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准,以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为出发点,进行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案例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有机融合有拓展型、渗入型、重装型融合模式。第二,要赋予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以旅游功能,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的现有优势,来实现旅游的功能。第三,识别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开展的各种旅游活动谱系,包括休闲旅游、科普旅游、生态旅游以及工业旅游等。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产业融合
一、产业融合理论、模式
(一)产业融合概念
自1970年以来,广播电视、通信、印刷、计算机等产业、企业之间的协同与竞争促进了新兴科技信息通信产业的产生,在学术界范围内普遍将此种经济现象称之为产业融合(Industrial Convergence)。国外对于产业融合的认识较早, Rosenberg(1963)[1]通过分析美国机械设备独立化的过程与钻孔、打磨等通用机器制造技能在众多产业的广泛应用有关,提出了“技术融合”(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的概念。Greenstein (1997) [2]从经济现象分析指出产业融合是为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Raghuram(2000) [3]从技术角度认为产业融合是数字技术允许传统的和新的通讯服务通过许多不同的网络共同传送的现象。Malhotra(2001) [4]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过去各自独立的产业,当它们的企业成为直接竞争对手时就发生了融合”。Lind(2005) [5]指出产业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边界重新界定。
国内对产业融合的概念至今尚没有统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相对狭义的概念,是从信息科技技术这个层面来进行表述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指出“产业合作和联盟、市场、技术网络平台等三个角度的融合” [6];经济学家周振华认为产业融合是在信息化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这种固定化的产业边界模糊与消失的融合现象首先出现在广播、电信、电视及出版部门[7]。相对广义的概念,马健认为在放松管制和技术进步下,产业交叉处和产业边界发生了技术方面的融合,进而导致产业边界模糊化,产业界限被重新划分[8]。吴少平指出产业融合是在整体格局分布中各相关产业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内在成长[9]。厉无畏则提出产业融合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或不同产业通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最终融合为一体,推动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逐步形成,即产生新的增长点或者全新的产业[10]。笔者阐述的产业融合,指的是不同产业间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科学技术前提下的产业融合。
(二)产业融合的理论与分类
关于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起源于马克思和马歇尔的研究,马克思关于劳动分工曾指出“一方面工场手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分工,或者进一步发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它又把过去分开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11]马歇尔对机器生产条件下的产业融合也有初步认识,指出:“当分工的精细不断增大时,名义不同的各种行业之间的分界线,有许多正在缩小而且不难越过。”[12]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随后,哈佛大学的殴丁格(Oettinger)和法国的罗尔(Nora)与敏斯(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两个词反映了“数字融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为产业融合带来了新契机。Alfonsoand Salvatore在对1999年末的电子信息行业进行研究时发现,融合相对明显产业,绩效要远远高于其他融合不明显产业[13]。
国外对于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 Porter(1985)从微观角度认为技术创新或进步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力[14];Hamel和Prahalad(1994)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政府调控政策的变化以及经济环境的改变对产业融合的影响。国内对于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产业融合的内因是人类对于需求的不断提高,所以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对最高效益的争取才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动力,当今科学技术是其发展有力催化剂,各个企业正在不断寻求发展、寻求扩张,这正是产业融合中最为主导的力量所在[15]。在外因上,全球化经济时代企业不断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寻求战略合作,打破自有企业边界,达到产业整合的目的,从而获得更有利的资源,进而探寻更加宽广发展空间[16]。所以说,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的重要主题,各国各地方政府也顺应着发展,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政策法规来促进产业融合。
对于产业融合的类型,国外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Greenstein (1997)从技术角度讲产业融合分为替代性融合和互补性融合[17];M.Pennings和Purannam(2001)从市场供需角度将产业融合分为了供给替代性融合、供给互补性融合、需求替代性融合和需求互补性融合[18]。Stieglitz(2002)的研究涵盖了技术、供需和产品三类标准,将产业融合分为技术替代性融合、技术互补性融合、产品替代性融合和产品互补性融合四种类型[19]。Alfonso和Salvatore(1998)将产业融合的路径分为技术融合、产业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20]。
