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廖潇莎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测算,截至2013年9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0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4%。
“全球网民的四分之一,在中国!”这组数据无疑又一次强调了这个结论。
庞大的网民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网络访问量,也隐藏着层出不穷的网络问题。一个便捷、安全、稳定的网络,是网民的期望。然而,如何满足网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提供更有保障的互联网基础资源服务?这也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思考的问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位于中关村南四街。车水马龙的中关村,提到这条街,不少人都流露出茫然的表情,就像坐落在这条街深处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也鲜为人知一样。大隐隐于市。究竟是怎样的力量支撑它在喧嚣中扎根,然后一枝一叶地伸展出庇护中国互联网的绿荫呢?
唯有走近,方能细观。
“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是羊肠小道走出来的。”
——胡启恒院士
“你要想挣钱就出去,如果想做事,我建议你能够留下。”
直到现在,已经担任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以及互联网域名管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的李晓东研究员还对这句话颇为感慨。而这句话,是他的老师——中国科研信息化和中国互联网重要的开创者之一、原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阎保平研究员在李晓东博士毕业时对他讲的。
“做事”,这是李晓东留下的原因,也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性格。
1997年6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中科院软件园宣布成立。从此,在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者、运行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它要负责国家网络基础资源的运行管理和服务,承担国家网络基础资源的技术研发并保障安全,开展互联网发展研究并提供咨询,促进全球互联网开放合作和技术交流。它的目标是成为“专业·责任·服务”的世界一流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其实,在CNNIC成立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人为中国互联网事业做了很多工作。这些工作,为CNNIC的成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如李晓东所言,虽然CNNIC的官方年龄只有16岁,真正的历史,却在年龄之外。
这里,曾经建设了我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互联网连接。
这里,曾经完成了我国第一台路由器的研制和部署。
这里,曾经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国家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
…………
这里,见证了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诸多大事,又推动着中国互联网事业的新纪元。
今日,
这里,研制了全系列的自主知识产权域名服务软硬件。
这里,建设了互联网国际组织ICANN全球第一个国际合作中心。
这里,筹建了互联网基础资源方面的唯一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羊肠小道也能变成阳关大路。只是,这中间需要无数个梦想作为催化剂。
有一个故事一直在李晓东的记忆里。中科院研究员、山东人、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的得意弟子郭永怀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回京途中因大雾飞机失事,清理飞机失事现场时,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身体保护热核导弹项目试验数据,任由遗体烧焦而资料终是无损。“科学追求、民族大义、英雄情怀,这是一代人的精神,他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心里放在第一位的永远不是‘小我’,而是‘大我’,他们以国家的事业作为自己的梦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在CNNIC落地生根,一代代传承,成为这里的文化和灵魂,类似的故事也总在上演。
李晓东还记得,早年的中科院软件园只有寥寥几栋楼,园区2号楼前有两株玉兰,一到春天,便开得一树灿烂的花。那些忙碌于中国互联网事业的人们,常常会疏忽了年光流转,只有看到玉兰花开时,才会真切地感觉到,一年又过去了。玉兰花谢了又开,不知不觉就是十几年,在一批批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曾经偏于一隅的CNNIC也早已不是旧日模样。
“域名管理权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互联网上国家的主权。”——联合国信息峰会
2010年6月,“.中国/中國”写入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ICANN) 根服务器。2012年6月,“.中国/中國”正式向自然人开放。从入根那天开始,就意味着“中国科学院.中国”等中文访问可以正式使用,但为何入根,依然有许多人不理解。
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就会发现,即使是访问阿里巴巴、新浪、华军、盛大……这样的门户网站,不少人仍然是先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中文,然后再在其中点击进入。可见,对于占据全球网民四分之一比重的中文网民群体来说,英文记忆并非是最好的选择,只不过是在英文环境中逐渐适应下来而已。如果可以在地址栏中直接输入中文就能进行访问呢?是不是既可以摆脱对搜索引擎的依赖,又能节约时间?众所周知,计算机的“眼睛”并非天生就能识别英文字母,它只能识别出0和1,所有要进入的内容都需要经过技术转化。既然英文能做到如此的技术支撑,那中文呢?
