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的利益诉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2014-11-24 02:44张新民韩占兵
职教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职业

□张新民 韩占兵

一、新生代农民的特征分析

(一)文化程度较高

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1]。因此,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有效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与老一辈农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大都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还有少量是高中毕业生,甚至有的农民有中专、大专学历。很大一部分新生代农民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也为学习和接受新的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奠定了比他们前辈更为有利的基础。如图1所示,在本课题组织的被调查的272名新生代农民中,小学或以下文化的仅占11.90%,初中文化的占到45.20%,高中文化的占到17.40%,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分别占到10.10%和15.40%。较高的文化水平使他们更有优势被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市场观念不断增强

图1 被调查新生代农民受教育程度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乡土文化在农村的根基很深,农民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也深受其影响。正如恩格斯所说:“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农民的思想不断解放,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在参与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不断增强,敢于竞争、言富、求富成了新生代农民的主流心态。如表1的调查数据所示,有过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占到农民总数的88.97%,打工地点一般都在经济较发达、文化较先进、观念较为开放的地方。数以亿计的新生代农民是一支巨大的新生力量,在大城市务工过程中,既积累了市场经验,又有一定的技能。新生代农民尊重市场经济原则,能够依靠自身实力,通过市场原则谋求自我的生存和发展。新生代农民利用市场观念优势更有利于将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起来,有利于农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表1 新生代农民外出务工经历情况

(三)自我发展意识不断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养成了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善良,忍辱负重、逆来顺受,保守与短视,拒绝冒险、散漫,缺乏组织性等特点,这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内驱力加速改变了农村的社会形态,农村主要劳动力非农化,次要劳动力“农业化”,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新生代农民的观念更加开放,摒弃了传统农民的保守思想,更期待未来的发展,渴望致富的心态强烈,大多数人有着自己创业的梦想,对未来的渴望超过老一代农民,对未来的人生轨道也有一定的规划[2]。在市场竞争和强烈求富欲望的双重压力下,新生代农民学习文化和技能的愿望都十分迫切,他们逐渐意识到竞争主要依靠知识、技术和智力。如图2所示,在政府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下,只有9.2%的新生代农民不愿意在家乡创业,有46.7%的新生代农民愿意在家乡创业,44.10%的新生代农民选择可以考虑。可以看出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具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愿望。

(四)就业观念发生变化

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学历更高,视野更宽,个性更强。他们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不再心甘情愿地呆在最脏、最累的工作岗位上,而是更多的关注自身发展前途。与老一辈农民就业“生存型”特点相比,新生代农民对自己的职业多注重其 “发展型”,赚钱养家已不再是最主要的就业动机。他们对工作环境、工作地点、福利待遇、工作时间长短等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生代农民对工作环境的要求,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加大,物质需求不再是唯一的工作要求,他们更在意的是良好的工作环境带来的心理感受。从表2显示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新生代农民找工作时所关注的第一重要因素中,排列前三的分别是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职业前途、工作环境,分别占到61.74%、20.00%和9.28%。同时,最关心的三个因素中排列前三的也是这三项,总百分比分别是91.59%、58.55%和71.31%。新生代农民就业观念的变化促使我国整体就业环境的改善,最终使农民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福祉。

图2 政府提供很好条件下新生代农民返乡创业意愿

表2 新生代农民找工作时最关心的三个因素(单位:%)

(五)厌农思想严重

新生代农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除了继续读书的人外,大部分从初中或高中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务工,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甚至持批评态度。在他们看来,在外面经商挣钱才是年轻人有出息的标志。在农村,农民也普遍认为,农村一等人经商办厂,二等人外出务工,三等人留家种地。这种就业观念也促使新生代农民不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对传统的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和现代的农业适用技术基本不懂。同时,崇尚大城市繁华生活环境的心理使得他们不满意农村的生活环境,对农村的发展也漠不关心。如表3数据所示,在被调查的272名新生代农民中,愿意从事农业的仅占到30.50%,有69.5%的被调查者愿意外出务工经商,这点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日益突出的消极因素。