国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继承和发展了国外学者的观点,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分类。周振华将产业融合分为结合型融合、替代型融合、互补型融合三种类型[21]。马健则是根据产品融合的市场效果和程度来进行的分类,分为虚假融合、部分融合、完全融合三种[22]。胡永佳从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的视角,将其分为横向融合、纵向融合和混合融合;而从产业融合的结果上可分为吸收型融合和扩展型融合[23]。李美云指出,应将产业融合类型分为三类:产业渗透式、产业延伸交叉式和产业活动重组式[24]。这种融合方式主要是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进行解散,使各价值链活动环节形成一种混沌状态的价值网,然后将原有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增值环节摘录出来,并通过新的价值通道的构建,重新整合为一条新的价值链,构筑出新型的融合型产业。因为新的产业价值链将原产业的核心价值包含其中,所以新融合的产业将原产业的特征包含其中,同时又开创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大力推进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国外对于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研究方面:Patricia Wise(2005)分析了文化产业的多样性[25]、Frank T.Rothaermel(2000)分析了文化产业的本质[26]。(2)实证研究方面:Pascale De Berranger和Mary C.R.Meldrum(2000)以小商业企业为例进行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分析[27]、Greg Hearn, Stuart Cunningham, Diego Ordonez(2004)分析了大学的文化创意产业[28]。(3)产业创意路径研究: Charles Blankson和Stavros Kalafatis(1999) [29]分析了英国邮政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路径,Sean Nixon(2004)对广告行业中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分析[30]。目前国外对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路径研究较少。
我国在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产业大致分为三大类,在外围层中明确提出包括旅游、网络、广告、娱乐、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阮仪三(2005)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应归类于新兴起的服务业范畴中,包括电子传媒业、娱乐业、出版印刷业、旅游产业[31]。张建认为都市中的创意园区具有十分大的旅游开发潜力,文化旅游产品与都市创意产业急需整合发展,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产品设计要完全利用起创意产业手段,创意产业链有许多环节都可以供旅游业使用。同时他还阐述了促进创意产业与都市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实行旅游行业、都市创意产业跨部门关联协调,并且要在创意项目中共同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从而促进创意产业向旅游产业延伸,将旅游项目中的创意含量提升,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并最终促进产业融合[32]。尹贻梅、鲁明勇研究提出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创意产业,更能够快速地改变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形式,对当地的社会大发展、经济、文化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33]。杨娇则指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将成为今后旅游产业向前发展的方向,指出两个产业的融合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并能够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更有助于旅游人才培养和需求消费的提升[34]。范清、徐虹从系统内组织的层面来看旅游产业,发现旅游产业自身具有可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特性,并且基于旅游产业融合的视角,研究了产业融合对于促进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并与障碍融合的因素结合,提出促进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和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的相关对策建议[35]。苏敏、王琳提到当前社会中,创意的重要性是旅游项目的特征之一,并提出“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人文旅游项目将飞速发展”的观点[36]。郑斌,刘家明,杨兆萍从“一站式体验”的层面思考,汇总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开发的主要模式,基于建设旅游目的地的视角提出了开发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对策[37]。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边界相对都比较模糊,因其包含了多个行业和内容,所以产业融合的方式有很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既包含了软性的文化产业,也包含高科技、高知识教育水平硬性的文化产业。正是由于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相同,都没有明显的产业外延,而且种类繁多,其核心价值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在各自的发展运作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许多不同,所以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时,其发展模式就会有多种。故根据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表现方式、理论及产业融合的分类模式,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产业融合的模式分为以下三种:拓展型、渗入型和重装型(表1)。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拓展型融合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拓展型融合模式,根据不同的发展方向,还可以再次细分为文化创意产业向旅游产业拓展融合和旅游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拓展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向旅游产业拓展融合。演出型文化消费是这种融合的代表,如张艺谋导演的“印象”系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梦回大唐》大型歌舞剧等。这些演出型节目通过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合作,利用当地独有的资源,运用富有创意的表现手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入到富有创意的旅游产品中。张艺谋的“印象”系列通过品牌号召力以及独特的创意设计,融合旅游地本身的影响力及地方特色,来寻求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因而大获成功,取得空前效果。“印象”系列满足了各类人群对高端文化消费的需求,使观众在领略恢弘场面以及壮阔自然景观,实现一次人与自然的灵魂交流,将文化艺术、创新科技与旅游完美融合,提升目的地品牌和魅力。“印象”系列各组演员已分别组成歌舞团,进行日常演出,创造了近3000个工作岗位。据了解,现在国内有20多个城市和景点排着队希望挤进“印象”系列,还有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外来客与“印象”接触[39]。因此,“印象”系列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优秀范本。
