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小延安”

2014-11-24 19:40贺春艳
黑龙江史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佳木斯延安东北

贺春艳

1945年8月,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历史关头,党中央确立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迅速派出包括四名政治委员在内的二十多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进入东北,成立以彭真同志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同时发出一封封电报,催促各解放区火速抽调两万干部、十万部队挺进东北,抢占城市。其中党中央先后派遣六批领导二百多名干部告别延安,跋山涉水,奔赴东北,来到佳木斯。并且很快建立起省、市地方政权。1946年春,从延安等地相继迁来了东北大学、东北军政大学北满分校、新华广播电台等革命文化团体云集佳木斯,这里成为了北满地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后方,革命文化的摇篮,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满分局书记陈云同志来到佳木斯检查指导工作,在听取中共合江省委副书记李范五同志工作汇报后,看到从延安云集而来的一张张熟悉的笑脸,握着一双双温暖的手掌,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和氛围时,情不自禁地称赞说:“佳木斯是‘东北小延安!”。

一、合江省政府的成立

1945年9月3日,彭施鲁受中共中央东北党委会的派遣,带领在原苏联境内的东北抗日联军40余人抵达佳木斯,当时以佳木斯苏军卫戌司令部副司令员的公开身份寻找党的秘密组织,尽快和延安党中央取得联系,重建武装队伍,接收城市。吕清是原合江军区副政委,建国后曾任沈阳军区工程兵政委、少将、农垦部副部长。他是9月2日离开延安,一路上全凭两条腿和国民党的汽车轮子赛跑。10月13日原合江军区第一任司令员,建国后曾任海军副司令员的中将方强从延安出发,带领10名干部乘苏军运货列车到达佳木斯。到达佳木斯后,东北局任命方强为合江军区司令员。11月17日,成立了以李范五为书记的中共合江省工作委员会。21日,成立了以李延禄为主席的合江省政府。这是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斗争中,东北抗战胜利后全国建立最早的省级人民政权,佳木斯是合江省的省会。

合江省政府旧址位于佳木斯市中心地段,保卫路和中山街交叉口的东北侧,该楼平面呈“工”字形,俗称“工字楼”占地面积1879平方米,建筑面积4293平方米。砖木结构,主体为日式小红砖,白灰砂浆砌筑,板夹泥内墙,木制天棚地板、楼梯,小方块玻璃木制门窗。主楼为三层,屋面为南北两坡,屋脊兼有四角飞檐,攒尖顶阁楼,阁楼四周有挑外回廊。主楼南北两侧为两层,屋面为东西两坡黑色方棱瓦龙铁皮屋面。1934年建成,当时为伪三江公署办公楼,1945年11月21日合江省政府成立接管了此楼。

就在我军进入东北尚未站稳脚跟之际,蒋介石发动了用武力“接受”东北的军事进攻,加之苏联红军为了履行中苏条约之规定,“强迫”我军退出先机占领的沈阳、四平等大中城市。根据中共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我军在撤出沈阳、长春等大中城市之后,主要工作就是建立东满、西满、南满、北满四个根据地。而合江省是北满根据地的战略后方。这一地区,背靠苏联,进可攻,退可守;以盛产木材、煤炭和粮食、工业也有基础。当年抗日联军共有十一个军,其中八个军在这里同日寇浴血奋战,这里是东北抗日的主战场之一,群众基础和党的工作都比较好。

二、合江省政府成立以后开展的几项工作

1946年5月,中共合江省工委改为中共合江省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为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李范五任副书记,张闻天的爱人刘英任组织部部长。为了巩固和加强战略后方的工作,张闻天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针对当时合江复杂的形势,提出了“一个中心,三项任务”的方针,即以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为中心,完成追剿完匪、发展生产,支援前线。通过发动广大群众,使合江省的武装斗争和生产建设呈现了朝气蓬勃的局面,从而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得以贯彻执行。特别是我党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和延安作风日趋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一)剿匪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期间匪患猖獗,形成了庞大的土匪势力。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先机“接收”,大规模收编日伪残余的地方土匪势力,组成“先遣军”、“地下军”委以国民党军番号,用以充当争夺东北的一支别动队,与正面进攻遥相呼应。为此,东北局和东北我军把剿匪作为创建根据地的首要任务。根据1945年年末的统计,当时合江省境内共有土匪四十余股两万多人,敌我兵力的对比是十比一。随着国民党军队节节向北推进,这些土匪有些是已经被我军收编的“队伍”,相继叛变,暴乱。他们占领县城,杀害共产党员干部,破坏铁路和公路,切断了我与哈尔滨、牡丹江、北满分局和东北局的联系。他们竟在光天化日之下闯进佳木斯市市长办公室,开枪杀害了副市长孙西林及随后赶来的公安局副局长高英杰,气焰嚣张。这些土匪不但人数多,而且装备精良,既有骑兵,也有炮兵。当时佳木斯地区有四大匪首:一是谢文东,原本是依兰一个大地主,三八年投降日寇,被国民党委任为第十五集团军上将总司令;二是李华堂,原旧东北军的一个营长,国民党委任他为第一集团军上将总司令;三是张雨新,国民党东北先遣军中将军长;四是孙荣久,十二岁当土匪,是个老贯匪。但是我合江军民不畏悍匪,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开展了一场英勇顽强的剿匪斗争。

