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藏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2014-11-24 03:13张媛
黑龙江史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综述

张媛

[摘 要]藏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是藏学研究领域内备受争议的热点课题,经过三十年的探讨研究,依然没有形成合理、完善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理论。本文对国内藏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研究对象、范围与藏学的历史分期问题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分析,以求可以引起学者们对藏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关注。

[关键词]国内藏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以后,曾在我国学术界引起广泛的争议。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藏学作为一门学科,也需要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然而,“藏学”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并不长,加上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藏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研究水平较为薄弱,因此,对藏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及藏学研究的历史分期问题等基本理论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统一观点,其基础理论研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关于藏学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至今有大约三十年的时间。这一类研究成果基本是以单篇论文的其中从藏学学科界定与性质方面入手,对学科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等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笔者搜集了从1982年至今为止的15篇论文,并从中选举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简略的说明。

一、藏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问题

较早的有李有义1982年发表的的《关于开展西藏学研究的几点意见》(载《西藏研究》1982年01期),提出了“西藏学”这一学科名称,但这一名称后来被“藏学”所取代。文国根先生(署名闻国根)1990年发表的《藏学入门·什么是藏学》(载《藏学研究论丛(2),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一文对藏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文章主要从藏学的学科名称、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及藏学的特点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现代藏学学科理论。此文中作者提出,藏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居住在西藏境内的藏族,也包括了居住在境外的藏族,并且同意将居住在西藏地区的门巴、珞巴、夏尔巴、僜巴“四巴“也可暂时将其作为藏学研究的对象。文国根先生把有关藏学研究的范围扩展到包括境外的藏民族及居住在西藏地区的“四巴”,对藏学研究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泛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术视野,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文国根先生另外一篇《谈谈传统藏学的学科体系》(载《藏学研究论丛》(5),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是目前唯一一篇研究传统藏学学科体系的文章。作者从四个部分对藏族传统“大小五明”进行了分析:一、传统藏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概况;二、传统藏学学科的结构体系;三、传统藏学新学科体系划分的特点与局限;四、传统藏学学科体系与藏文文献图书目录的编制。桂华的《中国藏学研究的历史分期》(载《中国藏学》1995年第2期)在第一部分“前言——藏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中,作者对藏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进行了探讨,认为藏学的研究对象是“以西藏为主,并包括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整个藏族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藏学研究的范围“既有藏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哲学、艺术、军事、法律、文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也有藏医、藏药、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于乃昌在《走向21世纪的藏学研究的思考》(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中关于藏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就地域而言,藏学要研究共同生活在西藏、共同创造高原文化的西藏各族人民的文化。既要研究西藏的主体民族藏族的文化,也要研究门巴、珞巴等民族的文化;就民族而言,藏学在以西藏区内藏族文化研究为主的同时,也要研究西藏周边藏区的藏族文化。王启龙、邓小咏在《中国藏学之研究及分期》(载《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01期)中谈及藏学的概念,汇总目前各家基本一致的意见为:藏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藏族与藏民族文化,研究范围覆盖了藏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宗教、哲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军事、法律、风俗习惯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部分自然科学。

还有杜永彬的《中国藏学现代化之路》(载《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通过对藏学学科理论问题的反思,提出建立现代藏学学科体系、确立现代藏学研究方法论、实现藏学文献信息的现代化和造就现代化的藏学人才等四个方面的中国现代化藏学学科;《新年笔谈藏学》之《藏学的基本内涵及其一般研究方法问题》概述性地介绍了藏学的学科内容和研究方法;李加才让《中国藏学的学科界定与研究现状述评》(载《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对中国藏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做了简单的分析;还有《略论藏学学科的特点》(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从藏学学科的名称和定义、藏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藏学研究的基础和本源、藏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我国现代藏学的学科特点。

2003年王尧、王启龙、邓小咏共同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研究中国藏学史的学术专著《中国藏学史(1949年前)》,文章开篇第一章即针对藏学的学科界定及其范围做了详细阐述。另外,2007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土登彭措教授撰写的著作《藏学概论》第一章中对汉文的“藏学”一词进行了分析,称“藏学”在藏文中有“博惹巴”和“博吉喜惹”两种概念,认为“博惹巴”即“藏学”是一门学科,而“博吉喜惹”是藏族文化一个概念。作者将概述取名为《博惹巴概论》(即《藏学概论》),认为藏学就是一门学科,并从民族、民俗(其中包括节庆、婚俗、服饰、习惯法、禁忌等)、地理、宗教、经济、历史、文化、工艺技术、藏传佛教护法神系统等十个方面阐述藏学内容。该书是目前收集有关“藏学”研究的第一部藏文资料。

综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藏学学者对于学科概念、研究范围和对象等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基本处于描述层面,缺乏深入探讨,同时基础理论与学科术语尚未得到统一,且阐述前后多有重复。学科概念、特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是形成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新藏学学科理论的成熟发展,不能没有基础理论的研究做前提。

