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2014-11-24 12:50张娟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6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意识情境

张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教师只有主动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创造宽松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面较窄,在课堂上往往不敢提问,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同学讥笑,或是不知从何而问,久而久之,在课堂上不乐于、不敢于提问。因此,学生内心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将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产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学中我努力为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孩子们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当学生提问题时,我以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幼稚可笑,或是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我会耐心的提示孩子换个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等待,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大胆的主动提问。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让学生大胆去猜、去发现:“3的倍数都有什么特征呢?”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学困生只要有需要更要给予提问的机会,当一位学生说:“一个数是3的倍数与个位有关。”“真的与个位有关吗?”“与个位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会大胆质疑,并通过举例很快就否定了刚才的说法。“那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进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激活,问题才得以发现。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乐问

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情境,生动具体的情境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特级教师张新华指出:要形成一个“好”的问题或要让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必须创造出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绪氛围,即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教学中,我发现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或信息如果走比较丰富,或是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或是以已有经验为起点,或是较有挑战性时,都非常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只为他们提供数据信息,让他们通过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等形式,经历搜集信息、感受信息的过程,引导学生想一想:“根据信息,你会解决哪些问题呢?”或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在我带着鼓动性的问题引导下,学生都会提出有各自特点的问题。但作为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所选择,灵活处理:对于比较简单的或是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的老问题,可以让学生自问自答或相互问答,一点即过;对于突出本节课重点、要点、难点的新问题。要把它板书出来,重点讨论解决;对于那种也是新问题,然而与本节内容无关,或是比较复杂然而目前又不学习的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旁边,鼓励孩子们课下研究。这样处理层次清楚,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而且既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同时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心理上获得满足。也使学生意识到怎样的问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三、联系生活实际,诱导学生会问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变例题的呈现形式,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想问意识。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课时,我联系本班同学作业加星作为素材,让学生根据每位同学的得星情况来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如:“张红同学和李杰一共得了几颗星?”“王浩得的星是赵丹的几倍?”“卢小燕同学和梁晓芳同学相差几颗星?”“第一大组的同学共得多少颗星?”……对于学生所提问题,是本课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决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对于本节课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课下研究,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须的,拉近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他们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在活动中,学生亲历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指导提问方法,培养学生善问

课堂教学中还常常有这样的情景,老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有哪里不懂?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难道他们真的懂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学生是不知道该问什么?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模仿法

对于提问能力差的学生,先指导他们模仿教师或同学的提问方法,如模仿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同学的提问目学会模仿后,再指导他们自主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了“表内除法”后,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副手套5元、一块手帕3元;一个茶杯2元、一顶帽子6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妈妈用10元钱可以买几个茶杯?

此生所提的问题就会给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起一个引导作用,他们也会模仿着提出类似这样的除法问题。

2.比较法

即让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行”时,我出示了一个长方行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让他们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异同点,针对异同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生2: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3: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通过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同学们已经对平行四边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有问题可提,而且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也有很深刻的理解。

3.观察法

即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观察中提出问题,提高思维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如在教学“吨的认识”一课时,课件演示:同学们,请看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动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这天阳光明媚,它们相约去游玩,走着走着,来到一条小河边,小牛说:“有座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你们看,这里有块牌,上面写着什么?”(限重1吨)看到这里,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先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

生1:它们一起过桥安全吗?

生2:“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生3:1吨有多重?……

生活中学生对“限重1吨”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这样情境设计,学生能积极地投入,迫切想了解有关吨的知识,主动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4.联想法

即训练学生从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能力。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出课题后,亲切地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呀?学生思考片刻后说:

生1:角是什么样的?

生2:角有名称吗?

生3:角有大小吗?

生4:角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

……

学生提出问题后,再通过课件演示实物的角、进而抽象出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画角等活动,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高,不仅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指导学生会问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敢说、会说、善说,才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推动数学思维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头脑中充满了“问题”,在探索“问题”中理解和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望龙学校)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意识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护患情境会话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