撇开技术问题,域名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2005年,在突尼斯召开的联合国信息社会峰会的一次决议中曾写道:“域名管理权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互联网上国家的主权。”
看似简单的域名,却事关网络的话语权、国家的安全甚至国家的主权。那么,当一个国家重要网站的域名被人破解之后,将直接损害国家安全,间接危及国家主权,这绝不是骇人听闻。“互联网上唯一具有国家标识的就是国家域名。美国是.us,英国是.uk,日本是.j p,韩国是.k r,代表中国就是.cn。”谈到这里,李晓东有些无奈,“直到现在,中国网民中都未必每个都明白.c n是国家域名,反而会有人因‘.c om.c n’的表达方式误以为只是二级域名。如果换成“.中国”,其中的内涵恐怕就无人不知了。“.中国”的出现不是画蛇添足,是在向世界宣告我们的信息主权,如果这种宣告只能用英文表示,未免美中不足。”
面对社会上的不同声音,李晓东表示“.中国/中國”的出现不是要取代什么,而是在为使用中文的网民群体带来一个新的选择,让他们的互联网访问更便捷。使用中文域名和中文邮件地址为代表的中文互联网,可以扫清全球华人上网的语言障碍,搬开中文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绊脚石。“你能告诉我海底捞的英文是什么吗?瑞蚨祥又怎么翻译?”他的反问令记者无言以对,不得不承认,任何英文翻译都无法形象地表示出“瑞蚨祥”等的内涵,甚至使原品牌价值大打折扣。中文域名的出现,无疑解开了这场尴尬。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个性与魅力的传承,才是其不会泯然众人的重要因素。“和而不同”的发展大道上,我们迈向国际前沿,却也要清醒地知道“我是谁”。
医护人员不足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加之新技术、新设备在医疗上的广泛应用,使护士的工作量急剧上升,对于已经成家的护理人员,不仅要好好工作,还要兼顾家庭,一旦其中一方出现问题,便会自然而然的加重心理负担。据调查,主诉身心疲惫的护士越来越多,多数护士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焦虑、内分泌失调等。
“第一夫人出巡,就算穿国际名牌也不会落人口舌,但当她坚持穿上中国自主品牌的服装,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李晓东认为,这就是国人潜意识中对民族和自我的认同。当这种认同拓展到网络上,所引发的效应其实大同小异。多年来,他和同事们频繁游走于欧洲各国时发现,在那些国家的大街上,留在广告牌上的网址往往以本国国家域名为后缀,而不是我们更熟悉的.com,“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国家域名。”对比之下,他更坚定了为国人提供中文域名技术支撑的信念,“要别人愿意去用,首先得让他觉得值得选。”自中文域名开放以来,注册量已达到几十万,这个数字在中国6亿多网民规模下实在渺小,但随着注册量的增大,会逐渐影响到用户的习惯。
李晓东曾担任国际互联网标准机构IETF电子邮件地址国际化标准工作组联席主席,组织推动了相关国际技术标准的出台,该技术标准可以支持包括中文、阿拉伯文、日文等等文字的电子邮件地址。2012年6月19日,中国互联网的奠基人之一钱华林研究员使用多语种电子邮箱地址“钱华林@中科院.中国”发出了首封跨越全球的国际化多语种邮箱电子邮件。还是那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中文有望成为全球互联网第一大语言。用李晓东的话说,当中文在互联网内容上的比重越来越高,域名中文化和邮件中文化也是必需之举。一项技术最终流行需要时间,现在看来,不少人认为中文域名前景堪忧,但他相信,随着中国实力的强大,未来的世界会记住“.中国”。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礼记·中庸》
2010年6月,“.中国/中國”入根,世界看得见。
此前十年,CNNIC的努力,却鲜为人知。
李晓东第一次接到这个任务,是在1999年初。他记得很清楚:2001年3月,当CNNIC技术人员第一次远赴美国参加第48届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会议时,没有一个外国专家愿意耐心倾听CNNIC技术小组对中文域名价值的阐释。
“做中文域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简繁体等效问题。”李晓东说,“一般来说,大陆使用简体字,港澳台乃至海外华人多使用繁体字。我们知道简繁体所指的内容是相同的,但技术支撑上却没有这么容易。”
为此,CNNIC集中了两岸四地的十几位学者,集中攻关,先后主导推出《中日韩多语种域名注册标准》《中文域名注册和管理标准》等,将“.中国”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的技术难题或国际标准问题逐一化解。
他们的工作也逐渐获得了国际的尊重,2008年6月27日,ICANN理事会一致表决通过了“允许使用中文等其它语言作为互联网顶级域字符”的决议。CNNIC也在随后表示,在“.中国”域名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之日,所有“中文.CN”域名的注册用户,将自动获得对应的“中文.中国”域名,无需用户另行申请注册;在“.中国”域名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后,所有自动获得的“中文.中国”域名,将全部同步升级至“中国域名”全球根域名系统注册库,实现全球互联网的访问。2009年11月16日,CNNIC代表中国正式向ICANN提交了“.中国”域名国际申请。
十年辛苦不足道,对中文域名的价值,他们也完成了从懵懂到深刻的理解。自古以来,中国的大一统梦想中,“书同文”就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字是一种‘亲缘’。当用户使用中文域名访问时,如果输入简体字和繁体字得到的是不同的结果,即使现在人们还认为繁简体所指相同,但长此以往,这种‘所指相同’的信念就真的不会动摇吗?当文化承载的载体都动摇了,还怎么谈文化认同?”这似乎也是当时技术团队的共同想法,在这个项目中,两岸四地的学者在一起,他们讲同样的话,但写不同的文字,他们希望搭建一个桥梁,在互联网上实现另一种形式的“书同文”梦想。
