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多发时期,如何平稳过渡并有效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一个新的契机,成为社会问题的润滑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慈善事业体制机制创新做出重大部署,全面开启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慈善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已经把慈善事业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是一项长期稳定的事业。
【关键词】
社会工作;慈善事业;关系;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多发时期,如何平稳过渡并有效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一个新的契机,成为社会问题的润滑剂,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1 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的关系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工业社会,是西方慈善事业的延续性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迅猛发展,失业、贫困等社会现象加剧,由此引发家庭、犯罪等社会问题频发。而仅依靠当时个人及宗教团体的慈善救助无法有效解决诸多社会矛盾,于是,政府和各种组织团体介入其中,有组织、体系化的慈善服务活动开始出现。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慈善人员的救助工作要求更加标准化、规划化,科学化。1893年,美国的慈善组织协会对当时慈善机构提出让接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来承担“助人”的工作,并能“以此为业”,由此,从传统慈善事业中脱离出来,社会工作开始向专业化发展。
1.1两者都有利他性的价值理念
慈善事业以利他性为价值理念,而衍生于慈善事业的社会工作同样具有利他价值主义理念。两者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人道主义精神,在自愿基础上不计较个人利益而去救助他人的行为,正是在这一共同的价值理念引导下完成的。
1.2二者有共同的救助目标和对象
两者的救助对象都是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群,为残疾人、鳏寡孤独者、处境困难者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和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两者的目标和服务范围有了不断扩大,并由物质救助逐渐转向“助人自助”,着重对受助对象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在救助功能上增加预防和发展功能,但其核心仍是救助和服务他人。
1.3二者有相同的社会功能和功用
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都以救助、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为目标,能够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维护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是两者社会作用的体现。
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关系紧密,二者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但两者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两者的基本观念不同,虽然两者都是基于利他主义而进行救助,但慈善事业是从人道和同情的角度出发,而社会工作则更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本主义;第二,两者的工作方法不同,慈善事业主要是募捐和救济,而社会工作则以系统地科学知识、专业方法和技能助人,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具有预防和发展的功能,而慈善事业仅是帮助恢复。
从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西方社会工作与善事业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西方社会工作是衍生于西方慈善事业的,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重点,在现实中如果我们寻找它们的结合点,让其优势互补,为解决社会问题更具效率。这一论述对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两者关系的概括相当精辟。
2 加强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007年党的第十七报告,称“慈善事业”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慈善事业体制机制创新做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特别提到“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全面开启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慈善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已经把慈善事业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是一项长期稳定的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2.1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越来越复杂化和多元化,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显现,社会服务、社会协调、社会救助等需求日益增加。做好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才的支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壮大发展和作用发挥,关键需要有一套管理科学、运行顺畅的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这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重点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新形势下,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首先,要创新社会工作领导格局,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管理新机制,建立领导机构,实现统筹管理与协调运行,积极培育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协会,强化社工人才的自治管理,强化宏观规划指导,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完善法规制度和政策规范,建立推动人才发展的促进机制。加强舆论宣传,树立正确导向。其次要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社会工作人才资源的能力素质,要落实培养提高的责任机制,强化培养的管理机制,打造培养提高的联动机制。第三要建立多元化的引进机制,充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超前谋划重点引进,放宽渠道多方引进,政策倾斜优先引进。最后,要建立竞争择优的选拔使用机制,促使优秀社会工作人才脱颖而出,强化平等竞争,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实行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把住选用的入口。实施多种选拔方式,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另外,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化。积极开展职业水平认定工作。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强化考评结果运用。
2.2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应相互融合、相互发展
2.2.1发挥社会工作在慈善事业领域中的作用
