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甫成
宁死不屈的李增谟
□曹甫成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的余西、余北地区,解放初期曾为“增谟乡”,正是为纪念抗日先烈李增谟而命名的。
1910年4月,李增谟出生在南通二甲镇坨墩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938年3月,日本侵略者五千余人在飞机掩护下,乘舰艇侵占了南通城,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年轻的李增谟面对日寇暴行,胸中燃起对日本鬼子的仇恨火焰,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通建立了以进步青年为骨干的南通警卫团、抗日自卫队等地方武装。1940年6月,李增谟成为南通警卫团余西区队的队员,194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与战友周济凡、曹应安依靠群众同日伪进行了英勇斗争,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的游击战术,在敌控区破坏公路、焚烧竹篱笆、拔除电线杆和割断电线中断敌人的通讯联络等手段,对鬼子据点进行袭击,打得鬼子又恨又怕。他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反“清乡”,反“扫荡”斗争,先后参加了谢家渡、五福桥、杨港、东社等战斗。
日伪军对李增谟所在的区队,恨之入骨,一直伺机谋杀和抓捕李增谟。1943年10月的一天凌晨,秋雾迷漫,蒙眬中的李增谟隐隐听到几声狗叫,说声:“要出事了!”接着砰的一声枪响,狗不叫了。他抓起枕头下的驳壳枪,翻身跃起,正想往外冲,十几个日本鬼子踢开房门,蜂拥而上,将他摁倒。鬼子将他五花大绑拉到他堂兄的屋中,鬼子小队长气势汹汹地问“你们的同伙藏在哪儿?”李增谟一言不发,怒睁双目。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问不出名堂,就把他绑在条凳上,用砖将脚高高垫起坐“老虎凳”,再用皮鞭抽打,李增谟顿时皮开肉绽,鲜血直流。他咬紧牙关,不吭一声,几次昏死过去。一邻居见此惨不忍睹的场面,含着泪说:“人都不行了,饶了他吧!”一个鬼子便凶狠地端起刺刀刺向了这个邻居的心脏……残忍的鬼子见李增谟昏死过去,就用辣椒水泼向他的全身,李增谟以共产党员的顽强意志,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忍受残酷的折磨,始终严守党的秘密。
敌人无计可施,派人将李增谟抬到余西高桥据点。连续几天,日伪军对他软硬兼施,用种种酷刑,限期让他写投降书。李增谟在敌据点备受摧残,仍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凶残的日寇便用大铁钉将他的四肢钉在门板上。1943年10月26日,李增谟在余西大悲殿庙后面被鬼子活埋了,年仅33岁。
区队的战友们获悉李增谟牺牲的消息后,便和他的家人偷偷将他的遗体从余西运回余北耥耙沟安葬。从此,余北人民、区队的战友们把对李增谟的无限怀念,化作对日寇的刻骨仇恨,化作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1945年,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83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李增谟为革命烈士,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原通州市人民政府在村陵园建造了李增谟烈士纪念碑。(编辑 郑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