旅游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拓展融合,主要表现在赋予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等以旅游功能,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的现有优势,来实现旅游的功能,通过两大产业之间的功能互补来实现产业融合,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因其本身就是一个特殊化的、专门化的旅游景点,有些相关专业的旅游者或者爱好者非常乐于到文化创意气息浓郁的产业集聚区参观游览。从某种程度上,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景点本身和空间地域上是有重叠点的,也就是可以融合的[40]。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因前期投资大,所以如何在短期内收回成本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而将旅游功能加入其中,除了可以带来大量客流,还可以依靠聚集的人气,通过口碑营销等方式最终形成品牌效应,从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更加快速地打入市场。以北京的798艺术区为例,它是目前全国首屈一指的将旅游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拓展融合的成功案例。798艺术区由最初的废弃工厂逐步吸引中外艺术家进驻,从而形成了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无意中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宁泽群等人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41],分析了中外游客到访798的动机,其中以参观访问和观摩学习为主。这说明,798艺术区的文化氛围将旅游产业很好的融入其中。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渗入型融合模式
渗入型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化创意产业向旅游业渗入,另一种则是旅游业向文化创意产业渗入。
文化创意产业向旅游产业渗入,主要是指领头的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借助自身产品的文化内涵,以及良好的产品、广泛的爱好者等等因素,通过技术突破,冲出原有的产品边界,开发出了具有其品牌内涵的旅游景点,迪士尼乐园就是此模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米老鼠和唐老鸭这两个经典的动画角色,运用其广泛的知名度和支持度,建立迪士尼乐园,将动漫中的人物、场景融入其中,再加上高科技的游乐设备,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最适合阖家出游的理想旅游地。远离城市走进童话,从而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旅游体验。同时还将周边产品销售融入,获得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和产业附加值。
旅游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渗入,主要是指利用景点已有的知名度来发展周边的文化创意产品,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旅游景点和网络在线游戏的融合。在网络游戏中,将真实的自然景观虚拟进游戏,形成产业融合。旅游景点通过此种方式宣传推广,同时也给玩家更加真实的体验观感。北京最为突出的就是欢乐谷。欢乐谷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户外游乐园,有着众多的游乐设施及相关完备体系。因占地面积大,故将文化创意产业完美植入其中,以“金面王朝”为代表的文艺演出正是其两产业融合的最佳代表。通过欢乐谷自身的游乐园定位所吸引的大量游客,向其推荐剧场所演出的“金面王朝”,增加经济增长点,实现同一顾客群多次消费的模式,发展经济,使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有机融合,其景点功能及形态更加多元化,更加立体化。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重装型融合模式
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装型融合契机是节庆或会展等同类型活动。因这种活动可以吸引非常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从而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比如北京的奥运会,上海的世博会、丰台园博会等都是重装型的融合发展模式。在北京丰台区最为著名是“北京卢沟晓月中秋文化旅游节”。因卢沟晓月自身的优势:中国四大月景、燕京八景之一,品牌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力大。进而将其原有的产业价值链打散,提取出核心价值“月景”,从而将中秋节完美嵌入重装为“北京卢沟晓月中秋文化旅游节”。既将“卢沟晓月”自身的景点知名度提升,同时因将中国著名节日中秋节完美嵌入,提升文化内涵,从而推动了两个产业发展,并将各个活动整合重装,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提升发展空间(表2)。
这种旅游展览活动都使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很好的融合起来,既扩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提升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又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途径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共批准了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06年、2008年、2009年、2011年合计分四批),集聚数万个文化创意企业。从规模上看,入驻集聚区的企业甚多,仅“798”艺术区达450多家[42] [43] [44]。从空间视角来看,一批具有特色、不同发展模式的产业创意聚集区正在逐步形成。从历史和现代文化资源结构视角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与规划呈现出中轴线文化和两翼文化合理布局之特征。中轴线以历史文化区为核心内涵,其特色是历史文化旅游;北端是奥运体育与演艺文化;南端是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包括影视、动漫游戏及网络出版原创;左侧是中关村科技教育创新中心和石景山数字娱乐体验中心;右侧为现代艺术区和国际传媒贸易中心及三间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同时还涵盖着北京周围房山、密云、平谷等旅游文化区[45] [46] [47],布局比较合理。