表3 新生代农民的就业意愿选择

(六)家庭本位弱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里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家庭具有抚育、赡养和生产三大功能。新生代农民家庭本位弱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责任观念发生变化。大部分新生代农民认为只要能赚钱养家即为尽责尽孝,而忽视了老人的生活起居和影响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因素。从本课题调研组调查的数据来看,被调查的345名新生代农民中有281名在外务工,其中,一年中呆在家里的时间超过一个月的新生代农民仅占31.31%,有31.67%的新生代农民在家的时间仅有1-15天,呆在家乡时间一个月以内的新生代农民占68.68%。从新生代农民的职业来看,新生代农民中务农的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9.71%,有80.29%的新生代农民从事第二、三产业。同时,认为自己的村庄存在很多儿童其父母不在身边的占到78.67%,认为存在很多老人无人照顾的占到46.69%。可见,“留守人员”问题越来越严重;二是婚姻观念发生变化。新生代农民经过城市观念的洗礼,在文化观、价值观、及婚姻家庭观念方面与老一代农民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对未婚先子、未婚同居等现象已习以为常,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新生代农民离婚率逐年上升;三是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盗窃、抢劫等暴力犯罪愈演愈烈,加之基层治安资源匮乏,社会治安成为农村面临的又一严重问题。社会治安的好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关系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新生代农民应有的家庭本位弱化,给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新生代农民的利益诉求

新生代农民是否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取决于农业自身对新生代农民吸引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也是农业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的一种博弈。吸引新生代农民在农村开创一片新天地,需要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创业环境和就业机制上下功夫,让新生代农民愿意参与、能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一)公共服务诉求

城市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使城乡差距扩大,城乡不协调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组织匮乏等问题长期存在。市场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促使新生代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要求十分强烈。总结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诉求:

1.大众文化需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文化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文化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当前,在一部分基层民众中,腐朽文化、封建活动有所抬头,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屡禁不止,攀比之风、赌博之风愈演愈烈,健康向上的大众文化环境急需创建。本课题调研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村庄存在迷信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占到30.20%。随着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持续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来看仍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大部分渴望能过上城市的生活,享受城市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设施的落后使他们对农村产生排斥心理。吸引新生代农民参与农业生产与新农村建设,需要通过建立农村文化服务站、文化广场、农村图书室、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设施,不断丰富农村大众文化生活,引领积极健康的农村文化环境。

2.信息基础设施需求。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城乡协调发展角度看,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战略的需要,特别是农业特色经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解决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实现农村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信息化,有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从而分流出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用以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复兴、农民个体经营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农民离土不离乡。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差、起步晚,整体水平落后,在信息技术推广和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与城市差距很大。本课题调研组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中对本村电话、电视、网络等基本信息基础设施非常满意的只有5.1%,比较满意的占到28.7%。信息渠道的畅通是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新生代农民要求在就业信息、农村特色农业经营和个体经营等方面必须要有及时的信息来源。

3.技术咨询与培训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该立足农村发展,在农村农业上消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重中之重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农村职业教育不发达,新生代农民缺乏培训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生代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4.交通基础设施的诉求。“要致富,先修路”,良好的交通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农村扶贫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国家“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使乡村的道路改善了不少,但是,从整体情况看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建设的标准、质量和城市道路相比有很大差距。

(二)社会保障诉求

长期以来,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保障为主,政府、社区适当扶助的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在扶贫救济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上看,还未建成比较成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一些重大类型的社会保障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城镇社会保障相比,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内容、范围、覆盖面差距悬殊。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重点应该在医疗卫生、养老保障体系等方面。

(三)创业环境诉求

许多新生代农民之所以到城市打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农村缺乏成功和发展的机会。随着国家对农村扶持力度的加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法治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如果农村在创业、就业等方面提供较多的机会和条件,很多新生代农民就会被吸引留在农村,甚至一些外出务工人才会回流到农村创业或就业。从我国的人口数量和分布看,即使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也还有相当多的人口留在乡村,农村建设也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也需要有大量的新生代青壮年人才,需要有培养和积蓄人才的长效机制。从调查数据来看,国家对农村青年创业的培训力度还远远不够,提供过相关创业培训的只占到6.09%。同时,优化农村的创业环境,需要建立农村金融保障体系以对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发展各种农业保险制度,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四)农村就业机制诉求

