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国旗下讲话教育效果调查报告

2014-11-25 01:01郑汉良
中国德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国旗讲话师生

郑汉良

发现一所有中小学校都能坚持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有95%以上的师生认为国旗下讲话是重要的德育载体,绝大多数师生都自愿参加国旗下讲话活动。

发现二有超过半数的师生对目前国旗下讲话的效果很不满意,认为对自己的教育帮助很小。

发现三多数学校担任国旗下讲话的人都是“老面孔”,或者都是学生代表,而师生们的选择更倾向于多元化。

发现四不少学校领导对国旗下讲话并不重视,重智轻德,明明知道国旗下讲话效果不尽人意,却没有想去改变这种状态。

国旗下讲话是《国旗法》颁布以来各中小学长期坚持的一项教育活动。每逢周一早上,各中小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随着雄壮嘹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然后是国旗下讲话,全场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心潮澎湃。虽然,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分钟,却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做好升旗仪式上的讲话,对于培养师生爱国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日前的一次调查发现,不少学校的国旗下讲话只求形式,存在“假、大、空”等现象,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十分钟。调研结果对学校如何安排国旗下讲话具有指导意义,对教育部门做好监管工作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选择普高、职高、初中、小学各一所,其中有城区市属学校两所,乡镇农村学校两所,每所学校随机选取教师50名,学生200名。

调查方法:第一,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问题设计共两大类:第一类选择题;第二类问答题。共发放问卷表1000份,其中教师200份,实际回收192份(普高47份、职高48份、初中48份、小学49份),回收率96%;学生800份,实际回收795份(普高198份、职高197份、初中200份、小学200份),回收率99.4%,以上都为有效卷。第二,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两次,个别访谈若干人(包括校长、教师、学生等),笔者还实地参加两所学校的升旗仪式,亲身感受学校“国旗下讲话”的氛围与效果。

二、结果与分析

1. 有95%以上的师生认为国旗下讲话是重要的德育载体

无论中学、小学,教师还是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识高度一致,都认为国旗下讲话不可或缺,教师认为“十分必要”的达95.8%,学生认为“十分必要”的高达到98.4%。(见表1)

2. 师生对目前学校国旗下讲话的满意度评价普遍较低,与其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巨大反差

师生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相加后仍不足50%,而教师的“不满意”有51%,学生的“不满意”有60.4%。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评价比教师的评价低,相差十个百分点;学生当中,年级越高,年龄越大,满意率越低,说明中学生的独立评价能力大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不满意率也超过半数以上。这组数据统计真让学校尴尬:一方面,师生们认为国旗下讲话很重要,另一方面,对各校的国旗下讲话的满意度这么低。(见表2)

3. 师生们大都自愿参加国旗下讲话活动

教师和学生自愿率分别达到85%和88%,其中,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的意愿差距很小,而小学初中的学生与高中学生的意愿性有较大差异,小学生的自愿性最高,高达95.5%,职高学生最低,自愿率82.8%。但大多数师生还是自觉自愿参加升旗仪式并倾听国旗下讲话。(见表3)

4. 大多数人认为国旗下讲话对自己没有多大的教育作用

教师与学生,小学、初中的学生与高中(职高)的学生相比,都有相差明显,大多数教师认为,不管国旗下讲话质量如何,或多或少对学生都有一些教育作用;有45%的小学生认为“很有帮助”有31%的初中生认为“很有帮助”,而在高中生中,只有5%至6%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有70%多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毫无作用”。(见表4)

5. 在“讲话人”的选择上,师生们大都认为应挑选各类代表去讲

讲话的主体要多元化,不断推出新脸孔。教师的选择与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差异,教师的选择从多到少依次是各类代表→校长→教师→学生,而学生的选择依次是各类代表→学生→校长→教师。(见表5)

6. 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担任讲话人

教师的不愿意率是81%,学生的不愿意率是66%。在座谈中,师生都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来担当如此重任。当然,师生之间的意愿性也有差别,有27%的学生愿意担任讲话人,尤其是高中学生,很想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机会来表达一下自己的见解。(见表6)