这种聚集的效应让很多企业和艺术家有入驻的想法,仅2008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实现的营业收入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的50%以上,从业人数超过30万人。随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名声越来越响,前来参观游览的人越来越多,2010年仅798艺术区就吸引了超过200万人次前来参观。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产物是综合性的旅游活动形式。展望未来,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具体旅游活动谱系科分解如下[48]:
(一)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开展科普旅游和生态旅游专线
科普旅游是通过旅游地深层次开发,突出其科学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提高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的生态旅游精品项目[49]。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下,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享受、认识和保护,具有生态科教、生态科普的功能,进而形成一种特殊的专项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具有五方面的功能:一是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二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三是促进旅游地经济持续发展;四是具有生态教育功能,增强人们生态保护意识,促进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实现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跨越,并带动交通、运输、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北京园博会为例,园博会以花卉园艺的展览为旅游吸引物,积极开展了科普旅游、生态旅游等多条旅游线路,其旅游人次达到1700万。无论是对花卉园林艺术的品牌效应,还是对园林花卉产业的效应,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花卉园艺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即科普旅游或生态旅游是一种有效的融合发展途径,一方面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支撑点,另一方面延伸了花卉园艺产业链,为其发展提供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增长点。
(二)依托大型会议或展览活动开展会展旅游
会展业和旅游活动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会展旅游是伴随着各种会展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会展旅游是会展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旅游形式。会展旅游就是通过举办各类专业会议、各种国际展览会、文化体育盛事、文化科技交流以及各种交易会等会议、会展活动,而吸引游客,进而产生综合性旅游的形式。国际大型会展活动可以增强举办城市的品牌效应,提升其城市形象。北京园博会的举办为众多商贸企业提高了合作的契机和纽带,天津、河北等地的众多旅行社与丰台区的100多家景区、酒店、商场等企业合作,达成合作协议,进而推动会展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这种产业间的合作发展将会长期进行下去,正如云南昆明园博会的会后利用模式之一就是做大做强会展产业[50]。因此,依托大型展览或会议活动,开展各类会展旅游,也是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依托文化产业创意园或基地开展工业旅游
首钢作为一个百年钢铁企业,它是北京的工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它见证和记载着北京经济振兴的历史,这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在工业旅游中,生产车间和生产活动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首钢搬迁后,高炉、冷却塔、烟筒等并没有拆除,稍加改造可打造为工业旅游的文化载体。很多年轻情侣在冰冷建筑下照婚纱照,很多老人来到首钢寻找年轻时记忆。有“燕京第一下山”之称的石景山坐落在首钢主厂区西北处,山上有碧霞元君庙、元君殿等景观供人游览[51]。首钢工业旧址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建成中国著名现代钢铁工业博物馆、首都休闲娱乐中心核心功能单元、京西绿色生态屏障三大功能区[52]。终极目标不仅继续保持首钢工业旅游传统,还将首钢的开发和文化、娱乐、经济和生态相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在功能上相互依托,在资源利用上交叉共享的文化园区。首钢文化园将被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新名片。
四、结束语
根据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模式,延长产业链,模糊产业界限,寻求产业交叉点,在交叉点上探索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途径。以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契合点,不断地赋予人文艺术,并进行创意、创意影视设计制作,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艺术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运用现代化高科技营销方式、营销手段,如微电影、微信、微博等,将这种艺术美传递给人们,从而吸引众多爱好文化创意的人们前来游览,进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目的,这种融合发展已经模糊了产业间的界限,已然形成一种新的综合性的旅游形式。
参考文献
[1]Rosenberg 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1840-1910[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36,(23):414-416.
[2]Greenstein,S.,Khanna,T. W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mean?[A]. in: David B. Toffee.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C].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3]转引自郁明华,陈抗.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管理科学,2006,(2):36-38.
[4]Malhotra A. Firm strategy in converging industries: an investigation of US commercial bank responses to US Commercial-investment banking convergence [D]. Doctorial thesis of Maryland University,2001.
