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
[摘 要]本文从井上靖创作小说《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个人的西域想象出发,介绍了有关小说《敦煌》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关键词]《敦煌》;井上靖;影响
一、历史和文化成就的西域想象
五六十年代的日本,由于战后社会的创伤和动荡,日本作家较为关注日本的现实问题,加上中日两国也未实现关系正常化,中日交流有种种不便,日本作家大都对中国不太关注,所以写中国题材作品的人很少,而且只限于在战争题材中涉及中国,以中国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只限于游记散文之类,井上靖是战后日本文学中第一个写中国历史题材的作家,可以称得上是这方面的开拓者,他创作颇丰,并多次获得日本纯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奖项。井上靖的小说与日本战后文学的发展息息相关,战后的日本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日本文坛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大众化倾向,大众文学开始逐渐登入纯文学的大雅之堂,出现大众文学与纯文学竞争的嬗变,井上靖即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竞争中崛起。他的小说适应了新的时代和文学发展的需要,因而得到文坛的承认,受到读者的欢迎,被日本的文艺批评家称作“中间小说”。《敦煌》这部小说发表于1959年,是井上靖西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是相关历史与作者想象相结合的产物。
长期以来,日本都把中国的丝绸之路当作遥远的梦,西域对井上靖而言就是“未知、梦、迷、冒险之类的东西”。在小说《敦煌》发表之时,井上靖从没来过中国敦煌,知道1977年,才有机会来敦煌,他在《我的西域记行》中写到:“这次旅行对我来说是毕生难忘的事,我终于回到了我书中所熟悉的地方,重登自己好几部小说中的舞台。”
可以说,这部小说既是他适应当时日本国内文学发展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自己的逐梦之作,整部小说洋溢着作者本人的热烈感情和极大兴趣,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想象和美好祝愿。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君主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这段话是真实的,历史上存在的一个文献中的话,井上靖就是从这段话去虚构想象出整个沙漠中的忠诚与爱情的种种的繁华而复杂的故事。
二、有关《敦煌》
小说《敦煌》的背景为中国宋代,以相关的历史事件为基础,伴随主人公赵行德的遭遇展开情节,本来参加科举考试的赵兴德,因睡过头错过考试,游离于街头偶然得到所救女子的生辰布条,对西夏文字产生兴趣便决定去西夏学习这种文字,阴差阳错加入西夏的汉人军队,又在战争中开始了与所救另一名王女和汉人部队首领及西夏王之间的的爱恨情仇纠葛,最后万念俱灰,埋头佛经,并成功拯救大批佛经于敦煌洞窟。作者在这些简单的故事情节中穿插有关历史知识,对不确定的历史进行充分想象,像宋代首都开封混合多民族人群的街道场景,战争中的厮杀混乱场面,以及后来战火中运送佛经到洞窟埋藏的构想,所有这些构成了一部独具特色的西域小说。
这部小说讲历史与虚构融合一体,兼具细腻与粗犷之美,全书洋溢一种穿越历史隧道的虚无浪漫之感;人物设置中既有西夏王、敦煌太守等历史真实人物,又有赵兴德、西夏汉军头领朱王礼、奸诈商人尉迟光等虚构人物,(举例场景描写的细腻和粗犷),从宋朝都城到兴庆到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最后到沙州(敦煌),一路黄沙漫漫、历史沧桑,人物命运也颠沛流离、生命转瞬即逝,唯有强大精神财产得以保存流传,这一切是多么的凋零虚无。
《敦煌》涉及到的人物不多,主次区分后就更是人物稀少了,然而在这些零零散散的人物身上却折射着作者的思想。主人公赵兴德似乎是在代替作者本人游历他向往已久的西域,他的经历和遭遇都包含着作者的期待和希望,他眼中所见是作者想要看到的,他的行为方式也体现作者的思想,尤其是在小说最后一部分,他拯救佛经的举动,真真切切地体现作者本人对宝贵的经卷的怜惜和爱护。另外,在西夏女子的坚强不屈、回鹘男子的残忍凶恶、西夏王的英明睿智、朱王礼的情义双馨、尉迟光的狡诈狠毒、敦煌太守的懦弱怕事,这些人物及其性格的刻画中也多少体现了作者的印象和想象。
三、一人的想象带动无数人的追逐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历史小说,它是真的可以改变历史的,它们的出版,会推动大家对于某一段历史的认识,然后投入那段历史的追索之中,然后又使得这种种的对历史的认识和发掘的行动构成了历史本身。《敦煌》就是这样一本小说,它出自于井上靖这位作家对敦煌的狂热,在小说的影响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日合作拍了一套重要的纪录片《丝绸之路》,引起了很多人对丝绸之路的兴趣,大家都想去河西走廊的敦煌看看丝路的样子。若论故事情节构造发展,《敦煌》可能是部勉强的小说,但它的影响并不在于此,所以对它这方面的不足,文学界是包容的。它的最大作用是向战后日本的社会打开一道认识中国的门,满足了大家对于中国的好奇心,激发了读者对于中国西域古丝绸之路的兴趣。井上靖的西域题材历史小说,笔法深幽古朴,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井上靖的一本小说的序言中,作家王蒙写道:“他写得深沉、细腻、富有真实感,娓娓动人,同时他又写得相当‘平淡,不慌不忙、不露声色、不加夸张修饰、不玩弄任何技巧地表达出人生中许多撕裂人的心肝的痛苦。作品中表达出一种悲天悯人的心肠,一种超越了最初的情感波澜的宁静,一种饱经沧桑的对历史、社会、人生的俯视,一种什么都告诉了你的直截了当同时什么也没有告诉你的彬彬有礼。他的风格很独特,很有味儿。”[]用这段话来形容井上靖的《敦煌》再合适不过了,或许大众读者就是被这种平淡和宁静打动,被饱经沧桑的历史叙述所感召,才引发了敦煌热。
参考文献:
[1]王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吴永福.论井上靖战后初期的崛起[J].天津师大学报,1987年第6期.
[3]曹沧晔.论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4]井上靖.敦煌[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