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高飞
[摘 要]在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转型过程中,传统慈善事业的影响并没有一落千丈、日就衰败,实际上传统慈善的影响力依然广泛存在,依然在社会上发挥着原有的职能,这在清末社会转型的最重要时期表现了出来。社会风俗的改良需要借助传统善堂善会的影响力,群体利益的实现需要借助传统善堂善会的影响力,就连新的近代慈善组织建立也深深受到传统慈善的影响。
[关键词]善堂善会;移风易俗;书画善会;红十字会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社会生活上都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变革。中国传统的一些东西已不能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转向西方化、近代化。同样,慈善事业也不例外,正如王卫平先生所说的那样,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是与中国的近代化同步进行的,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1)传统的善堂善会因受西方先进的教养兼施慈善理念和组织理念的影响而不断的演变,如《宜堂类编》中所记保婴新法:“牛痘局附同善堂,初仿西法以洋浆施种……保婴新法采欧洲直纳占拿姓氏,搜物力可将人力補,幼医先与兽医谋,如春有种滋生畅似火,传薪辗转周痘疹,慈航侔聂氏遗编刊布共千秋”。(2)浙江嘉兴海监县慈善事业中之救火局基本上已完全西化:“消减火灾、消防器九、洋式消防”。(3)这样的演变使得传统落后的善堂善会符合了近代社会的需要而继续向前发展。清末是晚清社会变动最为激烈的时期,社会各方面都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革,对慈善事业而言也一样,特别是1904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成立以及1907年清廷要求全国以教养兼施慈善理念办理慈善事业的法令,(4)使得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化转型已基本上完成。然而就是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善堂善会慈善组织的影响也是格外显目的。
一、社会风俗的改良需要借助传统善堂善会的影响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西方先进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社会上的陈规陋俗越来越不被世人接受,但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正统的大清王朝依然存在,这些都使得这些陈规陋俗不易剔除,因此,一些具有新思想的开明之士就开始举办各种各样的移风易俗活动来达到此目的。正如焦润明先生所说的那样:“社会近代化的内在要求特别是西式文明生活习俗的示范和挑战,是近代社会移风易俗的内在动因,这一进程与近代社会的进步几乎是同步的”(5)。杭州放足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虽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但社会上大部分女性依然缠足,为此,杭州有明白通达之人就组织了放足会,开化风俗,“杭垣巨室大族命妇之多,若卿明白通达未有若夫人者,今岁正月与同城女史孙淑仪氏、顾啸梅氏、胡碗连氏组织成放足会,先期刊发演稿,俾家喻户晓,十九日乃于西湖之滨张勤果公祠,大开放足会,士绅眷属来会者八十余人,演说及三时之久。”(6)杭州放足会开办以后,为了扩大影响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如在杭州放足会第二次调查信中有这么几项;“(甲)、先标明“奉旨不缠足”字样”(7),那么这实际上是欲利用1901年慈禧的禁缠足懿旨而扩大影响力的。除此之外,不缠足会还利用传统的善堂善会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如这样规定:“(乙),除去[会]字而附属[善堂]为其分支”。我们知道,放足会是近代新兴的移风易俗类公益慈善团体,而传统的善堂善会到后来也不断地参与到社会公益慈善中来,他们的社会功能有相同的一面,那么为什么放足会要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善会,并成为其分支机构呢?此因主要是传统善堂善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所致。传统的善堂善会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其发动社会士绅的支持与人民的信任以及完善的遍及各地的分支机构都是新兴的放足会所力不能及的,因此放足会利用传统善堂善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更好地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除此之外,还有在全国各地普遍成立的戒烟善会、1904年成立的桐城不缠足善会等等慈善公益团体都在借用传统善堂善会的影响力来举办自己的慈善公益事业。
二、群体利益的实现需要借助传统善堂善会的影响力
1909年,一个新的善会组织豫园书画善会在上海豫园九曲桥荷花池畔得月楼成立了,发起人主要有姚鸿、黄俊、汪馄等,第一任会长为钱慧安。豫园书画善会是一个全部由画家赞助成立的,靠将会中成员完成的绘画通过义卖方式来做善行的组织,在豫园书画善会的章程中也明确地表达了行善的宗旨:“应纳之润半储会中,存庄生息,遇有善举,公议酌拨,聊尽善与人同之意云耳”。(8)但是这个善会与过去的那种善会有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它的成因上。豫园书画善会成立的原因除了近代社团迅猛发展等原因外,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广大的不出名画家希望凭借一个团体来扩大自己的声誉,并在团体内得到同乡同业与有名画家的介绍和提携,以便在激烈的上海美术市场中生存。(9)很显然,豫园书画善会与传统的善堂善会的建会动机是不一样的,可以说他是一个画家利益的集合体,是画家们谋生的一个中介。但这个社团为什么要采用善会的形式呢?除了当时画家们的善慈人心与上海的行善风气外,传统善堂善会的巨大影响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上海地区,善堂林立,善会善堂与人民的接触广泛,另外善堂善会还参与到地方社会建设中的方方面面,成为地方行政的补充者,这一切使得善会善堂的波及范围变得十分的广泛,豫园书画善会利用善会的影响力,广施善行,举办各种观览会,吸引广大市民,这样不仅可以集资办慈善促使善会的运作,又可以扩大会员的名气,满足成员以及集体的利益。同样,一些金石家们举办的金石善会等也是这样。这样,传统善堂善会的职能可能就发生了变化,办理慈善在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是兼职的了。当然,不管怎么样,这些组织毕竟办了很多的慈善活动,这是我们应该所积极肯定和赞赏的。