[5]Lind J. Ubiquitous convergence: Market redefinitions generated by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industry life cycle[R]. New York: Paper for the Druid Academy W inter Conference,2005.
[6]罗文,马如飞.产业融合的经济分析及其启示[J].科技和产业,2005,(6):59-60.
[7]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6):67-68.
[8]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78-81.
[9]吴少平.产业创新升级与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2):13-14.
[10]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4):4-6.
[11]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2-395.
[12]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朱志琴,陈良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72-275.
[13]Alfonso,G. and Salvatore.Does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mply convergence in markets?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2008.
[14]Porter, Michael E.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 Free Press,1985.
[15]聂子龙,李浩.产业融合中的企业战略思考[J].软科学,2003,(2):80-83.
[16]吴颖,刘志迎,丰志培.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J].产业经济研究,2004,(3):87-88.
[17]Greenstein,S.,Khanna,T. W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mean?[A]. in: David B. Toffee.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C].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18]Johannes M. Pennings and Phanish Purannam,Market Convergence &Firm Strategy: New Directions for Theory And Research [R].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Studies”.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20-23.SePtember 2001.
[19]Stieglitz N. Industry dynamics and types of market convergence[R].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DRUID Summit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ynamics of the New and Old Economy-who is embracing whom?” Copenhagen/Elasinore.2002:1-6
[20]Alfonso G. and Salvatore T. Does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mply convergence in market: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J] Research Policy.1998 (27)
[21]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46-53.
[22]马健.产业融合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5.
[23]胡永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68.
[24]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旅游学刊,2008,(1):17-18.
[25]Patricia Wise. Cultural policy and multipliciti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05(3) .
[26]Frank T Rothaermel. 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the Nature of Competition[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01(1) .
[27]Paschal De Beranger, Mary C.R.Meldrum.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Local Clusters to Increas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Local Cohesion: The case of Small Businesses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J].Urban Studies, 2000(9) .
[28]Greg Hearn, Stuart Cunningham, Diego Ordonez. Commercialization of knowledge in Universities[J].The Cas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2004(6) .
[29]Charles Blank son, Stavros Kalaharis. Issues of creative communication tactics and positioning strategies in the UK plastics card services industry[J].Journal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1999(6) .
[30]Sean Nixon ,Ben Crewe Pleasure at work ?Gender, Consumption and Work-based Identities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J].Consumption, Markets and Culture,2004(6) .
[31]阮仪三.论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基础[J].同济大学学报,2005,(2):39-40.
[32]张建.都市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及其整合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2009,(2):10-11.
[33]尹贻梅,鲁明勇.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张家界为例[J].旅游学刊,2009,(3):42-48.
[34]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20):101-103.
[35]徐虹,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8,(8):34-35.
[36]苏敏,王林.旅游项目发展趋势探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1):121-122.
[37]郑斌,刘家明,杨兆萍.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8,(9):61-62.
[38]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旅游学刊,2008,(1):17-18.
[39]孙祎然.从张艺谋的“印象”系列看文化品牌的打造[D].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施惟达教授,2012:16-20.
[40]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论文,导师:张凌云,2010.
[41]宁泽群,金珊.798艺术区作为北京文化旅游吸引物的考察:一个市场自发形成的视角.旅游学刊[J].2008(3):57-62.
[42]袁晓庆.逆势而上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J].科技智慧,2010(9):60.
[43]李艳杰.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学学位论文,导师:蒋三庚,2011.
[44]陈文涛.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问题的研究——北京市中小企业分析及信贷政策建议[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硕士论文,导师:张晋生,2009.
[45]许明,花建.文化发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80.
[46]韩华.城市文化创新视野下的北京文化科学发展[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11-01.
[47]郭万超.加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对策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11-01.
[48]张祖群,刘晓希,贾彤,王波.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理论、 模式与路径.张宝秀主编.北京学研究2013: 文化·产业·空间[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3:134-145.
[49]李裕红,陈怀宇.牛姆林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开发探讨[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79-83.
[50]戴光全.“大观园”的后遗症——大型会议活动“后会议效应”的调查[J].中国会展,2007,(19):26-31.
[51]黄悦,李琳.首钢旧址工业旅游研究[J].特区经济,2010(5):165.
[52]王富德,胡咏君,王利.首钢现代工业旧址旅游开发可能性探析[J].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