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九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附近万柳地区,其前身是建于1916年的培元女子小学,“培元”二字出自孙中山先生“培养中华民族之元气”一语。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学校办学规模从最初只有30多名女童发展到现在近3000名初高中学生。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 “海淀区首批高中示范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等诸多称号。
十九中结合自身实际,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学校在聚焦育人目标和系统建设课程方面狠下功夫,群策群力,现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
因校制宜订目标
构建育人目标
2008年,学校在传承“培元”精神的基础上,明确了“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建设全面优质的理想学校”的办学目标,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及现状,将十九中的育人目标确定为“六会一特长与国际眼光”,制定出《育人目标总体框架》,《框架》内容详见图1。
密切育人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十九中作为北京市“国家级高中特色发展实验项目学校”,是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要特色内容的,应该进一步加强育人目标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内容详见表1。
系统建设课程体系
学校借鉴国内外课程体系建设和课改经验,紧紧围绕学校“六会一特长与国际眼光”的育人目标,进一步加强育人目标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为达成育人目标服务。同时,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及优势资源,全面系统地建设符合学校特色建设和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为建设“全面优质理想学校”打下良好的课程基础,形成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 课程体系建设 → 育人目标 → 办学理念,为育人目标服务的课程框架。
根据上述框架结构,学校将育人目标与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所设置的课程加以整合,得出育人目标与课程设置总览表。详见表2。
群策群力抓落实
通过聚焦育人目标,全面系统建设课程。通过育人目标建立内在联系,形成合力,产生更大的教育效益。与此同时,学校要主动与家长交流沟通,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养成”方面的工作。为此,学校研制了《北京市第十九中学“聚焦育人目标 系统建设课程”实施指南》,作为学校开展此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详细举措如下:
全面组织实施
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学科教师深入研究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校情、学情,对国家课程必修课、选修课进行合理的、必要的整合;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各学科丰富的课程内容,找出与育人目标相关的单元(模块、章节、课文),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训练或习得,促进学生达成育人目标。
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在了解学生多元发展及个性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紧扣育人目标内容和学校特色发展,大力开发艺体科技、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际教育等方面的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各种活动课程化。学校职能处室、各年级学部要合理规划校级、年级、班级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学年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系统化、序列化的校内外活动,并引领、规范社团活动,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校合作,使家长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升家长自身积极心理品质和家庭教育水平,为孩子健康幸福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调动家长的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主动地协助学校开展教育工作。
积极利用社会课程资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组织学生走向高校、博物馆、企业、社区,开展学工、学农、学军等活动。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机关、企业、社区引进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在校内开展讲座、座谈、对话、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学校设计了健全的评价体系,以便及时发现育人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进工作。体系内容有:研制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方式方法(评价方式、评价方法、评价工具和评价手段);注重评价结果的使用。
学校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促进育人目标实施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从而达到以育人目标的实施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最终目的。
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确保在构建育人目标和系统课程建设中各个环节无缝对接,十九中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其中包括加强校领导和各个部门的责任;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加大权威专家的指导力度,使得推进过程有条不紊,将育人目标与课程建设落到实处。
在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道路上,十九中大胆拓荒;在聚焦育人目标和系统建设课程方面,十九中独树一帜;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时,十九中掌握了发言权。路漫漫其修远,学校将秉承百年“培元”精神,继续在教育领域开疆拓土,培养英才。
【余晓灵,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邱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