通过对调查表的分析和座谈了解,目前中小学校国旗下讲话做得比较好就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大都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符合学生的预期,但是教育效果总体上较差。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讲话者老面孔、讲话内容老一套、讲话形式太呆板。

1. 讲话的主体是老面孔,代表性不广泛

调查发现,学校在安排国旗下讲话的人时,往往就是学校校长、副校长、政教主任等几个人,都是老面孔,在视觉上没有新鲜感。还有一所中学,把国旗下讲话的任务全部落实到学生头上,采用班级轮流制,轮到的班级一般由班主任老师指定一个人(班长或团支书)去讲,脸孔虽有变化,但都是学生讲,缺乏多元化,不具代表性,讲的内容也浅显,纯粹是任务观点。

2. 讲话的内容是老一套,主旋律不突出

通过访谈和查阅学校档案资料显示,多数国旗下讲话的内容不鲜活,说教味太重。有些讲话就事论事,内容空洞无物,不合时代气息,未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缺少前瞻性和预见性;有些讲话人仓促应付,临时拟题,网上下载,照本宣科,内容粗糙,泛泛而谈,又缺乏文采和讲话技巧。

3. 讲话的形式太单一,长期没变化

调查发现,发现许多学生对升旗和国旗下讲话如此重要的活动并不看重,原因是讲话形式单一,戏称为“听歌子、看旗子、站台子、念稿子”。这样的形式年复一年,形成了一成不变的模式,无数次的周一都是如此。endprint

长期以来,尽管一些学校国旗下讲话的效果不尽人意,却没有哪个校长想去改变这种状态,除了上述三个因素以外,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根子主要在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1. 重智轻德是根源

有些学校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抓教育质量就是抓智育,德育比较务虚,看不见成效。升国旗仪式及国旗下讲话仅仅是例行公事,没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因而国旗下讲话没专人负责组织,讲话稿也不做精心准备,而是随性所至,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些学校,开学第一周的升旗仪式后由校长讲话,其余各周全部由各班级派人轮流讲话,也不规定讲什么内容,完全像是一道程序,致使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杂乱无章,哪有什么主旋律、价值观的教育?归档整理更无从谈起。以上因素导致学校德育的这一重要载体流于形式,教育效果的大大削弱。

2. 意识滞后是主因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我们校长和老师们的思想意识严重滞后,甚至麻木。现在的学生,信息来源多,接受新事物快,思想观念特别新潮。我们的校长和老师终日忙于事务,捧着教科书,眼睛只瞪着学生的考试分数,瞪着升学率,对外界社会新变化的观察不细,对日新月异的新事物学习不多,对瞬息万变的学生思想动态研究不深,敏锐性不足,洞察力不强。尤其“讲话”都是老话、套话、空话,激不起学生的思想火花,掀不起学生的情感涟漪。

3. 考核奖励成难题

学校的奖励津贴制度规定:老师代一节课有补贴,早夜自修管理也有补贴,但是,国旗下讲话从来不计报酬。虽讲了十分钟,应怎么计算报酬?所以,德育处安排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十分费劲。确实,要写一篇好的讲话稿实在很费精力的,很少人是自告奋勇担当讲话人的,许多人是情面难却或者迫于学校强行规定才接受任务。这件事也难以考评,不能因为某老师主动承担讲话而给他评个先进,也不能因为有人故意推却讲话任务而扣他奖金。在这种情景下,人家答应去讲,已经够模范了,至于讲得好与讲得不好,就不便计较了。

三、思考与建议

与其他德育载体相比,国旗下讲话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国旗下讲话有三个特性:一是法律地位上的不可动摇性。1990年6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同年8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严格中小学升降国旗制度的通知》,2006年4月25日,教育部又发出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教基〔2006〕5号),强调各中小学要“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二是教育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国旗下讲话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有特定的人进行特定的讲话,所以在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在激励斗志、启迪智慧,感悟人生方面,有着特别的教育功能。好的“讲话”会让人荡气回肠,记忆终身,促使人坚定信念,时时催人奋进,成为点燃生命自觉的火把,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三是表现形态上具有特别的庄重性。国旗下讲话是在升旗仪式之后进行的,在雄壮嘹亮的国歌声中,五星升旗冉冉升起,全场肃穆,屏气凝神,气氛特别庄重,这种场合下进行的“讲话”,其意义自然非同凡响,讲话者特别有激情,听讲者也特别用心。

