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波
学校的发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规模的扩张,二是内涵的积淀。规模的发展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自觉的、丰厚的内涵发展为支撑,那么,学校的发展就有可能流于浅表。
这些年,学校在内涵发展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见到了一些成效。
一、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最核心的要素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在学校内涵发展中,教师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大楼”,超过“名校长”。
1.培训入手,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在现行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下,校长是无法选择教师的。校长的责任和使命是“就现有的扑克牌,打好打赢”。这些年,学校着眼教师队伍的发展,通过教师全员培训,力图使“差牌”变成“中牌”,使“中牌”变成“好牌”。近五年时间学校有300多人次接受各种培训,先后派遣教师到北京、上海、海拉尔、牙克石、赤峰、通辽等地进行学习,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回来后把学习到的经验通过考察汇报和上示范课的形式传递给每一位教师,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全体教师的能力、素质和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如:为加强音美课程的教学力量,2011年,学校派郭丽梅老师远赴吉林延边专程学习朝鲜族舞蹈——长鼓舞,并购置民族服装及乐器。为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学校多次派王宝辉、吕振友老师到呼和浩特市学习信息化管理及教育,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儿童青少年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内蒙古地区决赛中,赵冬颖、刘佳林等9名学生荣获全区总决赛优秀奖;原八年级十二班学生徐强获得自治区级决赛三等奖、国家级优秀奖;在此次活动中吕振友、王宝辉两位教师荣获全国、全区优秀指导教师奖;学校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学会、内蒙古自治区电化教育馆评为优秀组织学校。
2.校际交流,拓展横向联系
2012年,学校为了加强内涵发展提升,全面提高教师素养,加强校际之间合作与交流,在呼伦贝尔市教育研修学院丁金亭副院长指导和倡议下与海拉尔五中、满洲里五中、牙克石二中、扎兰屯四中等七所学校联谊,加强呼伦贝尔市初级中学各兄弟学校之间的联系, 交流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和经验,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密切合作,为促进呼伦贝尔市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贡献。
2012年7月11日七所学校校长在海拉尔五中召开会议,制定章程,规定每学期都要进行教学交流与研讨。 9月21日在满洲里五中进行了数学学科的研讨交流活动;2013年5月,在额尔古纳市进行了政史学科的研讨交流;2013年9月27~28日,呼伦贝尔市七校教学教研联谊第四次会议在我校举行。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开展区域研讨,助力艺术教育。”作为承办单位,我校分别呈现了两节各具特点的美术课和音乐课。七校联谊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联谊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作用。校际联谊活动为学校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七所学校架起了一座教与学的友谊桥梁。
3.关注原生态课堂,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原生态课堂最能反映教学的真相,学校努力营造不打招呼、直接推门听课的氛围。推门听课坚持“一听、二看、三评、四跟进”的原则。“一听”即听教师常态下的教学情况。“二看”即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是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习惯的绝佳时机。“三评”即听课后要进行评课,即双方在一起以平等协商的态度,以促进教师改进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为目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好的做法及时总结,然后在校内推广;不足的地方及时修正,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四跟进”即在听课后不久再次听课,督促教师自我完善。
二、细化过程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实施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常规——过程——细节”可以说是当前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最实在、最有效的法宝。为此,我们要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把教学管理工作落在实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没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工作如何抓,教学质量又如何能提高呢?因此, 我们重视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创新,努力建设科学、高效、民主、规范的管理体系。为规范教师上课行为,我们实行了候课制和课堂管理制度;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们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为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公平、公正、公开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制定了《教学工作量化考核细则》等一系列教学常规管理文件。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学校形成独特的、全面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我们将各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各项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依,使学校各项管理进一步做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
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实践中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不加以关注,往往能影响教与学的效果。以前学生抄袭作业现象严重(看似常事、小事,实际体现学生学习品行),为杜绝此现象我校采取的措施是:(1)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有目的性,分层留作业,要精选、精练,减轻学生负担;(2)按时收取作业,及时批改,要有鼓励性评语;(3)各班要建立学习小组以强带弱,小组内或组与组之间监督、评比,营造“不完成作业、抄袭作业可耻”的氛围;(4)调动家长予以配合,每天对学生作业检查签字;(5)继续推行绿卡鼓励赏识教育。通过以上措施学生抄作业现象明显减少,学生成绩提高。有人说:“把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我觉得只有把一件件小事做好才能成就大事。
三、深入课题研究,丰富教学内涵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何解决课堂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科研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推进学校发展的动力,把兴校之策建立在教育科研上,引领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科研,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全员参与。
2012年是阿荣旗“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年”,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012年5月学校参加了中国教育协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因成绩突出被授予“全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地”荣誉称号;2012年8月,学校在中国教育科研学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学成果全国评选”活动中荣获2012年度“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董艳华老师的自治区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以批改促训练的研究》已于 2012年8月正式结题。《朗诵经典诗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已被中国教育学会总课题组批准立项,现正在研究实施阶段。董月辉老师的《农村中学生生活化英语词汇学习的研究》、孙景慧老师的《农村初中语文“双积累教学”的研究》和《通过课外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这三个课题已被列入自治区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已批准立项,现正在研究实施阶段。
四、传承经典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经典文化的熏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应只属于课堂,只属于口诵,更要营造一汪沐浴灵魂的深潭,让人沉醉其中,使人不住地去咀嚼、去品味,在无声的滋润中成为性情通达、才智清明的人。
2011年3月,阿荣旗第四中学为响应全旗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实行了晨读午诵,教师每周五利用道德讲堂诵读古典名著。两年时间,师生们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在,学校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已成为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的最佳途径。
阿荣旗第四中学的校园浸润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华,润物无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间包含了多少历经沧桑积淀下来的人生道理!它们时刻提醒着学子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我,胸怀祖国,走向世界。这里的一字一句,一句一段,无不涵盖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和治校品位。学生置身其间,时刻感受着诗意的熏陶、人生的启迪、精神的激励。学校在新教学楼、实验楼走廊悬挂名人名言,师生置身其间,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行为得到规范,心灵受到陶冶,素质不断提高,真正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格局。
各班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写的名言佳句丰富橱窗内容。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教室都开辟诗园,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词硬笔书法展、有读后感等等。
阿荣旗第四中学在“阳光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了“阳光”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本课的开发,在经典的诵读内容和诵读策略的研究上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国家级课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和《朗诵经典诗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的子课题,中国教育学会总课题组已经批准立项,现正在实施阶段。由于这两个课题的成功立项,中国教育学会于2012年5月授予我校“全国学校文化建设基地”。在校本研究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持续、深入地研究,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和推广诵读经典美文,并创编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经典伴我成长》,真正让经典诵读走进课堂,努力营造书香校园,塑造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我们相信在这样的文化氛围濡染下的师生,一定是有内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