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升永
[摘 要]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改革做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当前我县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美好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肥东;县域经济;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这对我县的经济建设做出了政策上的指导,也对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学习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尤为重要。
作为地方行政建制的县是由城镇、集镇、乡村三部分组成的行政区域单元。县域经济具有地方经济特色,是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广大乡村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系统。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一、肥东经济的发展情况
肥东居皖中腹地,东望南京,南滨巢湖,西融合肥,北襟蚌埠,既有“吴楚要冲、包公故里”的盛名,又有“襟江近海、七省通衢”之美誉。全县总面积2206平方公里,人口108.66万,辖18个乡镇、331个村(居、社区),现有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2002年以来,我县坚持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13年顺利进入全国百强县。
(一)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的概况
肥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和谐共进。2008、2009连续两年荣膺“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2011年,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在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肥东居第147位,并蝉联中部百强县跃居第18位。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58亿元,同比增长16.6%;2013年前10个月,我县经济总体保持稳中有升态势,工业生产总量回升,投资增长稳中趋缓,市场消费稳中加快,财政金融平稳运行,招商引资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县生产总值24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1.3%。顺利完成年度任务目标。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图实现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跃。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709元。农业产业结构渐显特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初步形成。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总数达12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60亿元,肥东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成为全省首个农产品加工产值超百亿元园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8家,总数达367家,撮镇建华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我县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运作规范、形式多样、流向多元等特点,农村生产要素得到进一步优化组合,有力促进了农村土地增值、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约50万亩。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了农村的产业分工。使全县的土地流转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土地的规模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
然而,2013年,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国内外市场疲软,我县经济增长缓慢,新增企业缺乏亮点,特别是2月份,出现单月工业经济负增长,整体形势较为严峻。在三县比较中,我县规上企业数为337户,低于肥西386户(共建区78户)、长丰374户(共建区30户);年度新增企业我县的38户对比长丰60户、肥西57户是有差距的,我县还需进一步挖掘潜力,保证企业数量和质量,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增长。
二、影响县经济发展的优势基础和制约因素
(一)肥东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基础
一是区位优势。肥东是合肥构建区域性特大城市的东部组团,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长三角”西向延伸的“必经地”,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纵深腹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区域。
二是交通优势。淮南铁路、合宁(合武)高铁纵贯东西,动车组经肥东火车站停靠;即将建成的京福高铁跨越肥东南部,并在长临河设有高铁站。合宁、合芜、合徐、合六高速公路和省级平安大道合相路贯穿全境,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第一位。此外长江水运经巢湖直达肥东,店埠河三级航道工程动工,肥东通江达海优势明显。
三是人文优势。肥东自古以来人物荟萃:古有包公、李鸿章,今有吴邦国、张劲夫,更有依赖于科教城合肥的大量人才资源。
四是资源优势。土地资源雄厚,农副产品充足;矿产资源丰富,白云石、磷矿石、大理石、铁矿石、云母、陶土等主要矿藏储量较大;电力供应充足,拥有合肥二电厂,全县年供电量达14.3亿千瓦时。水利资源充沛,县内有大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225座;劳动力资源丰富,年外出务工人员40万人,是全国劳务输出基地县和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
所有的优势当中,肥东最大的优势是紧邻省会的优势。随着“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提出,围绕合肥“1331”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肥东县与合肥等高对接,既在产业上为合肥配套,也是在融合中对接,在对接中融合。特别是在合肥市提出省会经济圈之后,肥东就成为合巢芜、合宁、合淮蚌三条发展轴线的战略支点。
(二)影响县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我县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但与周边较发达省份的县相比,仍存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具体表现在:
1、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较差,县域综合能力不强
当前,受世界和全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也在严重影响肥东县经济发展,发展经济的软硬环境还不健全。政府促发展、保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在不断加重,而相反调控能力相对弱化,主要是金融、税务、工商、国土等职能部门的权力不断上收,使得调控手段减少。另一方面,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向省会和大型企业集聚和集中,对于总体实力不强、经营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相对较弱的县级企业必将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
2、企业融资困难
目前,全县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0家,其中农发行1家,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行)4家,农合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徽商银行共布设机构网点有87个。受国家继续保持稳定的货币政策影响,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有所提高,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更是困难,阻碍企业加快发展。表现在:
一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县域银行机构和网点偏少,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二是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够灵活。目前,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集中在省行,基层行基本上没有贷款审批权,造成“贷款审批链过长,审批手续过繁、审批层次过多”等问题,难以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急、频、小”的特点;三是信用环境不够理想,个别企业的信用状况令人堪忧,“欠贷拖债”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四是融资中介服务功能不够完善,融资中介发展明显滞后,一些担保公司规模偏小。
从近几年金融信贷资金流向看,我县融资主要集中在大行业、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采取集约式管理,收缩县级金融相关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
3、管理体制束缚过多
