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终结课堂“低头族”,2014年5月初,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推行“无手机课堂”,要求师生在进教室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关掉,放进讲台前的储物箱里。此后,河南农大党委将此举作为推进学风建设的措施进行推广,河南农业大学学生会发出倡议书,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无手机课堂,加强学风建设”活动。(摘自2014年6月17日的《光明日报》)
“小学上课费嘴,初中上课费笔,高中上课费脑,大学上课费流量”,这称得上是当下校园手机风的真实写照。
智能手机是个好东西,但它也是把双刃剑,尤其对于那些自控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一旦学生的精力过多地花费在那些碎片化的信息上,这种浅阅读的方式就会违背学习规律,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无法专注于书本知识,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能力也会退化。
把手机“请”出课堂,推行“无手机课堂”,其实就是依靠一种强制力,把手机与学生有效地隔离开来,学习的时候学习,娱乐的时候娱乐。
毕竟,课堂是一种现实的学习,而手机常常是一种虚拟的娱乐;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具有连贯性,而手机上获取的碎片信息却不等同于知识累积;课堂上师生间的教学互通更促进真实思考,而虚拟的手机、网络聊天却不等于真实的情感沟通。
因此,把虚拟的请出去,把真实的留下来,让学生从低头看手机,变成抬头学习与生活,学会厘清生活、学习、娱乐之间的界限,懂得自我约束,这才是走出低头迷途的正道。
只顾低头看手机,却忘记抬头看生活,需要反思的不仅是学生,还有现实生活中的众多“低头族”。这几年,开车、走路、聚会、上班……长时间手机不离手的“低头族”,几乎成了城市中的一道“风景”。人们热衷于在虚拟空间上热烈讨论,却吝于在亲人、朋友面前发表只言片语;人们乐于在微信、QQ上发一些轻松的表情,却不会转头对身边人展露一丝温暖的微笑;人们愿意与虚拟世界里的陌生人畅所欲言,却在现实生活中与最亲密的父母、孩子、长辈沉默以对。
手机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第三者”,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隔出了心理上最遥远的距离。
沉迷于手机世界的“低头族”是应该抬起头来,望望被他们遗忘的生活、学习,想想被他们忽视的亲朋好友了。
在任何时代,人都应该是技术的主人,而不应该沦为技术的奴隶。毕竟,每个人都不是埋头生活在虚拟中,而是扎根于现实生活,去触摸那种最有滋有味、真实可感的生活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