然而,好事多磨,说好的“入根快车道”并没有那么完满。临门一脚时,他们又开始面对新的问题:ICANN只同意批准简体域名入根。
“我们必须统一一个声音。因为15%的中文查询是用繁体的,如果不能实现繁简体等效,在全球中文域名使用时,就会出现15%的失败率,导致用户对中国的域名系统失去信任。”
没有谁愿意自己十年心血付诸东流。李晓东临危受命,先后前往肯尼亚和美国,参加ICANN会议,并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接洽。两个星期的短兵相接,终于出现了转机。之后连续几个月的外交斡旋至今让李晓东回想起来仍感慨万千。
2010年6月25日当地时间上午11时,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38届ICANN年会上,ICANN理事会通过表决,“.中国”域名入根国际申请完成所有评审环节。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中文顶级域名,正式纳入全球互联网根域名体系。ICANN会议主席甚至表示,这项“继互联网40年前发明以来最大的技术变革”,不只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历史时刻,也不只是美国管理机构的历史时刻,也是全球互联网的历史时刻,将为更多非拉丁文语言迈入国际互联网域名体系树立良好的榜样,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听到最终结果,时任CNNIC主任毛伟以及华人社群友人从座位上都跳了起来欢呼,李晓东却和一位华人朋友抱头痛哭。兴奋、委屈、压力,所有情绪都在这一刻释放。然而,时光回溯,他,他们还会选择同样地走过。
2009年5月4日,李晓东荣获中国青年的最高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作为互联网领域唯一获奖者,此刻自他开始域名技术研究工作恰过去了十年。
“我们的目标是搭起一座国际桥梁,加强中国和世界的相互了解,让中国在下一个阶段仍然能够平稳地迈向世界舞台。”
——CNNIC执行主任李晓东
2014年,中国将迎来互联网发展20周年。这意味着中国互联网从萌芽期开始步入成熟期。在这个新的阶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将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呢?作为CNNIC新任执行主任,李晓东也有他的考量。
“随着未来互联网发展脚步的加快,互联网用户也会越来越多,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必然会不断涌现新的产品和概念。在这种应接不暇的环境中,如何去保障中国互联网的安全和稳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然,这也是筹建国家域名安全中心和域名管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重要原因。李晓东认为,这是对CNNIC莫大的考验,解决之道就是要想用户所想,提供更加友好并且适应互联网发展的产品。“譬如说,我国在互联网上实行严格的实名制审核,这个举措可以有效保障互联网使用的安全和稳定,尤其是防止钓鱼网站等。但同时,实名制的审核周期也会令不少用户反感,为此,我们极力从技术上提高审核效率,使其能在线上同步进行,既保证安全,又不会影响用户的体验。”
此外,CNNIC还要努力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将发展与管理并举,做出准确的战略判断。他们专门成立了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以期汇聚国内互联网治理研究力量,进行与国际前沿接轨、与互联网治理具体实践相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政策理论兼收并蓄的互联网治理研究,建立思想库,为国家提供建议。而提到与国际前沿接轨,CNNIC成立之初就已经十分注重这个问题,也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对接仅凭CNNIC是不够的,要充分考虑搭建国际平台。2012年以来,CNNIC继续保持与ICANN、IETF、APNIC、CDNC、IGF、ISOC、DNS-OARC、APWG、APIRA等国际互联网组织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相关会议,跟踪参与互联网相关政策的讨论,发出中国互联网社群的声音。近来,他们更是建立了战略与国际合作中心,深入帮助国际组织搭建北京合作中心,提供办公条件和合作关系,使国际机构真正走入中国,服务中国,同时,也让中国用户更加了解如何与国际合作。
记者前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时,适值ICANN高层到访。李晓东抽出时间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作为域名技术和政策的推动者,他需要经常参与国际交流并在多个互联网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2011年12月到2013年5月,他以中科院研究员身份担任互联网国际组织ICANN副总裁,一年多的管理经验不仅为其带来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同时也使其在国际交流方面的经验更加丰富。2013年3月起,受CNNIC主任黄向阳邀请和委任,李晓东回到CNNIC担任执行主任。对CNNIC来说,他是一个“老同志”,也是一位“新领导”。风雨同舟多年,他惟愿能再与CNNIC创造出中国互联网更为明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