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说理,培育思想自由市场

2014-11-25 18:05戴志勇
公务员文萃 2014年11期
关键词:周其仁自由市场华生

戴志勇

近段时间,有几场较大的论战,在社会上引起波澜。一为周其仁与华生关于土地制度的论战,周教授以15000字的长文,以“确权”、“转让权”为着眼点,回应华生的“用途和规划管治是高于所有制的”等论点;一为林毅夫以12000余字长文,与张维迎就国企改革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题目交锋;自由主义者与儒家学者关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转型”的论战,更是延续至今。

这些议题,事关人的基本财产权利与政府权力的界限,事关国人的安身立命与中国在一些“根目录”问题上将选择的路径。无一不需要明辨,却又无一可简单作答。周其仁说:“我们谁也不敢说自己能全盘掌握这些知识,惟有像小孩子拼图一般,这里一块、那里一块地‘凑,才可能有个七七八八的认识。”林毅夫说:“维迎和我的观点就内部逻辑来说都是自洽的。”后者强调了逻辑自洽的重要,前者则强调了理性的有限。

这就需要说理的双方,要对自己的“真理”有自省,对对方的观点有好奇,至少要有点耐心,听对方将他的“真理”表述清楚。这是公共讨论的基本伦理。在法治尚未成为最终裁决机制的条件下,失去这一条,个人的观点乃至信仰之争,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发展的不同意见,不是没有演变为广场约架甚至内部战争的危险。

有理不在声高。这句俗语,正体现着说理带来的高品质的思想自由市场。它诉诸人理性的力量,植根于人的尊严,从警惕“声高”这一萌芽起,就将暴力排斥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之外。

转型中国正是需要大量说理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土地、国企、财税、教育、医疗、人大、司法等诸多制度的改革重任,在一个个具体问题上,病因与对症之药是什么?究竟选择什么模式?舍实践,无以前行;舍说理,无以服人。这种说理,不仅是为参与决策者提供咨询,更重要的是,让公民们在意见不同者的辩难中,改善思考力,增强判断力。惟有决策者和公民们都愿意说理,打通说理到决策的民主机制,才有望和平解决转型中的各种问题。

(摘自《南方周末》)

猜你喜欢
周其仁自由市场华生
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坚持走中国道路
经济法与行政法关系论述
奥地利的社会住房发展研究
周其仁:垄断性国企的高利润影响我国经济竞争力
周其仁 冷静的智者
聪明人
《福尔摩斯》
我们是朋友
“信”之不行,“用”何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