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晶
所谓“平民视角”,就是以普通人的立场去关注普通人生活中的情感和故事。在党员教育专题片中,采用平民化拍摄手法往往可以将典型人物塑造得更加可亲可爱,也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
在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优秀作品中,由广州市委组织部、广州市天河区委组织部联合拍摄的典型人物片《环卫班长陈淑萍》,即是运用平民视角的表现手法将一名普通劳动者的事迹表达得入情入理,让人观后既觉亲切、真实,又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细细品来,该片的平民化叙述手法我们可以从“眼”“口”“心”三个方面总结出亮点:
“眼”——关注质朴的细节。“平民视角”的运用首先体现为将着眼点放在普通人物平平淡淡的生活点滴上,透过镜头展现的是见怪不怪的朝来夕去和朴素平常的衣食住行。这类片子没有宏大的叙事范围,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简单的环境、普通的人物和平实的故事,仿佛片中自然真切的细节就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比如,专题片《环卫班长陈淑萍》没有直接提炼出主人公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奉献精神,而是将镜头悄悄对准了清晨四点钟准时响起的两个闹钟,然后接连是洗漱、炒菜、穿衣、出门等一系列主人公每天早上的固定动作,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下她一天的辛苦与忙碌。陈淑萍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每天周而复始做的同一件事情就是清扫道路。镜头多次将特写给了她清扫时使用的扫帚,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工具来衬托出人物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可贵精神。也正因将镜头对准了主人公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生活点滴,才透射出一股强大得让人无法抗拒的感人力量。
“口”——采用平实的表达方式。党教专题片要善于说出党员干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这就要求我们在制片时将表达方式平民化。在叙述故事时,摒弃华丽的语言、刻意的激赞,无论解说词的内容还是语气都要朴实自然,字字句句紧贴普通百姓的语言习惯,逻辑简单而清楚。根据内容安排,还可以通过主人公自述式表达,实实在在地“以彼之口表彼之心”。“我叫陈淑萍,是一名环卫工。我工作的路段有三座立交桥……”在《环卫班长陈淑萍》片中,开篇第一个画面便是主人公工作的环境——柏油马路,挥舞着扫把的主人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着自我介绍。没有跌宕的节奏,没有解说词串场,整部片子就是以主人公“唠家常”般的自述形式贯穿始终。这样像“身边人”讲故事一样的表达方式,将该片的风格基调设定得轻松自然,观众听着主人公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不会有任何的不适应,而是会自然而然地跟着主人公一同走进她的生活,真切体会到她的艰辛与不易。
“心”——饱蘸真挚的情感。我们追求的“平民视角”叙事,不是形而上地去有意营造“平民”观感,而是要从“心”出发,用饱含着暖意与关怀的镜头语言来表现拍摄对象的真实生活。只有设身处地地“将心比心”,从平常人的立场出发去感受平常人的情感,才能在拍摄中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升华片子的主题。观众在观看时才会在洋溢着真挚情感的氛围中感受到片子的“诚意”,并与片子的情感基调达成完美的共鸣。《环卫班长陈淑萍》一片,并不只是冷静客观地写人记事,其镜头本身更是真诚而充满关怀的,注重去聚焦主人公的“人之常情”。除了党员干部和环卫班长的工作身份以外,镜头还找到了主人公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母亲。每天清晨六点半,陈淑萍都会准时打电话回家叫儿子起床上学,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如此。为了省钱给儿子交学费,她的早饭就只是两个馒头。这是一份普通而厚重的母爱,尽管陈淑萍常因工作忙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自觉有所亏欠,但这更凸显出她的无私和忘我。“以真心易真情”,这时片中荡起的情感涟漪,一定会在观众心里漾起“同感”的波澜。
当我们把“平民视角”这一创作理念坚持成为“平民信仰”,想必,我们制作的专题片定会蕴含无尽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