目前,相对于省、市级政府而言,县级政府管理经济更具有直接性,责和权的失衡。省市县体制之间存在摩擦,影响了体制运行效率,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影响了省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雷同化倾向,降低了促进发展的政策效果。由于管理权限过小,相当一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省市,处于经济发展前沿的县级政府没有最终决定权;上级垂直机构较多,县级政府缺乏有效的协调手段,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手脚,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
4、企业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强
从我县来看,企业普遍存在基础差、功能弱、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除少数企业在前些年政府投资和金融投资支持下获得了技术升级外,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已经由过去简单的依靠资源取得优势的竞争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人才等后天“取得优势”来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式上来。但由于县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大城市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力,难以聚集资本、技术和人才,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建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近年来,肥东县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人民生活改善为重点,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进程。大力实施工业立县、产城一体、开放合作、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城乡和谐、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幸福肥东。
下面是结合《决定》的有关政策对加快肥东县域经济发展谈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园区经济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增长,归根结底着落于产业结构升级。如何快速新兴工业、商业物流、现代农业等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坚持以产业结构升级为核心,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培植龙头产业经济,横向聚集企业群,纵向延伸产业链,培育并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合肥东城新市镇是肥东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和主要依靠力量,必须按照各自规划定位。建设合(肥)马(鞍山)路、合(肥)店(埠)路、合(肥)白(龙)路等三条工业经济走廊,形成带状经济;按照错位发展的思路引导建设专业工业聚集区。要围绕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创税的产业,培植和引进高技术产业企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首先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区域布局、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创造品牌、规模开发”的思路整体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要因地制宜,打造农业特色经济。三要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政府发挥专业部门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服务优势,坚持不懈地指导农业产业发展,充分调动农村进行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四要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疏通融资渠道,建立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系统
《决定》第15条规定:“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目前普遍制约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各地必须拓宽筹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既是县级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县级金融业实现自身发展和稳健运行的根本出路。根据我县实际,一是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激发县域金融内在活力。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加服务网点;引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巩固现有机构网点的基础上,延伸窗口服务;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逐步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县域金融机构。二是完善信贷管理体系,下放基层行信贷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推行“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综合授信模式。三是完善支付服务体系,优化县域金融服务环境。四是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准确定位政府功能
《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在县域经济发展当中,县乡两级政府是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基层政府组织。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及功能弱化,会妨碍县域经济的发展。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干部的任期短,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普遍存在,决策长远考虑少;二是一些干部考核制度导致干部较多对上负责而较少对下负责,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些干部甚至为出“政绩”而不择手段;三是许多部门的直线管理,导致县乡政府权力与责任不对称,各部门协调难度加大、办事效率低下。
县乡政府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应努力扮演好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角色,作好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创造有利于县域工业发展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一是基层干部应当进一步年轻化,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县域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二是精简机构,压缩财政开支,将资金用到最合适的地方;三是改革干部考核制度,使干部变对上负责为对下负责;四是适当下放权力,做到权责对称。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人才是县域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县域工业企业成功的基础。《决定》指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改变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积极宣传,积极创造条件吸收一批具有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县域工业的实业家队伍;健全用人机制,改革人事选拔和聘用机制,努力营造出一种尊重员工、尊重人才的氛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一是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鼓励科研人员加盟县域工业的发展,造就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民营科技企业家队伍。二是引导企业科学管理,完善企业内部分配机制,实行工资与绩效挂钩,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企业人才保障制度,切实提高人才福利待遇,解决养老、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后顾之忧,确保留住一批一流人才和关键人才。三是积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树立全新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人才理念,树立服务社会、诚实守信、质量第一的企业精神,注重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改革做了全面的战略部署,一系列改革令人期待。同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县县域经济不但承担着引领农村发展的重任,而且要与合肥市经济发展相协调,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统筹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期待并坚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贯彻全会精神,凝神聚力,务实笃行,就一定能迎来肥东更为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肥东县政府门户网---“中国肥东”“政府文件”部分内容;
3、梅永红:《着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增创区域竞争发展优势》[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