(1)社会工作理论对慈善事业解决实践问题提供理论指导。首先,从生态理论视角来看,慈善事业中的受困者是基于个人与所处生活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出现不平衡的状态。而救助过程就是要对个人与环境建构关系的不平衡进行分析,找出原因,从而帮助受困者改善环境因素,并使他们获得掌控环境的能力,并能够寻求多层次的有效帮助。其次,从存在主义理论视角来看,慈善事业应从运用社会工作人本传统这一理念。在救助过程过程中强调人类存在的生活本真和生命的价值意义,改变他们对慈善救助的依赖心理,重构他们的生活自信和生命意义,从而实现慈善事业“助人自助”功能。另外,从社会发展视角,强调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社会投资取向。社会发展视角认为慈善资金都属于社会产品,并具有生产性质。而且从长远利益来看,这些投资都能够促进经济参与并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意义。因而在慈善宣传中应该注重对救助者强调慈善与经济的互惠关系。除了上述三种重要理论对慈善事业实践有指导作用,社会工作理论中的标签理论,认知、行为理论,赋权视角、优势视角也对慈善事业在不同方面能够给予指导,慈善事业需妥善运用社会工作多元理论,才能更好解决实践问题。(2)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以促进慈善事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理念有助于慈善事业理念的更新并促进发展。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虽然都以利他主义为思想指导,但二者的价值理念仍有区别。慈善事业应当从社会工作多重专业的价值理念出发,调整自身价值理念,形成“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来促进自身发展。社会工作的人本位、助人自助、人权等价值理念已经具有相对专业性和科学性,慈善事业应当对此加以探析和运用,这对于慈善事业价值理念的更新、完善具有较大的价值意义,并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2.2.2慈善事业应寻求与社会工作的有机联系
慈善事业不断向体系化,组织化方向发展,对慈善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社会工作经过不断发张,已经成为理论体系完备的专业学科。而慈善事业发展领域不断扩大,逐渐与社会工作相融合,这对慈善工作者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从知识层面上,慈善事业应从科学知识、理论知识、经验知识和政策法律知识等方面加强理论补充,提升慈善事业整体理论水平和工作实效,促进慈善事业“科学化”发展。另一方面,从方法和技能方面,慈善组织工作者应从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中获取丰富的经验方法和多元化工作技巧,以提高自身职业化技能水平。慈善工作者应多加强与社会工作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可从社会工作者中吸纳优秀人才加入慈善事业队伍,为慈善事业注入更多科学性、专业性人才,有力推动慈善事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2.2.3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公益性岗位(社会工作岗位)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已在世界许多国家被确立为重要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起步时间较晚,相关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政府购买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尚未引起社会公众足够的重视,但人们对其寄予厚望。实践证明,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对于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改善民生福利,满足民众服务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做法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成为不少地方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公益性岗位开发不足,条件和较低工资待遇;公益性岗位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我国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体现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疾康复、抚恤优待、社区建设、司法矫正、教育、卫生等方面。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是一个新事物,既要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需要社会组织的支持、参与、配合,更少不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引导、协调、监管,故需要政府主导建立健全相应的运作机制,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为规范化、常态化。一是健全公共服务需求调查机制。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之前开展行大规模的需求调查,广泛收集群众需求信息;研究制定公共服务购买项目筛选标准,据此筛选出属于公共服务类别、群众需求强烈的服务项目。二是健全政府购买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及时、充分向社会公布购买的服务项目、内容以及对承接主体的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等信息,积极发展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询价等多元化的购买服务方式。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招投标,设定招标资质门槛,畅通信息发布渠道。三是健全资金保障机制。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预算管理方式和资金安排方法,建立有效的财政投入监管体系,形成完善的财政投入绩效评估制度,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健全评价监督机制。首先,科学设计评估指标和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综合性评审机制。科学设计涵盖服务供应方的资质、服务质量、服务计量、服务成效等多个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按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和标准,对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同时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为社会组织参与招标竞标以及退出服务领域提供依据和参考。其次,建立多元化的监督机制。要发展由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专家监督所构成的多元化的外部监督机制。在内部监督方面,要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财政与财务管理办法,研究细化和完善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拟定将购买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的具体条件、程序和监督管理办法以及与部门预算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衔接问题,确保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的制度化安排和规范化运行。
【参考文献】
[1]龚晓洁、张荣:《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探析》,华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0页.
[2]刘念:《从专业社会工作角度看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社会工作》[J].2008年第2期.
[3]张晓红,我国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瓶颈分析及模式选择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03.
[4]张伟珍,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J].2007年4月,2期.
【作者简介】
郑会霞(1980-),女,河南郑州人,讲师,硕士,从事哲学、应用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