那么,如何利用这一特殊的教育载体,提升讲话的质量与效果呢?我们在调查问卷的第二大题以及与师生的座谈中,征求到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大家认为必须创新机制,落实五项制度,切实提升“讲话”活动的质量。

1. 讲话活动的计划制

建议学校成立国旗下讲话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组员有副校长、各线中层干部和学生代表等组成,每学期组织几次讨论会,大家一起群策群力,制定学期的国旗下讲话计划表,做到每期的讲话人“早安排、早落实、早准备”,努力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2. 讲话成员的多元制

根据国旗下讲话的性质,根据每一次讲话的主题,预先确定国旗下讲话的讲话主体。校长、副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都可以根据需要穿插安排,最好是多邀请一些社会各界的先进模范人物、各行各业中学有专攻、技有专长者,还可以邀请当地政府的主要领导、村干部和家长代表来讲,校外的讲话代表也要早通知、早准备,效果会特别好。

3. 讲话稿子预审制

要建立讲话稿的提前准备制度,以提高讲话质量。因此,要提前一周确定“讲话”的主题和讲话人,使讲话者有充足的准备时间,讲话者准备好讲稿后,通过校园网的信息平台发送至校党支部书记、德育副校长和政教主任,经三人审阅后,提出修改意见,再将反馈信息发给撰稿人(即下期国旗下讲话人)修改完善,确保讲话质量。对于初次接受讲话任务的,事先可以进行试讲,从而提高讲话的效果。

4. 讲话效果反馈制

对国旗下讲话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是为了通过评议和反思不断提高全校师生对国旗下讲话的认识水平,最大化地发挥国旗下讲话这一德育载体的育人功能。每次讲话后务必做好两件事:第一,由政教处会同团委或大队部一起将量化评价表发给国旗下讲话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即刻评价打分(附件二:评价表),这对讲话者来说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鼓动力,也促使讲话者更加精心地准备,政教处将评价信息汇总后交给校长(书记)或校长,在下周的行政工作会议上进行反馈,根据对讲话者的评分,(可分为ABC三等)分别给予200元、150元、100元奖励,另外,设专人负责收齐讲话稿并及时归档整理。第二,抓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德育处要有一个实施方案、有检查记录、有考核评价,让学生写日记或体会,使每一次讲话都有一个切实的落脚点,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成效。

5. 讲话内容课程制

目前,有一些学校已经把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编成学校德育课程,比如余姚市舜水中学的“微德课程”,深圳市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课程”等。他们把“讲话”的教育行为提升并将其纳入课程建设的层面上思考,从而成为国旗下课程,这意味着“讲话”已经不再是临时的、随意的、空洞的教育活动,而是上升为制度性、主体性、系统性的教育内容,全校师生聚齐一起聆听“讲话”,让“讲话”成为一个开放大气的生态场,成为一个隆重庄严的促进生命成长的育人大课堂,其效果显而易见。

我们认为,国旗下讲话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可以窥一斑以见全豹。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比较严重,希望能引起中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国旗下讲话实际效果不佳,但不可能取消这一活动,唯有切实改进工作,完善机制,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让国旗下讲话更响亮更有效,让全体师生对每一次的国旗下讲话都有一种期待,给全体师生提供更多的正能量。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升旗仪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学比中学隆重,城区学校比农村学校正规。降旗仪式普遍欠缺,大都没有仪式,一挂就是一周。对国旗的保管爱惜等方面,也有待加强管理。■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教科所)

责任编辑/齐 欣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旗讲话师生
国旗在校园里升起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递国旗风波,谁之过
尊重国旗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讲话慢
国旗飘扬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