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芝
转轴拨弦三两声,琵琶悠扬,韩熙载的夜宴开始了。从第一段“听乐”开始,《韩熙载夜宴图》的屏风元素先后出现多次。该画主要有五段内容:听乐、观舞、歇息、清吹和送客。其中听乐和观舞、歇息和清吹、清吹和送客的连接物都是阔大的石绿色山水屏风。
斧依
在中国传统家具里独具特色的屏风,有着悠久的历史。《物原》里记载:“禹作屏”,不过无据可证。《史记·孟尝君列传》又说“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可见屏风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但屏风的使用其实是始于西周初期,据《仪礼·觐礼》记载“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斧依”也称“斧扆”、“屏扆”,是立于天子身后、彰显其身份与地位的礼仪用具,也就是屏风的最早形制。
春秋战国时代,居室中设有床屏用来分隔休息空间。秦汉时期,在床的后面和侧面常设曲尺形和三围形屏风。此时屏风常与床榻结合使用。魏晋至隋唐五代,屏风的使用较前代更加普遍。不但居室陈设屏风,就连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边侧都附设小型屏风。唐代屏风相当盛行,成为室内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屏风种类繁多、制作精巧。宋代屏风受到简朴、素雅的文人情趣影响,元代家具亦多沿袭宋代传统。明清屏风不仅为实用家具,更成为室内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屏风由最初的礼仪用具到室内的实用家具,而后演变为装饰用品。
中国是一个诗画的国度,而屏风在中国诗画交融的主调下自然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诗情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古诗与屏风的关系日趋紧密。屏风在古诗中的含意,已不只是字表,而是成为诗人情感之所寄所融。古屏风已经不仅是一件家具,而是成为诗人豪情的挥洒、伤怀的依托,大量的题诗、言教屏风屡见史载。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元稹的故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友谊情深,常相唱和,合称“元白”。他们同年登科,同年在朝任职,又在同年被贬,同年生子,相似的经历和文学素养把他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二人成为挚友后,无论相隔多远,赠、寄、酬、唱、和、答诗总是不断。白居易的《题诗屏风绝句》——“相忆采君诗作障,自书自勘不辞劳。障成定被人争写,从此南中纸价高”,即是二人间的一段诗屏佳话。
白居易在《题诗屏风绝句》序中更为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情况:“十二年冬,微之犹滞通州,予亦未离湓上,相去万里,不见三年,郁郁相念,多以吟咏自解。前后辱微之寄示之什,殆数百篇,虽藏于箧中,永以为好,不若置之座右,如见所思。由是掇律句中短小丽绝者,凡一百首,题录合为一屏风,举目会心,参若其人在于前矣。前辈作事,多出偶然。则安知此屏,不为好事者所传,异日作九江一故事尔?因题绝句,聊以奖之。”之后在《答微之》序中进一步述之:“微之于阆州西寺,手题予诗。予又以微之百篇,题此屏上。各以绝句,相报答之。”并写下了情意满满的《答微之》:“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苏轼曾任翰林学士知制浩。当时的文人潘阆写了数首《忆余杭》以赞美杭州的美景。苏东坡十分喜欢这些清逸出尘的诗,并将其写在屏风上,立于翰林院,一时传为佳话。《古今诗话》中如此说:“东坡爱之,书之于玉堂(玉堂是宋代翰林院的代称)屏风,石曼卿使画工绘之作图”。
画意
屏风与绘画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一方面作为绘画媒材承载了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绘画内容和情感,另一方面又作为绘画图像存在于各种绘画作品中。在一些古代绘画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屏风画的形象,尽管它们只是画面的配角,但当时屏风画的艺术风格和水平可见一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
画中第一段“听乐”场景中有一架阔大的石绿色山水画屏风位于琵琶女子的后面,画面里的山水形象硬朗、质感明显,树木嶙峋怪异,皴法纯熟,与北宋中期李成郭熙等风格相似,有北派山水的风采。第五段“送客”场景的右侧也有一石绿色屏框的山水画,虽然有两人在画前遮住了部分画面,但仍能大致辨识出画中的山水形象,山水位于画面右侧,约占画面一半空间,这样裁剪画面的构图方式不由让人联想到南宋四家里“马一角夏半边”独具风格的“残山剩水”。
从画中可知,当时的屏风样式主要有床榻周围的围屏和独立的大扇屏风。屏风上均作山水画,可见屏风画也是中国画的重要形式之一。那最早的屏风画出现于何时呢?
