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乾+霍庆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如今,农村基层党组织正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贵州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坚强保障。
“如今农村好风光,党的政策放光芒;他为群众办实事,多年不用上余粮。”来自贵定县昌明镇的布依族山歌手自编小曲表达心声。
贵州省大力推进农村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群众离不开的“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坚强保证。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
绿油油的梯田层层环绕村寨,古香古色的吊脚楼点缀在青山绿水间,满林的杨梅透红清亮更是诱人,夏末秋初的雷山县望丰乡公统村风景如画。
这里曾是有名的“荒山多、缺水多、草房多、贫困多”的“四多”村庄。今昔对比,公统村村民们说:“这得归功于王支书”。
村党支部书记王增世说:“村看村,户看户,老百姓看的是我们党员和干部。”
推动农村加快发展,老百姓看的就是党员干部,基层党员干部的根子必须硬、素质必须高、观念必须新、带动力必须强。近年来,贵州把巩固农村执政基础、推进农村同步小康作为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制定出台了“领头雁工程19条”,从村里文化高、威望高和致富能力强的人才中选拔了一批“小康村书记”、“小康村主任”,成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大兴说:“农村干部只有懂得农村政策,服务农村才有资本。这些年出台的政策条款比较多,老百姓记不住。这就要求我们要勤动脑、多学习,再对政策内容进行提炼,翻译成简单易懂的‘土腔土调,让群众一听就明白,一看就清楚,一想就懂得。”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这是记者在基层采访听到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湄潭县核桃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廷明介绍说,以前村民找村党支部就一个目的,要钱要粮;如今,村子有了强健的党支部和知农情、懂民心的党员干部,村民找党支部更多的是找发展的路子。
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党员干部对脚下的土地有感情,做事有激情,从城里来的“第一书记”则给农村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新的发展思路。
贵阳市对村党组织进行分析排查,对存在一定问题的“问题村”、“矛盾村”、“发展滞后村”,从市县乡三级机关选派220名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担任220个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任期内村党组织工作实现整顿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晋位升级。
铜仁市在推进“城乡支部联建”过程中,选派机关干部挂任联建村党支部副书记,挂牌成立联合党支部,把城区党组织的政治、组织优势向农村党组织输送,将城区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等“嫁接”到农村基层组织,充分整合部门资源,着力解决村级班子不团结、信息不畅、思路不清、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黔西南州选派州四大班子领导和州直单位“一把手”,下到全州138个乡(镇、街道)担任“党(工)委名誉书记”,参与指导基层党建工作,引导乡镇党委书记转变观念、开拓视野、提高境界,强化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
走家串户、促膝谈心、真抓实管,一声声询问问尽群众的困难疾苦,一趟趟走访访遍村寨的角角落落,一件件实事办到了紧要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展现,干群“连心网”越结越密。
“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我带头先干,群众看到了,就会跟着干。”谈到带头种植,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喜凯村党支部书记龙道良说。
为了消除群众顾虑,他第一个扛起锄头,不顾妻子的阻拦,率先在自家地里种上了1650株柑橘,党员潘国昌也在自家地里种了870株,接着,村“两委”的其他党员也相继在自家地里种起了柑橘。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3万多株柑橘已硕果满枝,户均增收3000多元。“1斤柑橘2元钱,每年能赚四五千元,比单种包谷划算多了。”村民潘小顺说。
“一人富裕不算富裕,大家都富了,那才是真正的富裕。”喜凯村的变化仅仅是贵州基层党组织助推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核心在服务,重点在建设,根本在群众满意,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如今,贵州各级党组织围绕服务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鼓励和引导党员创业带富,组织和发动群众发展规模化种植,正兴起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热潮。
遵义县龙坪镇贵藤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定期组织168名社员、党员谈经验、讲方法,交流种植技术,激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
毕节市支持村党组织大胆探索“公司+村党支部+基地+农户”、“企业+村级组织+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服务能力。
一产业一支部,一链条一小组。铜仁市支持、鼓励党员带头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有1.8万多名党员集聚在产业链上、有1338个专业合作社由党组织或党员领办,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黔东南州积极引导村“两委”盘活各类资源,开展村办产业或企业试点,探索股份式扶贫,把国家财政投入的资金、项目作为村集体经济股份,进入的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参与分红,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州村集体领办产业487个,年产值6200多万元;村集体自办和合办企业58家,年产值6.5亿元。
黔南州实施“185农业产业化”工程,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明确党员示范户2691户,党员创业实施项目1172个,涉及资金1.74亿元,带动3.2万多户群众创业致富,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让基层服务“落地生根”
“现在农村多功能信息服务站已经成为村民‘取经的重要场所,也是发布村里旅游信息的重要平台。”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党支部书记花全说,农村多功能信息服务站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跳板,让全村人都感受到信息畅通带来的好处。
贵州各级党组织以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为农村基层组织搞好“五个服务”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提高服务效果和质量。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最需要“落地生根”。毕节市推进全市1476个农村远程教育站点和14个农村党员教育短期实训基地提质扩能、优化升级,为党员群众提供学习教育、技能培训、信息发布、网络营销等服务,目前已有440个站点完成达标升级。
“服务送到家门口,我们是又高兴,又满意。”这是农村群众说得最多的话。遵义市依托五级服务网络创建党务政务一号通——“‘12343服务千万家”平台,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等形式,完成政策法律咨询、行政审批、医疗救助、诉求反映等事项,有效降低群众办事成本。
黔西南州建立“乡村流动服务站”,组织村干部、驻村干部、窗口部门、涉农部门等在乡(镇)和村便民利民服务中心或场坝定点集中为群众办事,将服务平台前移,让服务窗口流动起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高效、直接、快捷的服务。
贵安新区开展“党员亮身份活动”,建立“党员先锋岗”、制作印有村民小组党员和村“两委”干部电话的“亲情卡”,发放到每家每户,方便群众找到村干部和党员协调解决所反映问题,有效缩短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干部。”玉屏自治县以村民组为单位手工绘制了700余幅“村民居住地图”。在每张地图上,都清楚标注上每户村民的户主姓名,知晓村民居住位置,达到更方便、更快捷地联系村民,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
安顺市驻村工作组每周明确1~2天为“群众接访日”,实行“一线接访”。广泛推行村干部坐班制,每村每天均有1~2名村干部轮流值班,有效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
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谋一方发展、建一方文明、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和谐,这才是彰显基层党建的魅力所在。大山深处的贵州正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在同步小康的道路上奋勇向前。(作者单位:省委组织部组织处 责任编辑/姚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