二、中国藏学研究的历史分期问题研究

文国根先生(署名闻国根)在1990年发表的《藏学入门·什么是藏学》(载《藏学研究论丛(2),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一文中对藏学史的渊源追溯到隋唐时期,将我国历代的藏式记载也归入了藏学的成果范畴。其文章中认为:“我国对藏学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隋唐,甚至还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我国学者研究藏学的文字专注成果,至迟在公元七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新年笔谈藏学·大家都来研究现代藏学》之阴法唐笔谈部分,阴法唐认为我国的藏学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远古藏学、古代藏学、近代藏学和现代藏学。在藏学史研究方面,目前较为全面的是桂华的《中国藏学研究的历史分期》(载《中国藏学》1995年第2期)一文。此文的发表填补了藏学史研究论文的空白,预示着中国藏学发展到了呼唤藏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阶段。作者在总结同行研究成果、考察大量著述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藏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将中国藏学研究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藏学、近代藏学和现代藏学。作者以1888年英帝国主义首次武装侵略、西藏军民抗英为标志,将1887年以前的藏学研究归为古代藏学时期,1888至1948年为近代藏学时期,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归为现代藏学时期,并对每一时期的藏学发展特点和文献资料进行了汇总与解读。从此文对藏学史的分期及其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同样将中国历代藏事的汉文记载算做为藏学著作。文章第二部分开篇即称:“从广义上说,我国各民族的学者,对藏族和西藏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据现有文献记载,我国学者研究藏族的记录,可以上溯至隋唐甚至还要远些。历代古籍、方志、专著以及私家文集中记录了许多有关西藏和藏族的文章,还有上千种藏事专著。”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属于一个大类,其特点是将古代藏族历史上历代人士所著的藏文论著和中国古代汉文典籍中的藏事记载通通算做藏学的研究成果,归属于远古藏学或古代藏学。

1997年杜永彬在《中国藏学现代化之路》(载《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一文中将我国藏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藏学的渊源(远古至18世纪)、藏学的形成与发展(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和藏学的兴盛(20世纪50年代至今)。其特点是将中国现代藏学的萌芽和开创时期称之为“近代藏学”,此前为“古代藏学”,此后为“现代藏学”。丹增、张向明分为四个时期,只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藏学研究进行了分期,但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藏学未作说明。2002年冯智的《藏学的故乡在中国——兼论藏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一文,也是一篇专门探讨藏学史的论文。作者将中国藏学的发展阶段分为古代藏学(隋唐至19世纪中期)、近代藏学(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现代藏学(新中国成立以后)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藏学发展特点以及文献资料进行了简单的汇总。王启龙先生以1949年作为一个分界点,将中国藏学史分为八个时期:一、萌芽时期(1840—1911),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二、创立时期(1912—1937),从民国元年到抗日战争爆发期间;三、艰难发展时期(1938—1949),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四、新生时期(1950—1965),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五、沉寂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期间;六、复苏时期(1977—1985),从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七、繁荣时期(1986—1995),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八、成熟时期(1995年以后),研究机构与人才培养初具规模,学科分布日趋合理,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渐与国际接轨,研究成果数量成倍增长,质量逐步走向成熟。于乃昌在《走向21世纪的藏学研究的思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中提出藏学在作为独立的学科之前,西藏的研究就已形成传统的研究范畴,至18世纪藏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近代学科,以对西藏的语言、宗教、历史和民俗为对象,建构了近代藏学的基本范畴。在《当代中国的西藏》一书下册中有专门的章节专门讨论“藏学问题”,其中具体讨论藏学史的发展历程的内容只涉及当代中国,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情况。在第二十四章第一节“藏学研究的几个阶段”中将新中国的藏学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即解放初期的社会历史调查(1950—1959)、大力发展民族文化遗产(1959—1966)、藏学研究受到挫折的阶段(1966—1978)、新时期的藏学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2003年出现了第一部研究中国藏学史的学术专著《中国藏学史-1949年前》(上),将中国藏学分为中国藏学研究的萌芽时期(1912—1937)、中国藏学研究的艰难发展时期(1950—1965)、中国藏学研究的沉寂时期(1966—1976)、中国藏学研究的复苏时期(1986—1995)、中国藏学研究的成熟时期(1995年以后)等八个阶段。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在藏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研究情况如下:其一,在藏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的问题上各家意见基本一致:藏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藏族与藏其民族文化,研究范围涵盖了藏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哲学、军事、法律、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人文社会学科及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其二,关于藏学史的分期问题的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研究者各执己见,还未形成统一的学术定论。大多人认为中国历代藏式记载也属于藏学论著的范畴,有的甚至认为藏族历代学者的著述都是藏学研究论著,而有些则认为中国藏学史在新中国诞生以后的事,莫衷一是。

猜你喜欢
综述
银行网络间风险传染研究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我国工业遗产档案研究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关于港口物流服务质量的文献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发展路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