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文
【摘 要】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市场、金融体系和法律法规等方面都相对成熟与完善,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金融危机有所缓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小企业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融资难问题一直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先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再通过具体的实例探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措施——物流金融,以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物流金融; 中小企业; 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2-0118-0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经济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其中中小企业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中小企业也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增加社会就业、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而巨大的贡献。第三方物流业与金融业的有机结合推出了一种新的业务——物流金融业务,正是这样一套不同于其他融资渠道的行之有效的机制,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的一种有效途径。它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中小企业中存在的融资难问题,特别是能够解决那些在生产或销售受季节限制比较明显的企业所进行的短期融资。在物流金融这一新型的模式下,中小企业通过动产物资作为抵押来进行融资,从而使得中小企业处于更为主动的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种独具特色的融资渠道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与改善。就本质上来讲,物流金融是目前商业银行贷款的产品中最为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创新,它的产生不仅能够很好地使用我国中小企业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并且能够顺应新时期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潮流。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融资方面存在着自有资本金少、资金严重短缺的现实问题,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困扰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与完善,某些环节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来吸纳社会资金;而通过风险投资与境外投资基金获得融资资金的中小企业就更是凤毛麟角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如下:
(一)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缺口很大
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进行的一次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中小企业的贷款满足率已经基本达到89%以上,但是,现实中的中小企业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给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远不及中小企业壮大发展的速度与需求。大多数银行将贷款的70%都借贷给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严重短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情况越来越严重,有的企业由于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而选择破产。
(二)中小企业的贷款多为短期贷款
我国中小企业控制自身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差,呆账、坏账发生率比较高,“惜贷”现象极为严重。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得知:全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还款期大部分集中在1年之内。有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还不足半年。另外,我国中小企业单一的贷款形式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问题。我国将近78%的中小企业主要采取的是质押、抵押贷款这两种形式,而以信用贷款的中小企业几乎没有。还有的商业银行根本就不向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例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根本就不会将贷款以信用的形式发放给中小企业,只是将贷款发放给职位在副科级以上的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较为单一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主要是以外源的形式为主,已经占到融资比例的87%左右。在外源融资中又以间接融资为主,占到了外源融资的90%左右。全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但是,很明显一旦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控制经营风险、收缩银根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总是喜欢将贷款发放给那些大客户、老客户或者是与全国各级政府部门有着密切关联的企业,此时中小企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资金流向其他企业,而自己成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拒贷的对象。虽然,在全国还存在一些地方性小银行,与那些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它们可以为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贷款条件也相对比较宽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能从地方银行贷到款,银行也未必能够满足所有中小企业的所有资金需求。总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仍以间接融资为主,融资的结构较为单一。
(四)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来看,还是以银行信贷、民间借贷、自有资金等形式为主。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因此,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全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会发生大的改变。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对全国中小企业贷款条件要求的提高,全国中小企业想要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到能够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资金将越来越困难。从近年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总额来看,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面对中小企业贷款难度的不断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不断出现的“拒贷”现象,民间借贷成为中小企业迫不得已的一种融资方式。民间信贷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相比,贷款将更快捷,贷款利率将更为灵活,在我国某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中对民间信贷的认可度已经超过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民间信贷在为全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资金、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为全国的金融秩序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健康、正常的运营。有的民间信贷的利率高达50%,一旦经济运行并不如中小企业预想的那样繁荣,将会给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风险,有的中小企业会因为无钱归还贷款而倒闭。因此,必须对我国的民间信贷市场予以正确的引导,尽量使其走向合理与合法化。endprint
三、物流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途径
(一)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
在我国的金融业务中,物流金融还是一种崭新的业务模式。目前,物流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所谓物流金融主要是指以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以流动的商品仓储作为基础,其中包含了中小企业的信用证与再造、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传统的商业综合性服务平台。从本质上来看,物流金融属于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抵押贷款或质押融资,在发展的过程中,它改变了传统的金融贷款过程中银行与贷款申请企业双方之间的责权关系。但是,物流金融也不同于目前流行的担保贷款中的担保方所承担的连带赔偿责任的第三方关系,而是越来越向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银行——物流企业——贷款企业之间的亲密合作关系。
(二)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状况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金融服务产生较晚,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在国外,物流金融的主要推动者是金融机构,但是在我国主要的推动者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其实,在物流金融这一概念还尚未出现时,我国实践中已经存在这种业务了,主要是在我国国内的企业之间、民间的流通领域、外贸运输相关金融机构之间。但是,由于那时的发展条件限制,物流金融业务还比较单一,仅仅局限在一些简单的信贷小品种的业务中。随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不断增加,在物流运营中物流与资金流的衔接问题逐渐凸显,特别是在物流运营中出现的涉及资金结算与中间迟滞业务推进环节的问题,要求银行能够为其提供更为快捷、高效、安全的资金结算网络,以此来保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安全统一与完整。