1946年,三五九旅来到合江地区,参加剿匪。当时的剿匪形势对我军非常不利,是完全处于敌强我弱态势。但是,为了完成上级的指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以一当十,顽强作战。”在合江军区司令员贺晋年,三五九旅副旅长正确指挥下,将四大匪首分割包围,大雪封山时节,他们亲自带领部队分工包打,广大指战员深入林海雪原,号称国民党挺进军上将的谢文东被我军在深山刁翎活捉,李华堂在刁翎西北山中被生禽,张雨新在依兰被搜山部队生俘,孙荣久被桦南大队政治指导员赖庆同活捉。经群众大会公审枪决示众。著名作家曲海波同志的小说《林海雪原》,描写的就是我军小分队在合江省南部与牡丹江地区围剿谢文东所属匪部的斗争故事,真实地再现了剿匪斗争的激烈与艰辛。剿匪斗争所取得的胜利,彻底改变了合江地区政治混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局面,使合江地区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佳木斯为依托,城乡解放区连成一片的战略后方,为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恢复生产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决定: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桦川县是合江省委土改工作的点,会龙山是桦川县的一个村子,因为这里距佳木斯较近,人民受日伪的压迫最深,情况也比较,是土改运动的重点。省委书记张闻天来到这里蹲点。他曾三次到此在农家吃住,培养典型,总结经验。中共佳木斯市委1946年冬在市郊各村屯发动组织农民开展土改运动。市政府向农民颁发土地执照,土改后人均分得土地7.25亩。广大农民实现了数千年的夙愿。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各错误倾向,这就是陈云同志认为的“夹生饭”。具体表现在一些村屯封建势力没有被完全打倒,假分地或者瞒地,对地主斗争不彻底。省委发现问题后,在及时纠正的同时,向东北局作了汇报。11月20日东北局及时发出了《关于“半生不熟”问题的指示》,要求各地把半生不熟的“夹生饭”煮成熟米饭作为土改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彻底解决土地改革。1946年11月7日,合江省委发出了《关于发展工商业政策的初步决议》,这是我党最早关于和发展城市工商业的一份完整的政策的初步性文件。决议对贸易物价、工资、税收等各项政策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包括鼓励私人贸易的正当发展;酌情提高农产品价格;支持资本家恢复与发展工业;以及建立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生产与消费合作社等。这些政策,对发展工商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47年10,是中国广大农民刻骨铭心的日子,中共中央颁布了历史纲领性文件《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这个中国人梦想几千年的愿望,在共产党的手中变成了现实。

(三)支援前线

为了支援全国人民的解放战争,三江地区人民努力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东北第二纺织厂、东北军区总后勤部、卫生部、东北书店、军械修理厂、榴弹厂军事工业,东北银行工业处、发行处、印钞厂、东北邮政局等一些机关或其所属各种工厂,企业等一些军政后勤机关陆续迁到佳木斯。当时的佳木斯市的机械制造、纺织、印刷、木材等14个行业都开足了马力,增加生产,满足全国各地的物质需求。1946年4月中央又将东北银行总行和被我军接收的伪满中央银行及伪满国家几家印刷厂、辽东印刷局、通化、齐齐哈尔印刷厂举迁佳木斯,合并为佳木斯印钞厂,成为东北解放区的印钞中心。当时合江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一切工作以发展生产为中心,很快农村成立了部队和农民互助组,帮助生产。从1946年9月到1948年辽沈战役前,合江省共输送了6万多人到主力兵团;为前线提供军粮3000多万斤;干菜95万斤。其中,1947年春节就献猪肉24万斤,还有大量的军衣军鞋。仅佳木斯市妇女3年共制做军衣70万套。为解放全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文化名人

1946年春,从延安等地相继迁来的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军政大学北满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八路军总政文工团、延安解放日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延安青年艺术学院、东北供给学校等,省委、省政府也创办了合江省军政干部学校、合江军区卫生干部学校、合江省青年干部学校、合江省地干部班、工农班、合江省师范班等。这些学校为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也为沉睡千年的黑土地注入了青春活力。

现今座落在武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它的前身是东北供给(军需)学校,校址在佳木斯市,建校伊始白手起家,利用一所中学的教学楼(现二中旧校址),即开始办学,1949年奉上级指示南迁。当时的佳木斯是全东北的印刷中心,仅1946年,佳木斯东北书店就印刷了数十种领袖著作和革命文学作品。有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还有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范政的《夏红秋》、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修改后的歌剧剧本《白毛女》、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矛盾的《子夜》、郭沫若的《女神》等都是在佳木斯东北书店发行的。

随着革命文化团体来佳木斯的有全国著名的作家萧军,被任命为“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同“鲁艺文艺大队”来到佳木斯,创办了“佳木斯文艺界协会”、佳木斯“艺人协会”。人民音乐家马可在佳木斯发电厂体验生活,创作了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曲久唱不衰。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于蓝、于洋等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第一部实验故事片《留下他打老将》、第一部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动画片《皇帝梦》、第一部工人影片《桥》等著名影片。还有刘白羽、肖曲等文化名人。

延安人走到哪里,延安精神就带到哪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佳木斯人民发展生产,支援全国,为解放东北、解放全国做出了贡献。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佳木斯人民继承了延安精神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储备基地、“全国的双拥模范城”。现在这种精神也正在激励着佳木斯人民开拓进取,再创辉煌。

猜你喜欢
佳木斯延安东北
Make ’Em Laugh
延安的故事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佳木斯大米”营销与品牌价值提升研究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大东北的春节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佳木斯发展电子商务思路研究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