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文章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指导,通过对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目的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忠实于“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下,译出更好的翻译作品。
【关键词】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目的论;翻译能力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翻译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功能逐渐增强。目前我国培养的翻译人才基本上限于英语专业学生,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被迫边缘化。然而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如果只依靠他们进行翻译活动,不但满足不了社会需要,同时很难在专业素质上有所提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
1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翻译教学都受到了冷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逐渐突显。
1.1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
目前,大部分学生甚至老师都认为英语专业才是培养翻译人才的沃土,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四、六级。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四、六级,况且翻译题在四、六级中所占比重较少,学生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另外,现行《大纲》也对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产生了影响,其中规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进一步解释为:“阅读能力是大部分学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始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译这一能力被放在了最后一位,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占第一位。大学英语课堂也就主要围绕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展开。但是学生的翻译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
1.2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方面向学生传授语言点,看重的是学生的译文。学生间没有合作和交流,师生间没有互动,因此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教学规模较大,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习作都进行点评,学生就不可能完全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利于其翻译能力的提高。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讲解语言点和翻译知识,忽视对翻译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
除了以上所述问题之外,学生作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主体,也存在着英汉双语基本功不扎实,缺乏翻译技巧等问题(张美平,2005)。
2 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的翻译理论家弗米尔(Hans J Vermeer)和赖斯(Katherine Reiss)创立的,在功能派翻译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人物诺德(Nord)提出,目的原则是翻译行为中所遵循的最高原则,即目的决定手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目的是要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对于采取何种手段进行翻译教学,各自都有不同的见解。例如肖红(2005)提出了“翻译作坊式”教学法。另外,许多国内学者把翻译目的论运用于具体的翻译实践,如:1) 基于目的论的科技论文汉英翻译策略(田小玲2009);2) 目的论三法则与药品说明书的翻译(李淑杰2008)等。以上的研究各有各的侧重点,但都把翻译目的论看作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最重要的理论。它不仅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对直译,意译进行了新的阐释。
3 目的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3.1强化翻译理论教学
现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停留在过多的关注翻译技巧这一层面上,对翻译理论的讲解非常少。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翻译理论的认识不够,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不能很好的运用理论来完成实践。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把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引入到教学活动中。目的论认为译者采用何种翻译方法是由其翻译目的决定,目的决定手段。在目的论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会从阅读译文的对象出发进行翻译活动。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译文时应该根据译文所预期的目的效果进行评价而不是仅仅就译文的参考答案来评价。这样,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翻译,而教师也会积极鼓励这种创作。由此可见,目的论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指明了方向,使师生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翻译的目的和意义。
3.2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和评价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活动,发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际作用,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显示,讲评翻译实例这种讲评式教学法效果较好。不但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原文本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监督,然后对学生的译文进行指导。目前,社会需要的是实用人才,因此,教师应在翻译教学中多搜集一些贴近社会、贴近时代的有代表性的翻译案例供学生练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3.3 增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是很了解,而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也是两种文化的交际传播。因此,教师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向学生讲授翻译理论以及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同时考虑语言点及文化差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达,雅”。
4 结语
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目的论视阈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了新的方向。改革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在目的论指导下,译出忠实于原文、表达正确的译文。同时,在教学中教师翻译理论素养和翻译实践经验也应有所提高。总之,翻译目的论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肖红,2005,翻译作坊:一种有效的翻译教学法[J].《中国英语教学》(双月刊)(3):31-36.
[2]罗选民,2002,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4):56-58.
[3]穆雷,1999,《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张春芳,2004,中国翻译教学初探[MA].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