冮大林++王代福
游黄鹤楼
武昌黄鹤楼在黄鹄矶上,后拖黄鹄山,俗呼为蛇山。楼有三层,画栋飞檐,倚城屹峙,面临汉江,与汉阳①晴川阁相对。余与琢堂②冒雪登焉,俯视长空,琼花③飞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壁间题咏甚多,不能记忆,但记楹对④有云:“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选自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注释]
①阳:古时山南水北称为“阳”;亦指日照多的地方。②琢堂:石琢堂,作者的好友。③琼花,又称聚八仙、蝴蝶花。忍冬科落叶或半常绿灌木。4、5月间开花,花大如盘,洁白如玉。此代指雪花。④楹对:即楹联、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子上的联语。
[读后思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后拖黄鹄山( )
②倚城屹峙( )
③浇洲渚千年芳草( )
④但见白云飞去( )
2.与“面临汉江”的“临”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临渊羡鱼
C.把酒临风 D.居高临下
3.与“余与琢堂冒雪登焉”的“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之游将自此始 B.一车炭重千余斤
C.此地空余黄鹤楼 D.虚室有余闲
4. 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A.画栋飞檐 B.纵横掀播
C.倚城屹峙 D.琼花飞舞
5.下列句子不属于“比喻”辞格的一项是________。
A.楼有三层,画栋飞檐
B.俯视长空,琼花飞舞
C.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
D.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
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是“盛酒器具”的一项是________。
A.且共倒金樽
B.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C.一樽还酹江月
D.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7.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
8.翻译下列句子。
①画栋飞檐,倚城屹峙,面临汉江,与汉阳晴川阁相对。
②俯视长空,琼花飞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
9.唐代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上表达与诗友孟浩然惜别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风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抒发浓烈乡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沈复游黄鹤楼时,兴之所至,“名利之心至此一冷”。这不禁令我们想到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抒发自己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蔑视之情、表达自己爱慕美好大自然和避世退隐高洁志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牵连 ②靠着 ③水中小块陆地 ④只
2.C(面对;ABD义同,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3.A(我;B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C 剩下;D闲暇。)
4.B“播”通“簸”,意思是“颠簸”
5.A
6.C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
7.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
8.①精致的楼阁与飞檐,倚傍江城(武汉)高耸屹立,面临长江,又与江北晴川阁相对。②遥望辽阔的天空,洁白如玉的雪花随风翻飞起舞,远远向着银色的山峰、如玉的树木,恍如置身于神仙居住之地。
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友人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②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③,犹当博学审问④,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⑥之士虽子羔原宪⑦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⑧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清·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
①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②习染:沾染上某种习气。③资:盘缠,费用。④审问:详细考究。⑤庶几:差不多。⑥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⑦子羔、原宪: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⑧丘:孔子。
[读后思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古人与稽终( )
②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③无济于天下( )
④今人可不勉乎( )
2.下列句中的“贤”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贤于材人远矣 B.亲贤臣,远小人
C.如此其贤也 D.虽子羔、原宪之贤
3.下列句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分别是( )和( )。
A.仲永之通悟 B.受之天也
C.人之为学 D.无车马之资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②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5.请给文中的画线句加上正确的标点。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6.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谈“做学问”的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读了本文后所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1.①探究,考察 ②地方(或“疆界”、“区域” ) ③有利,有好处 ④勤勉,努力
2.A(超过,胜过;BCD义同,均为“有道德、有才能”的意思)
3.A和D(均为结构助词“的”;B结构助词,被动句式的标志,无实义;C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出。)
4.①人做学问,如果不是一天天进步,那就是在一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②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5.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6.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谈“做学问”的道理:第一,要仔细并刻苦地钻研书本中的含义和其讲述的道理;第二,要与旁人交流; 第三,要出门学习并且体验,开阔视野。读过本文后,联系现实生活,我们总是体会到:一个人如果不和别人交流,只限于个人的小天地里,就会孤陋寡闻或学习效果不佳;反之,我们的思维就会因在交流中受到启发而变得越发灵活,学习效果也会相应得到提高。(意近即可)
严母训子
初,延年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①。到雒阳②,适见报囚。母大惊,便止都亭③,不肯入府。延年出至都亭谒母,母闭阁④不见。延年免冠⑤顿首⑥阁下,良久,母乃见之,因数责延年:“幸得备郡守,专治千里,不闻仁爱教化,顾乘刑罚多刑杀人,欲以立威,岂为民父母意哉!”延年服罪,重顿首谢,因自为母御,归府舍。母毕正腊,谓延年:“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遂去归郡见昆⑦弟宗人⑧复为言之后岁余果败。东海莫不贤知其母。(节选自东汉·班固《汉书·酷吏传》)
[注释]
①腊,古时每年十二月举行一次祭祀活动,称腊祭,也叫“腊”。腊祭的那天叫“腊日”。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那天举行的祭祀叫“正腊”。 ②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③都亭:秦汉时在郡县城郭附近道旁修筑的亭舍,供旅客停宿。④阁:小门、旁门。⑤免冠:脱去帽子。⑥顿首:拜时以头叩地。⑦昆:兄。⑧宗人:本家人。
[读后思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到雒阳,适见报囚( )
②延年出至都亭谒母( )
③因数责延年( )
④顾乘刑罚多刑杀人( )
2.与“顾乘刑罚多刑杀人”的“顾”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
B.足反居上,首顾居下
C.元方入门不顾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与“重顿首谢”的“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宿觉名未谢,残山今尚存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D.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4.与“因数责延年”中的虚词“因”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虎因喜,计之曰 B.因跳踉大闞
C.因自为母御 D.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到雒阳,适见报囚 B.母大惊,便止都亭
C.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
D.东海莫不贤知其母
6.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遂去归郡见昆弟宗人复为言之后岁余果败。
7.翻译下列句子。
①延年免冠顿首阁下,良久,母乃见之。
②延年服罪,重顿首谢,因自为母御,归府舍。
8.严延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严母身上闪耀着一种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9.请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悟。
[参考答案]
1.①恰好 ②拜见 ③一条条地 ④乘着、靠着
2.C(理睬;ABD义同,反而)
3.B(谢罪;A衰败,衰落;C告辞;D辞掉。)
4.D(动词,顺,顺应;ABC义同:连词,于是,就。)
5.B(A雒通“洛”;C女通“汝”;D知通“智”)
6.遂去/归郡/见昆弟宗人/复为言之/后岁余/果败。
7.①严延年在门外脱帽叩头,过了好一阵,母亲才见了他。②严延年赶忙认错,重重地叩头谢罪,于是亲自为母亲驾车,一同回郡府去。
8.严延年,人称“西汉屠伯”。是一个嗜血好杀、一意孤行,但又治理有方、孝敬母亲的封建酷吏形象。在严母身上,闪耀着中华民族仁爱、兼爱、慈爱的基本精神,也体现了儒、释、道、墨诸家的人文思想。
9.开放性问题。示例:仁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相爱更是人际和谐、团结、协作的前提,也是社会、团体、组织和谐的前提。如果人类丧失了仁爱之心,人性就会发生异化,变得邪恶可怕,那整个社会就将充满暴力和恐怖。因此,我们应该提倡仁爱和博爱,这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本质的规定。今天读此文,倡导仁爱思想,对于提升我们青少年自身的人文修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意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