三、传统善堂善会对近代慈善组织成立的影响
中国近代慈善转型的基本完成是1904年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早在1874年5月份,中日因琉球事件而发生冲突,《字林西报》刊发了一篇战时救护问题的文章,对红十字会大加赞赏:“(开)战后,不分彼此,两造所有受伤者,均令设法调治。”(10)随后《申报》也援引普法战争中红十字会不受俸禄而甘心协力救济两国伤兵的善举加以赞赏,除此之外,还建议中国也召好善者以效作此善举。(11)但都没有引起时人的重视。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苏人张淦就向清政府提出仿效日本设立赤十字社:“孙淦又于光绪二十三年在东京禀请钦差出使日本大臣裕庚,至中国各地捐集巨资,试办此会”,(12)但不久也作罢。然1899年一个新的善会中国施医局成立了,但在其章程中明显具有红十字会的内容:“同人酌照红十字会章程办理,有事施于军事,无事施于贫民。”(13)正如池子华先生所说的那样:“战时救伤,平时济困,原本是红十字会的主要职能,去掉中国施医局的外包装,其实就是红会组织,至少也是中西合璧的新型慈善组织”。(14)同样在1900年上海士绅成立的中国救济善会中也是这样情况,如《申报》刊登中国救济善会公启称:“近因京师拳匪为非,激成大变。列国师船连椅北上,竟以全球兵力,决胜中原。炮火环轰,生灵涂炭,兵刃交接,血肉横飞……某等不忍坐视,先集同志,筹捐举办,拟派妥实华人,并延请洋医、华医,赴津沽一带,遇有难民,广为救援,名日中国救济善会。呈请上海道照会各国领事,声明此系东南各善士募资创办,亦如外国红十字会之例,为救各国难民及受伤兵士起见,已蒙各国领事会议,允由德总领事发给护照,俾善会中人携向军前救护。”(15)他们既具有西方近代慈善机构的特征,但还总是带上传统的名字,弄得不新不旧,或半新半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原因之一无疑包括传统善堂善会对他们至深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不能把中国施医局和中国救济善会简单的看做是中国善堂善会的演变,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带有了中西混合不论不类的性质,不是如传统的善堂善会原本就没有西方慈善的因素,经过某种条件而演变为另一种近代性质的慈善组织,或者带有了明显的近代特征的慈善组织。因此,他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国慈善事业在向近代化转型时,由于各种条件的不成熟而暂时采用了传统的善会善堂等慈善组织,是中国传统慈善向近代慈善转变的过渡段的表现,但这实际上也隐含了中国传统善堂善会影响力深远的涵义。
四、结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晚清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时期,也是社会变动最为激烈的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符合时代发展相应的变革。对于传统的慈善事业来说,传统的相对落后慈善事业开始向西方先进的慈善事业过渡,这是中国慈善事业近代化转型的主流趋势。然而,向西方先进的慈善事业过渡,并不代表传统慈善事业的影响一落千丈,不值一提。实际上传统的慈善组织仍然相当多的存在,甚至并没有什么改变,但仍在社会中发挥着原有的功能,如《浙江潮》第七期刊登了嘉兴海监县之慈善事业,其中共列八项善堂善会,除了救火局带有西化的味道外,其余几项并未有什么变化,保持着原有的体制模式,发挥着原有的慈善功能,如掩埋局“收葬暴骨、每冬令人巡行郊野而收埋之”,拯疾局“施送药饵”等。(16)总之,在清末剧烈变动的时期,传统的善堂善会依然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社会风俗的改良需要借助传统善堂善会的影响力,个人利益的集合体需要借助传统善堂善会的影响力,近代慈善组织的建立也受到善堂善会的深深影响,这些都说明,传统慈善事业以及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生命力。
注释:
(1)王卫平:《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一期。
(2)[清]丁立中:《宜堂类编》卷15,钱唐丁氏嘉惠堂刊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
(3)《嘉兴海监县之慈善事业》,《浙江潮》,第七期,癸卯七月二十日(1903年9月11日)。
(4)《民政部奏整饬保息善政并安筹办法折》,《东方杂志》1907年7月5日。
(5)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70页。
(6)《记杭州放足会》,《浙江潮》,第二期,癸卯二月二十日(1903年3月18日)。。
(7)《杭州放足会第二次调查信》,《浙江潮》,第三期,癸卯三月二十日(1903年4月17日)。
(8)《上海书画善会合作润例并附章程》,《时报》1909年7月29日。
(9)中央美术学院刘佼的硕士论文《清末民国上海书画社团的新功能——以豫园书画善会为例》,2009年。
(10)转引自周秋光、靳环宇:《早期红十字会在中国的演变》,《光明日报》2006年2月21日,第11版。
(11)《交战时宜预筹保护人命》,《申报》1874年9月7日。
(12)《记留学生拟创赤十字社之缘起》,《浙江潮》,第五期,癸卯五月二十日(1903年7月14日)。
(13)《照录中国施医局章程》,《中外日报》1899年5月5日。
(14)池子华:《从中国救济善会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史林》,2005年第2期。
(15)《救济善会启》,《申报》1900年9月9日。
(16)《嘉兴海监县之慈善事业》,《浙江潮》,第七期,癸卯七月二十日(1903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