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专业的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4-11-23 09:29孙宝庆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就业率毕业生工程造价

孙 淼 孙宝庆

(长春建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工程造价专业最早于1999年开始招生,最初是作为试点专业开设的。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开发了许多基础建设项目,因此就有必要对项目进行估算、概算、预算、结算等,对工程造价的专业需求应运而生。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很多高校纷纷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又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将以长春建筑学院为例加以分析。

一、工程造价专业的就业现状及分析

长春建筑学院于2007年开设工程造价专业,最初是作为工程管理的专业方向设置的,从2008年开始作为独立的专业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共有4届工程造价专业(含方向)的毕业生,从这几年的毕业统计数据来看,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乐观的。

1、就业率

工程造价专业连续四年就业率保持在86%以上(见表1),2012年达到最高95.7%,这是独立专业招生的首届毕业生,毕业人数不足百人,而市场需求量大,只有3个学生未就业。随着2009年专业扩招,学生人数达到二三百人,就业率依然超过86%,看出这几年造价专业的市场需求很大。

表1 工程造价就业率统计表

2、就业方式

按照学校的就业统计标准,只要签订劳动合同、出国工作或深造、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地方基层项目、自主创业、应征入伍都计入就业人数里。今年毕业的工程造价学生有327人,到2014年8月中旬止,共有283人就业,就业比例达到86.54%,其中签订劳动合同257人,出国出境9人,地方基层项目5人,自主创业7人,应征入伍5人。未就业的学生主要是打算考研或考公务员、等待家里安排工作、因其他原因暂缓就业等等,这些因素影响学生就业。

3、就业流向

从学生就业后的职位来看,基本上从基层做起,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度很高,也心甘情愿从底层做起,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流向来看,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造价咨询公司及其他专业对口的企业更受学生青睐。毕业生认为能够将四年所学应用于工作中,大学生活才不算虚度,能够学有所成是最理想的就业方向。绝大多数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考虑地域因素,希望回到生源地工作,这样可以照顾父母,同时可以利用既有的人脉资源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二、工程造价专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从这四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尽管就业水平比较乐观,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招聘企业更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

在今年毕业的工程造价专业进行的社会调查发现,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考查因素排在前四位的是道德品质、团队精神、社会工作经验和专业学习成绩,说明企业不是单纯地看学生学习好坏,更看重学生的个人素养以及能否快速融入团队。专业水平不足,可以通过持续的努力工作来提高,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强来提升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但个人素质一旦形成,已经很难改变。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不仅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从辅导员到讲课教师,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不仅重视智商教育,更要重视情商教育。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的学习以及活动中,要建立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就业信息渠道单一

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通过校园招聘实现就业。在参加调查的152名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中,有128名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或校园就业信息网实现就业,占调查人数的84.2%;15名毕业生通过社会招聘网站获取招聘信息实现就业,占调查人数的9.9%;9名毕业生通过地区或家乡招聘会实现就业,占调查人数的5.9%。由此可见,校园招聘仍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但相对单一。因此,学校不但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密切合作,还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在保持现有校园招聘企业规模的同时,向更多更好的企业推介优秀的毕业生,提升毕业生的认可度,创出本校的品牌,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既要能引进来,也要能走出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就业地域趋向大城市

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回到家乡或在大城市工作,这就制约了学生的就业地域,也影响了就业率。毕业生不愿意到陌生的小城市或偏远的项目地工作,收入偏低,生活条件艰苦,交际圈子小,学生往往对这样的招聘信息置之不理。其实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即使总公司在大城市,但工程项目会在偏僻的地方,所以学校应引导学生对专业的工作条件和专业性质有清醒的认知,没有基层的实践,要想干好本专业的工作,要想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是无从谈起的。毕业生应放下大学生的架子,从底层踏踏实实做起,才能有更好地发展。

三、工程造价专业的前景

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对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需求还是很大的,但是企业更需要有真才实学、有团队精神、个人素质优秀的毕业生充实到企业来,因此学校应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提高个人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更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做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1]胡云鹏,《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14期

[2]李云春、李敬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农业教育研究》,2011年3月

猜你喜欢
就业率毕业生工程造价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探讨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与实践举措
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探讨
民用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与解决方法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