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显祖
铬钼铜低合金灰铸铁光球板,各生产企业大都采用如下化学成分:wC=2.9%~3.1%、wSi=1.5%~1.7%、wMn=0.8%~1.0%、wCr=0.4%~0.6%、wMo=0.8%~1.2%、wCu=1.0%~1.2%,ws、wp均<0.06%。在常规中频感应电炉熔炼、孕育、砂型浇注后,铸态金相组织为片状石墨+片状珠光体(或珠光体+索氏体),另有少量的碳化物和二元或三元磷共晶存在于共晶团之间。按GB7216评定,石墨形态为A型或A+B型或B型或D+E型,不允许有粗大的C型石墨。石墨长度4~6级,含量≥7%。碳化物应≤3级,磷共晶应≤2级。石墨形态不良或数量太少会明显降低光球板的切削力,出现球坯在光球板中光打滑不下屑现象。磷共晶硬脆存在于共晶之间(750~950HV),降低光球板的韧性和强度,光球板工作中易出现片状或块状剥落。
光球板铸坯经粗加工后要进行淬火处理,以提高强度和硬度。淬火加热设备多采用台车式电阻炉,淬火加热温度860~870℃,保温时间为1.5min/mm,淬火冷却介质为L-AN32全损耗系统用油,油温40~80℃,板面出油温度≤120℃(冷却时间5mm/min)。球板淬火后应回火,回火温度180~220℃。
一副光球板由固定板和转动板组成,固定板较转动板磨损严重而先行损坏。为协调两板的使用寿命,要求固定板较转动板硬度高2~3HRC。对加工大钢球(φ15mm以上)的光球板,要求有较高的韧性,硬度应低些,以防止球板工作中掉块或断裂。与此相反,加工中小钢球(﹤φ15mm)的光球板,硬度要求高一些,以提高光球板的使用寿命。因此,光球板淬火后的回火温度应择向选取。加工大钢球的转动光球板用200℃回火,加工大钢球的固定光球板用180℃回火。加工中小钢球的转动光球板用180℃回火,加工中小钢球的固定光球板用160℃回火。回火时间≥4h,回火后空冷。
光球板淬火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为防止球板加热产生变形,炉底板应平整,球板间垫块要等厚,各支点受力均匀。
(2)淬火时冷却油应用压缩空气搅拌,防止在球板面形成油气膜,影响冷却。球板入油后应上下移动并转动,使球板冷却均匀,严防球板冷却时局部露出油面。
(3)为防止有筋固定光球板在淬火时产生裂纹和断裂,淬火后应及时回火。
(4)限制装炉量,防止最后出炉淬火的球板在炉内保温时间过长,产生同炉加热的球板淬回火后硬度不均匀。
附表系用RT-75-9台车电阻炉,一炉装8块同形状的光球板,加热保温后每次出炉两块球板淬火,油冷时间20min。首末淬火的球板在炉内保温时间相差近1.5h。回火后的硬度变化见附表,首末淬火的光球板淬火硬度基本相同,但回火后硬度变化不同。先淬火的球板回火后硬度下降,最后淬火的球板回火后硬度升高。这是因为球板在回火时有两种作用,一是从马氏体中析出渗碳体,使马氏体正方度降低,硬度下降;二是残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硬度升高。先淬火的球板在炉内保温时间短,残留奥氏体量少,回火后硬度下降大于硬度的提高,结果显示硬度下降。最后淬火的球板,在炉内保温时间长,残留奥氏体量相对较多,回火后硬度的提高大于硬度的下降,结果显示硬度提高。
为防止上述现象产生,应尽量减少同炉光球板在炉内保温时间的差异。减少装炉量或增加每次淬火的球板数量,可以减少同炉球板在炉内保温时间的差异,但后者需考虑淬火冷却系统的承受能力。
铬钼铜低合金灰铸铁光球板,因几何尺寸大,不便使用洛氏硬度计测量,大都用里氏硬度计测量,并转换成HRC值。为确切了解光球板淬火后的硬度及其淬透性,对成品光球板切取了大量试样进行硬度测量。
经统计,硬度≥58HRC的点,C4543板有1个,C1347板3个,G1101180板12个。分别占各测试点1.6%、5.6%、14%。各板测试点的最高硬度与其最低硬度之差:C4543板为9HRC,C1347板为8HRC,G1101180板为12HRC,说明球板铸态组织不均匀。各板硬度总平均值:C4543板为54.08HRC,C1347板为54.42HRC,G1101180板为55.10HRC。说明光球板淬火后的硬度应为54~55HRC。这与国内外许多光球板所要求的硬度上限相符合,不同厂家生产的光球板硬度一般在52~54HRC之间。因此,铬钼铜低合金灰铸铁光球板淬火后的硬度应≤55HRC。
一般各企业光球板的出厂硬度(都用里氏硬度计HLD测量)都比其取样用洛式硬度计所测硬度高5~6HRC。因此,光球板的出厂硬度减去5~6HRC,则为该板确切的洛氏硬度值。成品光球板的厚度大都为100mm。经测量板面硬度与板厚50mm处的硬度基本相同,说明该成分的光球板淬透深度在50mm以上,完全能满足光球板的使用要求。
回火后硬度变化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