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方言的“让人”和“瓤人”

2014-11-24 05:44任朝瑞
黑龙江史志 2014年7期

任朝瑞

[摘 要]关中方言中的“让人”和“瓤人”是不同的,“让人”的“让”在关中方言中可以读成[rang42]和[rang42],分别代表“责备”和“责备”之外的其它义项,而“瓤人”的“瓤”读作[rang42],是“耍笑、嘲弄、戏弄、侮辱”意思。

[关键词]关中方言;让人;瓤人

关中方言主要是指以西安话为代表的陕西中部地区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大区的次方言区。该方言历史悠久,至今仍然保留相当多数的古代汉语用词,但这些词的写法,即正确的方言用字却因为时代久远,今天关中方言区的人们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正因为如此,一些非关中方言区的人甚至一些关中方言区人人会把很多词形、词义和词音混淆起来,比如我们下面要说到的“让人”和“瓤人”。

一、让人

让(讓),本义就是责备的意思。《说文》也提到:“让,相责让也。”《小尔雅》里面有:“诘责以辞谓之让。”《广雅》:“让,责也。”这个意思也出现在很多古籍之中,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且让之。”《国语?周语》:“让不贡。”《史记?齐世家》:“桓公下车则死矣。鲁人以为让,而齐襄公杀彭生以谢鲁。”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让”在关中方言里一直保留着“责备”这个意思,当这个意思讲时,读[rang42],例如,

1老师在教室让学生哩。(学生可能没有完成作业,老师在批评他们)

2你看娃都哭成啥咧,就不要再让他咧。(小孩子知道错了,哭得很厉害,不要再责备了)

3放学早点回去,小心你妈让你!(因太贪玩而回去晚了,会受到家长的责骂)

在陕西方言中的“让”,指的是直接的责骂,而不是委婉的批评。如,

4我爸最爱让人了。(“我爸”是一个爱责骂人的人。)

所以关中方言里把“吵架”叫做“让仗”,如,

5街道上有一群人在让仗哩。(这就是说大街上有人在吵架,而且可能很激烈。)

陕西方言的“让人”也有“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的意思,但这个时候“让”要读成[rang55],如,

6你这娃会让人得很。(小孩很懂礼貌,做了类似“孔融让梨”的事情)

事实上,在关中方言里,“让”读作[rang55]时,可以代表除“责备”之外的字典里的其它所有义项。如,

7不让他来。(不许他来)

8让他去折腾吧。(任凭他去折腾吧)

9我家的自行车让贼娃子给偷了。(我家的自行车被小偷偷了)

10你赶紧让开,有大车过来了。(你往路边避一下,小心被大车撞到)

需要注意的是,关中方言中“让”和“嚷”的意思并不相同,“嚷”指的是大声吵闹,“责备”的意思并不强。如,

11不要在我窗口嚷,聒得人睡不着觉。

二、瓤人

因为本字难查,“瓤”在这里只是代其音,方言里读作[rang24]。“瓤人”的意思类似于“揶揄”,有耍笑、嘲弄、戏弄、侮辱之意;不过在关中方言里,“瓤人”更倾向于语言上的耍笑、嘲弄、戏弄、侮辱。如,

12我胖就胖,你说我长得富贵,不是瓤人哩?

13你再不要瓤我了,当初我是有点家业,可现在我都到这步田地了,还谈什么宏图大业,你们还是饶了我吧。

很多人认为“瓤”的本字是“让”,在网上有这样一种说法:

陕西话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

我仔细研读了原文,觉得在文中,以平原君的性格和事态的紧急,他是不会也没有心思去说一些拐弯抹角的话来揶揄魏公子的,所以此处“让”是责备的意思。读[rang42]而非[rang24]。其次,遍查字词典,“让”的义项中根本没有“耍笑、嘲弄、戏弄、侮辱”的意思。

“瓤人”可以是善意的,也可以是恶意的,视具体的语境而定。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关中方言中的“让人”和“瓤人”是不同的,“让人”的“让”在关中方言中可以读成[rang42]和[rang42],分别代表“责备”和“责备”之外的其它义项,而“瓤人”的“瓤”读作[rang42],是“耍笑、嘲弄、戏弄、侮辱”意思。二者不可混为一谈。由于方言用音多于用形,所以造成词形上的混淆,进而造成词音和词义上的混淆,形成恶性循环,所认分辨和厘清其中的区别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郭芹纳.关中方言词语考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