战国时期屏风的制作已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河南信阳楚墓出土过一件木质镂雕彩漆座屏,中间镂雕抽象图案,这大抵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屏风实物了。现在已知可证的最早的屏风绘画媒材可能是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一扇漆屏,屏风的一面绘有腾空飞翔的龙,另一面绘有几何纹样。这些图像具有鲜明的政治、礼仪观念,还称不上独立的绘画,故此时的屏风还不是独立绘画的媒材。
魏晋时期屏风作为绘画图像开始出现在绘画作品中,东晋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就绘有当时流行的三扇屏,人坐席上,屏风打开,左、右和后面各立一扇,屏上均绘制山水。魏晋风度在屏风画上也显其一二。据《汉书》记载,刘向在向汉成帝呈送《列女传》的同时,还呈送了《列女颂图》,并画为屏风。顾恺之的另一件作品《女史箴图》中绘制有大型的床榻,床榻周围设有围屏。比较《韩熙载夜宴图》的床榻屏风,可以看到床榻围屏绘画的历史是绵延的,从汉到隋唐五代甚至宋代还在延续。
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最辉煌壮丽的时期,其物质与文化发展的繁荣程度是空前的。当时绢和纸被大量使用,屏风绘画达到了鼎盛的态势。不少有名的画家都曾作过屏风画,如杜牧为画有周昉一幅仕女图的屏风题咏《屏风绝句》:“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花鸟画家边鸾、理论家画家张璪等也都是屏风画的高手。至于屏风画的内容,则主要有人物、山水、鸟兽、什物等,此时绘画分科较为完善,故屏风画的内容也是无所不包。但是因为纸、绢帛等材料不易经久保存和朝代更替、战乱灾祸等的影响,唐代屏风画几乎很少流传后世。
五代时期,除了《韩熙载夜宴图》,还诞生了另外一件反映屏风绘画的著名作品——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此图是一幅反映宫内生活的图卷,又是一幅精美的人物肖像画,描绘了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景遂、景达、景过会棋的情景。四人身后屏风上画白居易“偶眠”诗意,其间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风,因在屏风中又画屏风的缘故,故曰“重屏图”。画中的两组屏风,一直一曲,错落有致,颇有意境,显示出画家匠心独具的艺术才智。
当代著名的艺术史家、汉学家苏立文在其著作中说道:“直到宋代,画屏,或者有人会说是裱在屏风上的画,还可以与手卷、壁画一起称作是中国的三种最重要的绘画形式。而今天,几乎没有一块可以被辨识出的屏风画残片留存下来。”可见,在老先生的论断里,宋代是屏风绘画日渐式微的一个节点。宋代屏风的实物资料甚少,但在绘画里却不少,《槐荫消夏图》里被置于床头挡风的屏是典型的“枕屏”,其上描绘有北派风格的寒林雪景;南宋刘松年的《补衲图》则用的水墨样式,画一老僧坐禅榻上,后有山水画屏风;北宋王诜《绣栊晓镜图》描绘了户外所用枕屏,呈现典型的南派山水样式。
元代绘画以文人画为主流,特别是水墨画甚为流行,屏风画传统逐渐衰落,更多的民间画工加入其中使得屏风画呈现出工艺品的特征。明代之后出现了挂屏,超出了屏风的实用性,成为纯粹的装饰品,传统屏风以工艺品面貌出现,屏风画几乎消失在书画和文献里。但值得一提的是《韩熙载夜宴图》“唐寅本”里的屏风有了鲜明的晚明特色。“唐寅本”的三面围屏可以拆卸组装,围屏明显增高,围屏上端高于坐在床上人物的头部。坐床和围屏上都镶着大理石面,这显然是明代家具新兴的一种装饰手法。在“休息”段的高大山水画折屏变成了单扇立屏,在立屏上装饰着连续龟背纹的花锦,并且以花锦为边框。“唐寅本”中的落地式屏风达14件之多,其中在屏的四周饰有锦边的共8 件,在屏面上饰花锦的共5件,屏风上装饰的织锦纹样以龟背纹为多,还有菱格菱花纹、小团花纹、花卉纹等纹样,可见用彩色花锦装饰屏风是当时的潮流。
清代时,海外来的油画家马国贤、郎世宁创作了油画屏风,使得屏风画有了西方绘画的基因。直到近代,许多大师拾起屏风画,创作出许多精品佳作,才让屏风画重新焕发光彩。