗朗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个别难以理解的词语点拨,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做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培养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自坚持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将近两年的时间了,我们终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但学生们都喜欢上了朗读,而且朗读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尤其在今年区里多元化评价考核中,我校四年级的语文朗读一项以全区唯一一个全优成绩的学校高质量通过考核,得到了教育局领导和测评小组领导的一致好评。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勇于担当,不懈努力,给学生更多的朗读的机会,与学生一起在朗读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他们一起同歌同悲,同喜同怒。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爱上朗读,学会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进步。
让朗读永驻语文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