(三)物流金融的优势
物流金融的理念在于:盘活企业的流动资产,加速商品流通和资金流转周期。中小企业的资产中60%是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因此,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融资模式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也有利于商业银行防范风险。
首先,沟通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使信用可以在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充分流动。商业信用(commercial credit)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活动中产生的信贷关系,其表现形式有赊销预付款和商业票据,属于直接信用;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产生的,属于间接信用,它的产生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物流金融业务的作用在于沟通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使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的信用链条相连接,推动着信用制度的完善,避免银行信用过度膨胀。
其次,物流金融将银行网络和供应链网络结合起来,提升整个链条的竞争力。银行网络好比人体的血管,资金就是血管中不停在流动的血液。物流金融业务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结合起来,银行请物流公司作监管,实际看重其物流的通道和对贸易物品的信息把握,促使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于掌握着大量的历史和实时的物流信息和供应链网络,通过分析其在物流金融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开展现代物流业的增值服务。当物流企业能够为这个供应链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时,标志着传统物流企业正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随着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加入物流金融业务中来,物流企业自身的成本、供应链的成本将会降低,我国供应链运作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最后,物流金融中几方合作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风险,进一步避免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物流金融有利于中小企业把动产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由其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估。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库存管理、动产监管及货物价值评估、资产变现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在作出相应货物评估后为中小企业开具仓库存单。银行作为资金的供给方,借助于大型物流企业的强大支付能力和评估能力,可以对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还款能力进行科学判断,从而有效解决放贷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帮助中小企业利用动产获得急需的资金支持,而且凭借其较高的信用等级和较优的货物估值能力帮助银行降低了呆坏账产生的可能性。同时,物流企业本身也找到了新的盈利空间。银行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库存管理能力,把物流金融监管业务外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所以,在物流金融这个新平台上,银行、物流公司和企业实现了多赢。
(四)物流金融业务模型分析——道德风险模型
1.道德风险模型的产生
从本质上说道德风险的存在将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市场均衡或导致市场均衡的低效率,而产生这种风险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代理人拥有一些不公开的信息。在委托人与代理人签订合同时,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从表面上看至少是相互了解的,但是一旦这种委托关系确立之后,委托人就再也无法全部或部分观察到代理人的某些不公开信息了。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很可能会利用这种不公开的信息而采取某些伤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可见,这是产生道德风险的关键因素。
Diamond于1984年提出道德风险模型,主要分析了在金融中介中存在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他认为,该风险的存在将对企业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在直接最优合约中的破产成本将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企业的行为。我们可以将该模型运用到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身的现代物流企业。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所提供的融资服务基本上存在于信用周期较短的、设计生产领域较少的产品流通过程中。
2.道德风险模型的假设
依据Diamond的模型理论基础提出了基本的假设:企业与贷款人都是风险中性的,存在N个企业并且每个企业家只能投资一个项目,生产是在一定周期内完成的,每个贷款人手中持有的可带出财富为1/m,合约的设计是建立在一个贷款人可以观测到的变量的基础上的。
3.道德风险模型的建立
从模型上看,企业家能不能保证信用度,不仅跟企业经营收入有关,还与其企业自身对市场的预期有关。当企业的收益率大于市场的平均收益率R的时候,企业失信的风险就相对较小。同时,当企业家对市场的预期向好时,信用度也较高。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扩大自身进行物流融资时,要进行谨慎的市场评估,以保证融资后有较为可观的收益率,同时要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形成合理预期。从市场的角度看,一个健康有序的融资环境,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减少道德风险的外部环境。endprint
对金融机构的分析同样可以应用于现代物流的金融业务上,通过同时对众多的中小企业进行监督也可以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散,降低其破产风险以及监督单个中小企业所需要的激励成本,直至趋向于0。而且相较于银行金融机构,与客户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的专业从事商品流通业务的物流企业,在防止企业恶意破产逃避负债和清算前后转移资产行为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获得的系统性的优势可以使期望收益高于单独的银行金融机构,破产风险和所需的激励成本也相应较低。在现实经济中,中小企业的破产成本相当高,主要是由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违约非金钱惩罚、破产补偿不足、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问题等原因造成的。
四、化解物流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逐渐完善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目前,在物流金融服务中银行不仅要面对经销商的还款风险,还要面对市场风险,例如质押商品的滞销、物品的变现风险等,还必须防止银行内部管理中出现道德风险,因此,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不断完善物流企业的征信管理
不同于传统的信贷业务的审查,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型企业,这就要求审查中更要强调企业的成长性。另外,对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含量、市场运行等方面也必须进行重点的审查。例如:银行可以选择一些在市场上具有较高占有率、比较畅销的产品或是销售趋势较好的产品的生产商进行合作。另外,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济实力、品牌的知名度等也必须考虑在内。银行还必须对物流公司的专业程度进行考核,那些仓储管理水平较高、信息化水平较好、资产规模较大,能够实现在大规模范围内严格监管质押物质,偿付能力较好的物流公司是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首选对象。
(三)大力纠正在银行贷款过程中存在的歧视与偏见
银行要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表现出一视同仁的态度。但是,在实际贷款过程中,非国有的中小企业的贷款信用度远远高于国有中小企业。可见,银行只有抛弃一切歧视与偏见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各类中小企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总之,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市场,物流金融模式已经成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途径之一,该模式的实施不仅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是实现我国中小企业、物流企业、金融机构三方共赢的一种有效的融资模式,它必将成为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全新而有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雪,董玲.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3(2):1-3.
[2] 李娟.物流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新思路[J].商场现代化,2007(5):1-3.
[3] 方芳,丁明星.中小企业战略性融资困境与最优融资策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8):2.
[4] 朱继南.肩负重任,在逆境中寻找出路——浅析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和社会责任[J].江苏企业管理,2009(8):2-4.
[5] 汤娟.物流金融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5):1-4.
[6] 董昕,李颖慧.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途径探析[J].中国商界,201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