当前,农村的人才结构已陷入了一个怪圈,大批新生代农民精英涌到大城市寻找机会,并渴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但城市的容量毕竟有限,于是不少人就处在城市的边缘,进退两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该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民转移到城市,也应该鼓励、吸引有理想的农村青年留在农村。建立城市与农村人口流动的双向机制,让新生代农民走得出去又留得下来。分流城市富余资源和解决农村人才紧缺问题,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课题[2]。农村缺乏很好的就业机制和就业信息来源是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调查数据来看,新生代农民中有66.20%认为提高自己收入的困难在于缺乏致富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乡村建设、形成吸引入才的长效机制,不仅有利于农村发展,也有利于城市发展。

三、现代农业呼唤新型职业农民

综上分析,新生代农民精英不断向城市转移还会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发展,“农民荒”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生代农民培育成为事关现代化的战略问题[3]。农业部副部长张姚林称,务农农民已成为国民素质的“低洼地带”。作为稀缺资源的耕地,更应该交给素质较高的人来经营使用。

发展农业不能脱离客观的资源条件,但又必须突破资源的束缚。这就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将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与此同时,农业劳动者素质问题日益突出。一是数量萎缩。据统计,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5亿人,而且还在以每年900万~1000万人的速度递增,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二是结构失衡。留守农村农民以老年、妇女居多,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到57岁。三是素质堪忧。务农农民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四是后继乏人。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结束求学后选择“跳农门”、进城务工,务农农民成了国民素质的“低洼地带”,高效率的农业设施装备难以利用、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农民就是培育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未来,就是培育农业现代化的未来,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这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农民教育培训应定位于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定性为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事业,定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4]。

四、新生代农民职业培育的途径与措施

新生代农民职业培育将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新生代职业农民应是广义的职业农民,包括与农业相关的职业群体和专兼职的新型职业农民。针对新生代农民多元化的诉求,新型农民职业培育需要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

(一)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在增大农业农村创业兴业吸引力上取得新突破

市场需求是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增强农业对新生代农民的吸引力,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生代职业农民的前提和基础。完善政策引导机制,积极推进建立和完善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综合扶持政策体系。鼓励职业农民承担农业项目,并在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新增农业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稳定现有职业农民队伍,同时吸引农村“两后生”(即初中、高中毕业后不再升学的学生)学农务农,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就业创业,不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

针对新生代农民的多元化诉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农民职业教育就是技术培训的思维模式,通过培育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满足新生代农民多元化的诉求。新型职业农民接受的应该是全面系统的农业教育,不仅限于农业生产领域,还涉及到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土地规划与利用、农业项目的承担、农产品的储存与加工等。农业职业院校、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机构要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 “送教下乡”、“工学结合”、“半农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和融合

将农业职业教育由专门学校延伸到整个农村义务教育过程的各阶段,以加深农村青少年对农业和农村的认识,调动其务农兴趣,扩大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基础。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推广对义务教育阶段后和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农民子女实行延长一年的免费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四)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

增加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支持职业农民融资的政策框架,加强对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扶持,大幅度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加大农民培训专项,扩大项目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保证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加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民教育信息化步伐,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五)注重培养农村乡土人才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要加快解决农民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尤其是对种田农民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鼓励他们以半农半读形式,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收职业教育。

(六)加强新生代农民思想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综合职业素质

加强新生代农民思想教育重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着重培养农民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新生代农民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要着力消除社会对农民的歧视和恶农的落后思想,倡导和树立“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的理念,营造尊重农民,热爱农业的社会氛围。把思想教育纳入新生代农民职业培育体系,提高广大农民的道德水准、文明程度,造就一群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新型职业农民,构建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积极向上的农村社会生态环境。

[1]张新民,秦春红.“农民荒”与新生代农民培育[J].职教论坛,2012(25):78-80.

[2]陈池波,韩占兵.农村空心化暍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4-80.

[3]刘小年.新生代农民培养:一个事关现代化的战略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10(2):66-69.

[4]张桃林.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成为职业农民[EB/OL].http://www.agri.gov.cn/V20/ZX/nyyw/201203/t20120322_2514656.htm.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职业
“新生代”学数学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新生代“双35”09式
职业写作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